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袁绍为什么建议何进引董卓入京?

袁绍为什么建议何进引董卓入京?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220 更新时间:2023/12/19 15:47:33

汉朝末年,董卓是当时的大灾难。董卓做了那么多事,董卓死的时候,洛阳城里的人都出来庆祝,庆幸这个怪物终于死了。但董卓能够入京,也是袁绍推波助澜。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袁绍对何进的指点,董卓才被吸引到北京,后面的事情一大堆。那袁绍到底为什么要怂恿

何进让董卓入京呢?袁绍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

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所有人都在痛斥袁绍建议敦促大将军何进引进西凉军阀董卓是极其愚蠢的举动。再加上后来的胜利者曹操曾经表示过完全相反的建议,后来董卓真的去北京闯了祸。所有这些迹象似乎都坚定地证明了袁绍的建议是愚蠢的。

真的是这样吗?袁绍的建议真的极其愚蠢和不合理吗?其实我们似乎已经陷入了先射箭再画靶的误区。我们不能因为董卓确实有惹事生非,后来上了平台的行为,就指责袁绍建议引进董卓是愚蠢的。当元说服何进介绍董卓的时候,这期间发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我们不能把这一切都怪在袁身上。

袁绍的建议不傻,也不是没有道理。

举个例子,如果有一天你妈妈买了一条鱼,准备做酸菜鱼给全家吃,你因为菜好吃,又饿又急,被一根鱼刺卡住了喉咙。你被一根鱼刺卡住喉咙是很自然的事,但你能怪你妈妈把酸菜鱼煮得太好吃吗?这恐怕是不合理的。袁绍劝何进从西凉引进董卓时也是如此。我们不能把董卓的灾难性行为归咎于袁绍让董卓去北京。

其实,不难理解袁绍为什么要力劝何进介绍董卓,只要稍微了解一下21年前的窦武事件,就能理解袁绍的良苦用心。

了解了窦武事件,应该就能理解袁绍的良苦用心了。

1.袁绍当年介绍董卓,主要是吸取了窦武失败的教训。

你可能不太熟悉窦武的事迹,所以我觉得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窦武的事迹和他的最终结局。

东汉建宁元年(168年),桓帝驾崩。由于汉桓帝无子,窦皇后和父亲窦武帮助原渎神刘立的儿子刘虹继位,称为汉灵帝。因为汉灵帝继承皇位时才十二岁,还不能自己处理国家大事。再加上东汉一直有太后治国、外戚专政的传统,所以窦太后和父亲窦武掌管朝政。

窦武以外戚领袖的身份主持朝政。

尤其是窦武,他不仅是皇后的父亲,也是当时外戚的首领,而且他也出生在东汉最顶级的贵族家庭之一的河西都史。窦武早年与士大夫交往密切,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士大夫尊为"三军"其中一个(另外两个是刘舒和陈蕃),可以说当时的窦武几乎被士大夫集团奉为神,与出身屠夫、备受士大夫歧视的何进相去甚远。

窦武主政朝政时,一直想消灭一些宦官头目,以打压日益嚣张的宦官集团,但宦官头目朱军因为谋划不周,知道了这个计划。于是当时的宦官首领曹节、朱宣等人,挟持住在宫中的幼帝汉灵帝和皇后窦太后,命令都城周边的军队和刚刚平定羌人叛乱回京的张桓,对窦武和陈蕃进行合围。最后窦武、陈蕃等人都死在乱军中,这场旨在剿除宦官头目的政变最终失败。

窦武、陈蕃等人都死在乱军中,一场旨在剿除宦官头目的政变彻底失败。

作为士大夫和外戚的领袖,窦武很容易被宦官集团消灭,导致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党派之争。对于当时东汉的士大夫和外戚来说,失败并不深刻,发人深省。二十一年后,当何进和袁绍密谋铲除宦官集团的时候,他们能不吸取窦武的教训吗?他们能在短时间内无视这个惨痛的教训吗?当然不是。

