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唐朝宰相姚崇用什么方法治理蝗虫?姚冲灭蝗故事简介

唐朝宰相姚崇用什么方法治理蝗虫?姚冲灭蝗故事简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833 更新时间:2023/12/12 22:00:58

蝗灾是一种非常棘手的自然灾害。大量蝗虫破坏食物,不仅会带来经济损失,严重时还会发生饥荒。在古代,蝗灾是人民的噩梦。唐玄宗年间,河南、山东等地发生了严重的蝗灾,民众面对大量的蝗虫束手无策。后来宰相姚崇负责解决这个问题。在他的带领下,官民齐心,

终于把蝗虫赶走了。姚崇用什么方法控制蝗灾?让我们来看看这段历史。

据报道,一场严重的蝗灾正在东非肆虐,据说是20多年来罕见的,目前已经蔓延到印度、巴基斯坦和南亚其他国家。2020年2月11日,粮农组织向全球发出预警,希望高度戒备,防止被入侵国家出现粮食短缺。

这场蝗灾与洪水、干旱并称为世界上经常发生的三大自然灾害,其破坏力不可低估。从古至今都令人震惊。它的始作俑者是蝗虫,又称蚱蜢,俗称"蚱蜢",是著名的药食两用昆虫之一。他们擅长飞行和跳跃。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以植物叶片为食,造成灾害。

在我国历史上,蝗虫造成的蝗灾并不多。唐代著名的蝗灾发生在唐太宗贞观二年、唐玄宗开元三、四年和唐玄宗干福二年(875),达四次。

开元三、四年的蝗灾,也就是公元715、716年玄宗开元年间发生的蝗灾,主要爆发在山东,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这种连续两年的蝗灾,可谓是一片蝗云,铺天盖地,所到之处,一扫而光空。有些无助的人在受灾的农田旁烧香祈祷,有些人献上各种祭品,但就是不敢杀蝗虫。

以至于史书云:“开元三年,山东蝗虫;开元四年,山东蝗灾又起,百姓祭拜,不敢捉。"

这种情况震惊了唐朝朝野,唐玄宗更是忧心忡忡:长期下去怎么办?于是他召集朝臣商议。

危难之际,时任宰相的政治家姚崇冲破重重阻碍,力劝灭蝗,果断治理蝗灾,让老百姓“耕其田”。

这就是著名的“姚崇智黄”。

第一,姚崇本人

姚崇,字之,公元651年生于陕西。他从小洒脱,讲究气节,勤学习武。二十岁以后,他开始读诗、读书,燃烧的才华得到巩固,从而“名扬四海”,全唐诗现存《秋夜望月》、《夜渡江》等6首。《全唐文》载文二十四篇,文集十卷。

姚崇年轻时以孝敬皇帝(李弘饰)的身份步入仕途,后又靠自己的实力参加考试。不久,他被授予周浦司库参军,并因管理有方而被调到夏关当医生,后来又调到兵部当医生。

公元696年,武则天在位期间,契丹李忠心耿耿,孙万荣反叛,入侵河北。基于此,45岁的兵部尚书姚崇提出了自己的有序军务处置方案,得到了武则天的赞赏。

乱局平定后,武则天提拔48岁的姚崇为兵部侍郎,后又调任兵部,封为宰相,生活俭朴的姚崇如今已跻身唐朝重臣之列。

"龙政变”后,武则天仍位于其子唐中宗,姚崇被贬为中州刺史。景云元年,唐睿宗继位后,59岁的姚崇被召回朝鲜,重新担任宰相。他与著名人物宋景合作,先后登上皇位,颇有初唐"贞观之风",与宰相方、杜如晦并称大唐"四贤人"。

唐玄宗李隆基之后,姚崇再次受到尊重和重用,成为兵部尚书兼和平大臣。后来封梁国公,迁中书岭。

于是,阅历深厚的三朝元老姚崇充分发挥其辅政才能,提出十件事说,致力于社会改革和推行新政,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姚崇除蝗”就是这里的表现模式之一,为后来的“开元史圣”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

