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明末农民起义军攻打北京。太监曹化淳打开张仪的门,李自成领兵涌了进来。崇祯皇帝无奈,以为大势已去,与太监王承恩一同登上景山公园。崇祯皇帝自缢为烈士,200年的明朝就此结束。那么,值得探讨的是,在李自成进兵北京
之前,崇祯皇帝为什么不选择逃跑?另一个计划?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你死了,你将一无所有。
再说了,李自成围攻北京的时候,崇祯皇帝为什么不下令全军兵马?
在李自成进京之前,崇祯皇帝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下令让所有的士兵和马匹都效忠于他。
见《明帝实录:丁亥,致勤王天下书》。
然而此时的明朝风雨飘摇,风雨飘摇。俗话说,楼会塌,光靠自己很难支撑。这个时候内忧外患,地方将领战死沙场,没有能力再来找他。
李自成失陷宁武,周瑜姬死。三月,庚寅,贼抵大同,连长桂江投降贼,都督被捕上吊。
情况危急,不能等死。在这种情况下,左御史李邦华和右庶子李明瑞请求朝廷南迁,并请求太子助军江南,但均被崇祯皇帝拒绝。
《明太祖庄年谱》记载:命朝臣出战防守。左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瑞,请太子南移,援江南军,不允。
皇帝不肯逃,不肯南移,那么,只有一个结果,只能在北京等死,这个时候的明朝,没有人能抵挡住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扭转乾坤。
很多人,包括一些宦官,投降了李自成,甚至打开了城门。最终崇祯皇帝走投无路,上吊自杀。
崇祯皇帝为什么宁死不逃?或许还有一丝逃生的希望。
崇祯皇帝曾对建议南迁的大臣们说,君主为国捐躯,我还能去哪里?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辛卯、李健太请求南迁。陈稔把朝臣叫到平台上,说道:君主死后,我将何去何从?"李邦华等人请求太子帮助南京,太子不听。
崇祯皇帝这样做,是打定了主意要和国家同生共死,绝不逃跑,绝不苟且偷生。从这点来看,崇祯皇帝还是很有骨气的,比南宋的宋高宗、赵构强多了。赵构一生都在逃避,害怕死亡,他一点骨气都没有,这很恶心。
崇祯皇帝死了,明朝灭亡了。但是史书对崇祯皇帝的评价很高。
据史书记载,崇祯皇帝是一个非常勤政的皇帝,野心勃勃,励精图治,心有大志,事事亲力亲为。但是他没有治国的打算,明朝本身就腐朽了。他从朱由校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他的亡国是不可避免的,他无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