另外,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客观规律,那就是没有人能做到万无一失,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有可能失败,只是概率问题。比如吃鱼这么简单的事情,不就有可能有人会被鱼刺卡住喉咙吗?更何况,发动政变基本不可能没有隐患。所以袁绍等人在图谋铲除宦官集团的时候,只能尽力吸取前人失败的教训来完善自己的计划,而最值得吸取的教训就是21年前的窦武事件。

袁绍等人在密谋铲除宦官集团时,极力吸取前人失败的教训来完善自己的计划,并没有错。

窦武的失败给了袁绍等人什么教训?即缺乏军事力量的一方永远处于弱势,没有军事支持的政变永远缺乏主动性。当年窦武缺乏军队的全力支持(只有少部分军队听命于窦武),所以当宦官集团以整风的方式下令大举出兵时,窦武等人只能束手就擒,无所作为。

而袁绍等人正好吸取了这个教训。他们想在政变前掌握一支服从自己的军队,这没有错。毕竟窦武失败是因为他没有军事力量,没有军事支持。

袁绍吸取了窦武因缺乏军队支持而失败的教训,他想提前掌握一支听命于他的军队。

2.袁绍为什么不重用京师皇军,却要引进董卓?还是吸取了窦武失败的教训。

也许有人会认为,何进是将军,袁绍是校尉,袁术是虎贲中郎将,所以三人手中都有一定的军队,没必要让西凉董卓进京。这恐怕就要涉及到窦武失败的教训了。《三国志·袁绍列传》记载:

褚绍说:"黄门和长史余生太盛,征伐大海。以前的窦武想惩罚他们,但是话漏了,对五个营的兵不管不顾。武英时在京师长大,惧怕汉人,但窦反而用锋,于是造反,回到黄门,弄巧成拙。

何进是当时的将军,袁绍是李思的队长,袁术是武士军团的指挥官,他们都有一定数量的军队。

这份重要史料篇幅较长,为方便大家理解,简要翻译如下:

当年袁绍对何进说:"黄门侍郎、中常侍等宦官常年受到皇帝的信任和亲近,所以朝政内外的官员都很怕他们。窦武之前想杀太监,结果被太监杀了。是因为泄密之后,他实际上依靠的是第五营的士兵。

五营(指皇军)的士兵常年驻扎在北京。他们都怕太监,但窦武其实是想用他们来反击太监。后来五营士兵投奔宦官,所以窦武(依靠皇军发动政变)纯粹是自杀。"

袁绍认为窦武当年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依靠皇军杀宦官首领是愚蠢的。

通过袁绍的言论,不仅可以看出袁绍等人在策划杀宦官的时候,确实是在吸取窦武失败的教训。而我们也可以由此得知,窦武在准备发动政变的时候,手里并不是一兵一卒。他当年还握有一部分皇军,人数大概有几千。只有窦武对形势过于乐观。就像曹操说的,他以为几个小官吏就能活捉并杀死宦官头子,所以对皇军的绝对忠诚,他并没有积极赏赐。

正是这种隐患,使得窦武等人最终死在乱军中。原来当时北京的禁军都是普通士兵和中层军官,并不熟悉窦武作为外戚首领和文人首领的权威。然而,这些禁军在皇宫期间清楚地了解曹节和朱军等太监领袖的地位。

在皇宫期间,禁军清楚地了解曹节和朱军等宦官领袖的地位..

这些朝廷官员都知道,这些宦官首领,当年都是始皇帝身边的名人。都是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显赫人物。他们都是执政十年以上的高官,而窦武等人只是刚上台半年的新贵。哪个更重要?谁的订单被认可,谁的订单不被认可?这不是明摆着的事情吗?

更有甚者,当时的曹节、朱军等宦官头目也有慈禧太后的诏书和懿旨。这会让不明真相的禁军要么叛变,要么四散奔逃。而何太后当时并不赞成杀宦官的想法,这是一个巨大的隐患。谁能保证住在宫城的何太后不会被宦官头子半骗半威胁拿到懿旨杀掉文人太后?