由此,姚崇也被后人誉为“救丞相”。开元九年(721),姚崇病逝,享年71岁,被追封为太保、扬州刺史,谥号“文镇。

二,“姚崇治蝗”的困境

在那个时候,控制自然灾害,特别是灾难性的灾害是非常困难的。当时没有有效的高科技手段和先进的武器来防治蝗虫,甚至思想认识也远远不正确。

由于古代人对蝗虫的敬畏,认为蝗虫是神,使得人们普遍质疑“灭蝗”的正确性。

即使在繁荣的唐朝,科技知识依然匮乏,唐朝人民深受其影响。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认为"蝗灾"等天文现象,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如果强行清除人们恐惧的蝗虫,不积功德就会受到上天的谴责,受到更严厉的惩罚。

为此,人们对“消灭蝗虫”没有多大热情。

即使是重量级的法院官员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大唐"山东蝗灾"发生后,最典型的就是并州刺史倪若水的拒捕。消灭蝗虫”而卢怀申总理对“消灭蝗虫”不愿承担责任。

三品使、时任汴州刺史的倪若水第一次接到朝廷“灭蝗”的命令,赵前皇帝刘聪以治蝗不力为由,对朝廷的命令提出质疑,并公然拒绝。消灭蝗虫”这个命令是不正确的。

这一点在《新唐书》中记载得很清楚:倪若水说:“除天灾,人要德。如果刘不消灭蝗虫,危害会更大。"

同为宰相的陆怀深更是不愿意承担责任,隔空呼应,面对蝗灾直言不讳。自然灾害",应该敬畏,这不是人类可以克服的,如果决心消灭蝗虫,将导致更大的灾难。

朝野议论纷纷,这让李隆基唐玄宗很担心:“谈判者一吵就起疑,然后要求拜”。

在空《姚冲之黄》之前的压力下,我们面临的困境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包括皇帝的焦虑,礼仪的反对甚至阻碍,民众的不认同...

姚崇成功治理山东蝗灾的难度有多大?不言而喻,几乎不可能上天。

三、姚崇是如何成功应对蝗灾的?

困难并没有阻挡姚冲。这位不朽的圣人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非凡的勇气,克服了每一个困难,一个接一个地控制了蝗灾。

面对人们对蝗虫的敬畏,质疑“消灭蝗虫”当最大的疑问是是否正确,姚崇果断采取“夜间掩埋”,派御史作为捕蝗员,带领百姓夜间烧了一把火,在田边挖了一个坑。因为蝗虫怕人,所以很容易抓到。抓到蝗虫后,用火烧,埋在附近的坑里。

此举不仅可以科学地“消灭蝗虫”,还体现了对蝗虫的人性化处理,得到了当时人们的理解和支持,认为这样处理蝗虫是恰当的。

更重要的是,老百姓也明白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导致自身不可避免的饥荒。

"晚上埋葬"让人们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一旦"消灭蝗虫"在思想上理解为"解放"之后,人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从而参与到应对光明灾难的行动中来。

所以“夜间掩埋”随着蝗虫防治的广泛实施,效果越来越明显。

面对汴州刺史倪若水和宰相卢怀申跳出来“泼冷水”,姚崇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对边州刺史倪若水给予正面回应,引导他带头灭蝗。

姚崇针对倪若水的反对,采取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肯定地指出自己比不上灭蝗失败的前赵皇帝刘聪:刘聪哥哥的优越地位是“伪主公”,"消灭蝗虫“明摆着,玄宗皇帝李隆基现在是太子的位置,理直气壮。”消灭蝗虫”怎么会失败呢?如果你不全心全意去做“消灭蝗虫”的工作,那么“消灭蝗虫”不就失败了“借古讽今”的罪名吗?

