夷陵之战后,蜀元气大伤,基本覆灭。此时,蜀国正处于最虚弱的时期。曹魏为什么不趁机攻蜀?当时关羽、张飞等人物已经去世,刘备也病倒了。孙吴虽然赢了,但也损失惨重,需要一段时间恢复,所以他觉得现在是曹魏最好的时机。但似乎曹魏并没有动手,而是让诸葛
亮重整旗鼓,开始北伐。为什么?
读了汉末的《三国志》,我们就不难知道,刘备虽然一生都是武将,但前半生几乎输掉了很多战争。比如初入徐州,被袁术击败,无奈向已经取了自己城池的吕布求助。屯兵小沛时,被高顺击败,不得不向曹操低头。如果徐州重归,很快就会被曹操打败,只能被送上袁绍的篱笆;后来长坂坡之战再次陷入绝境,"抛弃妻子,带着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几十人骑马逃走"。直到赤壁之战在荆州站稳脚跟,这种局面才得以改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从此以后,他就没有一败涂地——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结果东吴和曹魏联手,兵败被俘。因为最后死在了吴栋手里,荆州版图也被孙权收入囊中,所以两年后,刚刚称帝的刘备当即决定亲自率军攻吴,为关羽报仇,即使群臣劝阻,孙权讲和,他也不答应。可惜他愤然发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是结局很惨。
三国志:"十多天后,(即鲁迅)在猇亭击败了前主力部队,但将军冯和都不见了。后主从猇亭回到秭归,收拢散兵,弃船而走,把鱼从步道还回来,改鱼叫永安郡。"
也就是说,他被鲁迅烧了七百里之后,兵败如山倒,惨败而归。但即便如此,江东也没打算就此罢休,而是派了李逸、刘一等人留在南山,虎视眈眈。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曹丕突然发兵攻吴,逼得鲁迅不得不退兵。刘备不仅解除了危机,还威胁陆逊,使得胜利的东吴主动派出了和平使者。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当时刘备最弱,曹丕完全可以联合江东先灭蜀汉,再与吴栋争霸。他为什么攻击吴栋?边肖对这个问题有以下看法。
第一,孙权食言。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孙权派使者做诸侯,曹丕信以为真。然而"当初权托魏,诚意不付"曹丕欲养子,上书婉言谢绝。曹丕命令他送质子时,他不仅拒绝,甚至拒绝让使者入境。这种情况下,曹丕怎么可能不生气?所以,尽管柳椰劝阻,曹丕还是出兵攻打东吴,但是鲁迅及时回军,也没有取得什么成功。
第二,不希望看到东吴迅速壮大。
夷陵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吴栋和蜀汉。曹魏只是静静地坐着看老虎打架,所以吴栋赢了之后,他就大步流星地走了。如果曹魏不作为,孙权的势力会迅速壮大,这是曹丕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此时,他虽然有两个选择,一是与江东瓜分蜀汉,二是进攻江东。但当时他的兵马驻扎在长江以北,离东吴很近,而蜀汉此时已经失去了荆州。他要进攻,只能从西线,也就是汉中代进军。然而,抛开蜀汉的后方,有足够的军队驻扎,他们没有被击中。曹魏无意伐蜀,伐蜀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
第三,曹魏的兵马以骑兵著称,更适合进攻江东。
众所周知,曹魏吞并了张绣和吕布的西凉骑兵和并州铁骑,使骑兵所向披靡。然而,蜀汉多山,蜀汉的军事力量也更擅长山地作战。曹魏的骑兵优势会大大受限。毕竟蜀道难不仅仅是说说而已。但江东地势平坦开阔,骑兵可以自由发挥。因此,在当时,曹丕进攻江东比进攻蜀汉更划算。
经过整体分析,我们不难知道,夷陵之战之后,曹丕似乎应该联手江东瓜分蜀汉,进而将天下一分为二。但考虑到当时的形势,曹魏进攻江东比出兵伐蜀更划算。另外,据说曹丕攻打吴的目的不是为了喝醉。他借此机会消灭了徐州等地的割据军阀,稳固了自己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