何太后一直不赞成杀宦官,她很可能在半威胁半欺骗的情况下,颁布圣旨杀文人。

其实窦武治下的皇宫也不过如此。《后汉书·窦武传》记载:符兵渐盛,使部下向吴军大呼:"斗武,你是禁军,当了宿卫公省,为什么跟叛军在一起?第一滴有奖励。"营府怕服中官,吴军略退。从丹时到食时,兵微降。

这段话的意思是"王福命人向窦武手下的禁军士兵喊话:‘窦武造反了。你们都是禁军。你应该待在宫殿里。为什么要和他们一起造反?谁先投降谁就有奖励。“皇军向来惧怕宦官的权威,所以有一小部分人开始公开向王府投降。到了晚上,窦武的手下基本都走了(晚上天黑,自然更有利于逃跑或者投降)。"

太监长刚开口投降,窦武的禁军就逃跑或投降了。

也就是说,当宦官王福命人向窦武的禁军呼吁投降时,这些禁军因为惧怕宦官的权威和圣旨,纷纷投降或逃跑。但短短一天,窦武的数千兵马逃得无影无踪,窦武成了一人之军,只能束手就擒,无所作为。

正是因为窦武的这一惨痛教训,使得何进、袁绍等人才不敢重用北京的军队,所以才会想到将西北的董卓下派到北京。毕竟住在西凉的董卓比北京的皇军更容易控制和指挥。

正是因为窦武的这一惨痛教训,使得何进、袁绍等人才不敢在北京重用皇军。

3.结论

综上所述,袁绍引进西凉董卓的计划并不算大错,更不算蠢。他只是想吸取21年前窦武失败的教训。从前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来改进自己的计划,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确的。

事实上,袁绍引进西凉董卓的计划失败,何进负主要责任。因为正是刀锋的骄傲让他在宫中轻易被宦官头子暗杀。正是刀锋的死导致了董卓的失控。否则,作为何进将军职位,外戚领袖,作为朝廷重臣的董卓断然拒绝废帝,自然也就不会有董卓后来的大乱。

另外,据我估计,如果何进还活着,董卓很有可能在替何进完成工作后,回到西凉老家。唉,最后只能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可怜的袁绍,因为刀锋的无端谋杀,被莫名其妙的责难,千百年来的责难。

标签: 宦官皇军禁军

更多文章

  • 责任编辑和编辑的区别(编辑与责任编辑的隶属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编辑,责任,内容

    责任编辑和编辑的区别1.定义责任编辑是指在新闻媒体、出版社等机构中负责整个出版过程,对文章内容、版面、印刷质量负有全面管理责任的编辑。编辑是负责写作、修改或安排出版物、文学作品或其他相关材料的人。2.责任责任编辑要对整个出版过程负责,包括审核稿件内容、处理稿件格式、设计版面、印刷质量等。但编辑的职责

  • 为什么郑和每次下西洋都只带中年妇女?为什么不带年轻女性?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郑和,明朝,航行

    明朝初年,是明朝最繁荣的时候。当时北方蒙古人的影响力已经完全到达了长城以北,所以当时明朝的统治非常稳固,经济也在不断恢复,使得整个国家重新繁荣起来。可以说这个时候是明朝的盛世。在这种形势下,为了使大明的地位更加深远,朱迪和海上贸易的需求,郑和下西洋开始了。1405年,郑和率领的军队正式拉开序幕。直到

  • 李世民为何敢在宫门口杀兄弟?他不怕李渊吗?(李世民为什么能打败李渊禁军)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高祖,李世民,退位

    很多人认为在古代,皇帝是最有权力的人。如果权力没有被边缘化,那么皇帝的言行就是"万人之上"是的,而且在皇帝面前,连他的儿子都是第一君主和他的儿子。但有时历史情况与我们想象的完全不同,比如玄武门之变,在李进宫途中截住他。这件事发生在皇宫门口,可以说是在皇帝眼皮底下。李世民不怕唐高祖会杀了他吗?他为什么