不是一般人的倪若水听出了姚崇玄学的声音,顿时出了一身冷汗,不敢再反对,于是带头积极配合“灭蝗”:"怕水就竖着抓,得14万石蝗虫。"

这是在全唐文的《报告倪若水的捕蝗计划》中姚崇对倪若水的质问所作的详细描述:

刘聪也是伪大师,德行无敌;今天的神圣王朝也是无敌的。古代戒备森严,蝗虫避境。如果修德可以被鼓励,那就没有美德了吗?今天坐看苗,忍而不救,就饿了。怎么才能安全?在宰相卢怀深得不到支持的时候,姚崇以大无畏的精神面对自己的愤怒。

论陆怀深“凡天灾,安全可由人力控制,若杀多虫,必有敌意……”,姚崇当面“引经据典”反驳得明明白白:当年,楚王毫不犹豫地吞下水蛭,终于治好了顽疾;孙帅奥果断斩蛇,从而降低了加持。现在蝗虫还是可以赶走的。如果任由它们肆虐,山谷将会被吞噬。那时人们会做什么?灭蝗救人。如果有什么灾难,我在姚冲一个人承担,不会把责任推给你!

一些令人肃然起敬的话语,表现出姚崇坚定有力的声音和负责任的精神,让卢怀申无言以对。

在唐玄宗犹豫不决、忧心忡忡的时候,姚崇的所作所为体现了政治家的勇气、水平和成就。

山东发生蝗灾时,姚崇上奏玄宗:

《诗》说:抓贼,偿命。韩光武写道:勉励时局,劝农桑总督。"去别的地方吧,还有小偷。"这是除了蝗虫友谊。而且蝗虫怕人好赶,都是别人的,也不会怕劝他们救自己的地。晚上请生火,旁边,烧沸了,蝗虫也能排尽。古代没有赢家,特殊的人不用听。

由此“引经据典”,揭示“消灭蝗虫”的方法,有力地说服了唐玄宗,得到唐玄宗的批准,同意姚崇“消灭蝗虫”。

后来,面对唐玄宗的担心,姚崇及时耐心地报告和解释:过去曹魏时期山东发生蝗灾,蝗灾是隐忍的,以至于饥荒中人们互相吞食;后秦时期,蝗虫破坏了植被,以至于牛马无食可吃。

然后,分析了当前严峻的蝗灾形势:蝗虫无处不在,而且会反复繁衍。而且河南河北的家庭隔一天没有粮食储存,人民没有收成就会流离失所,这也是国家的安全。再说了,如果不是全部杀了蝗虫,总比留下来惹祸强。

一个比较好的建议,一个陈述不好的关系,让英明的玄宗在权衡利弊之后,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让姚崇使出浑身解数“灭蝗”。于是,在关键时刻,唐玄宗给姚崇“消灭蝗虫”,姚崇才得以顺利完成控制蝗灾的使命。

"姚崇治蝗”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记性。

【作者简介】李大奎,男,70年代出生,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

标签: 蝗虫蝗灾唐玄宗

更多文章

  • 慈禧晚年怀孕是真的吗诊断的太医活下来了吗(慈禧是因为晚年怀孕打胎去世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慈禧,德成,光绪

    46岁的慈禧突然染上了一种怪病。许多医生治疗她,但最初的几个拒绝说出真相。只有最后一个业余医生玩了一个把戏"聪明",只治好了慈禧的病,更重要的是业余医生活了下来。这件事正史上没有记载,野史上却流传得好像是真的一样。现在,我们先来看看野史的这段话,再对比一下大学士、军机大臣、光绪老师翁同龢的日记。18

  • 背影仿写思路(背影仿写古诗)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乌云,别人,看到

    淅淅沥沥的雨落在窗户上,使得玻璃流下了眼泪。楼下各种蘑菇伞让我想起了我妈送我伞的时候。那时候我一直很在意别人的眼光,却常常忽略了最亲近的人会有什么感受。那天出门是阴天,妈妈提醒我带伞。我不这么认为:“昨天的天气预报没有报雨,所以今天肯定不会下雨。”说完,趁我妈还在收拾家务,我赶紧出了门。那天看起来和

  • 中国古代称的九州是指的哪九州?是今天的哪些位置?(中国古代九州是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冀州,大禹,九州

    中国有个习语叫"信守诺言"在中国古代,这是对天子言权的特殊描述。但是,这个所谓的"九鼎"是天下河山的代名词,所以赢河山之类的话,就是在宣示你有当皇帝的野心。这和一个传说中的人物有关,就是治理洪水的大禹。大禹的名字叫冼,是黄帝的曾孙,他的父亲叫坤。舜帝统治时期,天下大水灾,鲧主动受命治水,采取到处筑坝

  • 李世明要纳郑女为妃为何魏征要出面阻拦?(唐太宗李世民听取了魏征什么意见)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世民,刘爽,这件

    说到古代皇帝的纳妾,取都是小事,别说取一个妃子,就算是取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都没什么好说的。但是李世明在娶郑的女儿时出了点小意外。当时贞观八年,因为这件事,朝鲜、和方因为这件事吵了起来。那么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故事。这件事实际上使李世民非常尴尬。最终的结果是李世民撤回了遗嘱,取消了这一纳

  • 日军碉堡长期无法俘虏中国农民,一次政变意外解决。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碉堡,中国,日本

    中国清朝灭亡后,日本于1931年侵占中国东北三省,使中国东北三省处于日本控制的伪满洲国政权之下。当时东北三省以北的位置是邻近的苏联。当时日本的野心很大。除了东北三省的意外,它还想要苏联的领土。所以当时中苏边境,苏联和日本人不断发生冲突。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三省后,中国已经组织了自己的军队。在正面战场上,

  • 五雷轰顶是哪五雷?和五行有什么关系?(五雷轰顶哪五雷)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五雷,五雷轰顶,五行

    影视剧或者小说、漫画里经常有这样的情节。一个人在发誓的时候,说如果违背誓言,就会被雷或者被雷,然后一个雷直接打在他身上,谎言就破了。但是,这些话说起来容易。你知道五雷是什么吗?为什么会有五个雷电这样的说法?如果真的有五个雷电会怎么样?五雷轰顶和五行有什么关系?"一天打雷五次"这应该是最让人痛恨的诅咒

  • 古代四大妖姬都叫什么?(四大妖姬的故事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纣王,周幽王,石狮

    说起古代四大妖姬,其实我们也经常听说,但是边肖无论如何也叫不出名字,所以这件事不要太搞笑,因为很多网友都不知道,或者只知道其中的几个,所以下面边肖找了一些资料给大家科普一下,不要错过,一起来分析揭秘吧!1.西Xi冼,生卒年不详,又名冼、莫、莫,是夏朝末代君主皇后游石狮的女儿。夏杰取代了游石狮(今湖北

  • 东野和新垣原来都是中国姓?中国的复姓是怎么传到日本的?(新垣和东野是哪国姓)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姓氏,复姓,东野

    日本文化中有许多来自古代中国,其中对唐朝文化的研究最多。这包括字和姓,但为什么日本大多数姓是复姓,很少有姓是单姓?其实中国古代有很多复姓,名字都很好听,但是到了一定时期,用复姓的人越来越少,而单字姓逐渐流行起来。日本有两个姓氏原本是中国人的姓氏,渐渐的在中国这里没人用了,但是在日本流传下来了。这两个

  • 平阳公主三任丈夫最爱的是谁?平阳公主最爱的是卫青么?(平阳公主与卫青生活了几年)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卫青,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一生的感情历程也是非常坎坷的。她前后结过两次婚,最后都成了寡妇。最后她嫁给了卫青将军,开始被人传颂为佳话。可能大多数人只知道平阳公主和卫青,而不知道平阳公主的前两任丈夫。这并不奇怪,因为前两个都不出名,还绯闻不断。比起卫青,他们名气大得多,英雄多得多。要说平阳公主最喜欢的应该是卫青。说到平阳

  • 岳飞是哪里人?祖籍在哪?(岳飞祖籍山东聊城沙镇)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汤阴县,黄河,里人

    说起这个岳飞,还是有很多人知道的,一个很有名的人,但是因为命不好,最后死了,也是一个遗憾。最近很多人对岳飞是哪里人感兴趣,所以有人要问,这个岳飞是哪里人?它在哪个省?祖籍在哪里?这些问题也挺有意思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1.岳飞是哪里人?古代:象州汤阴县。2.岳飞是哪个省?如果从今天开始换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