  • 初三英语作文篇带翻译(初三英语作文怎么写)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喜欢,希望,他们

    1.我最喜欢的季节我最喜欢的季节是秋天。树叶变成了黄色、橙色和红色,在凉爽、清爽的日子里去散步是令人愉快的。天气不太热也不太冷,有很多节日可以期待,比如万圣节和感恩节。我最喜欢的季节是秋天。树叶变成黄色、橙色和红色,在凉爽的日子里散步是非常愉快的。天气既不太热也不太冷,有很多节日可以期待,比如万圣节

  • 团建条幅的霸气标语(团建夏令营条幅标语)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团队,活动,旗帜

    团建是提高团队归属感的活动,是增强团队凝聚力的有效途径。在一个企业中,团队的合作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团队建设。团建活动的成功往往与团建横幅霸气的口号设计有关。第一,团建旗帜的重要性。团队建设是一项需要有序组织和精心策划的活动,团建的旗帜是筹备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

  • 元朝百姓十户一菜刀是真的吗(元朝时期十户一把菜刀是谁定的)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元朝,菜刀,汉人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有一句关于元朝人的话"十户一把菜刀"。对于这样的操作,很多人真的不理解。十户人家只有一把菜刀,怎么做饭?是一家做饭,其他九家看着吗?元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边肖吧!1.元朝人十户一把菜刀是真的吗?当然是假的,而且是非常荒谬的谣言。关于元朝有四大谣言。它们是:"女人

  • 努尔哈赤为什么处死长子褚英?褚英犯了什么罪?(努尔哈赤为何处死褚英)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努尔哈赤,舒尔,大臣

    楚英是努尔哈赤的长子。四岁时跟随父亲目睹无数刀光剑影,对他的性格影响很大。楚英长大后是一个没有耐心、意志坚强的人。楚婴作为长子,本该是他的皇太子,但楚婴最终被努尔哈赤处死,努尔哈赤亲自下令处死楚婴,当时楚婴只有36岁。努尔哈赤在楚英身上花了不少功夫。最后他为什么要杀他?一般这种情况都会发生,楚颖一定

  • 越王勾践剑为什么不生锈?越王勾践剑材质揭秘(越王勾践剑是什么材质的)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越王,生锈,勾践

    作为越王勾践的剑,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这把剑也标志着春秋时期铸剑业的最高水平。越王简佩筠的勾践,制作精美。剑身刻有八个古篆字。即使放置了一千多年,表面花纹依然清晰可见。有朋友会问,为什么苟的剑不会生锈?这和越王剑的材质有很大关系。这次就来说说这把剑的外观和主要部件。感兴趣的朋友来看看。(1)勾践的剑

  • 鬼才谋事贾诩(鬼才谋事贾诩是好人吗)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马超,曹操,凉州

    在中国的三国乱世,有很多才华横溢的大臣和将军。在这些人中,吕布属于武力最强,诸葛亮通常被认为智商最高。但是,除了所谓的卧龙凤雏,还有一个人是天才,他的智商和才华不亚于诸葛亮。此人是曹魏阵营的一员"幽灵辅导员"贾旭。贾诩出生于武威古藏(今凉州区)。他是曹操集团的重要谋士,人们称他"善良与和平的奇迹"。

  • 王恢为什么花钱买了个死(王恢抗敌的方法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辉,王惠,匈奴

    在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一场异常宏大的大戏在边境小城玛依正式上演:汉朝先无中生有,准备瞒天过海,然后伺机而动,闭门捉贼。但是途中发生了一点小意外,惊动了匈奴人,导致他们撤退。这部剧的开创者王辉,因拒敌畏战而被廷尉批判,最后在狱中自杀而告终。1.王辉不明白玛伊之战的真正含义《史记》中的记载"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