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缅甸为什么不并入清朝?

缅甸为什么不并入清朝?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430 更新时间:2024/1/10 9:48:49

缅甸为什么不并入清朝?事实上,清朝根本吃不下缅甸。清缅战争期间,清军采取战略攻势,一度占据战术优势。但是清军在疾病和后勤补给上跟不上进度。就连甘龙的姐夫也因为不能适应缅甸复杂的气候而病倒了,回京后回到了原地。这足以说明清朝能够在不解决疾病和

后勤的情况下吞并缅甸。

明朝中前期,缅甸北部曾经是中原朝的直属,缅甸中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也是明朝的宣传部,名义上是明朝的领土。

但在16世纪,由于缅甸东吴王朝的男性首领芒瑞提和巴音朗的亨/克洛克-0/的诞生,缅甸中部和南部地区得到了统一。

当时是大航海时代,缅甸东吴王朝通过与葡萄牙人做生意,购买军火,招募雇佣军,实力大大提高。

缅甸在提升实力后,开始侵占明朝控制的缅北地区。明军和缅军打了两次,结果太理想了。到明朝末年,缅北地区基本上被缅甸原住民所侵蚀。

然而,由于徐东王朝的好战,它兴盛又衰落,而且在巴音朗之子芒英利死后,缅甸无法侵占缅北。

当时清朝要对付俄国和蒙古人,整个国家的重心都在北方,所以清朝没有太多精力去管理东南亚的事务。因此,清朝与缅甸达成了默契。中国和缅甸的分界线大致和今天一样。清朝的云南省比现在的云南省大一点。

1752年,随着缅甸磅王朝的建立,清朝与缅甸的和平被打破。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磅王朝开始在中缅边境挑事。

当时乾隆皇帝忙着平定准噶尔,无暇顾及南方,又不愿意与邻国发生军事冲突。他指示云南官员自行妥善解决。所以云南当地政府在这件事上奉行绥靖政策,不考虑找缅甸的茬。

磅王朝见清廷不理,变本加厉地找茬,开始蚕食中缅边境,在中缅边境降服了不少土司。(这些土司是清朝实际控制区以外的土司,他们向当时的清廷进贡。)

在建立了对这些掸族首领的统治后,贡榜王朝开始派出少量军队,强迫这些掸族首领在清朝实际控制的地区向内地首领勒索钱财和粮食。这些大陆酋长,有的屈服于军权,忍痛缴纳保护费;一些人拒绝屈服,于是他们派人到云南地方政府寻求军事支持。(中缅边境的掸族酋长为了自保,通常会寻找靠山,向历史上强大的一方进贡。)

但是就像我之前说的,因为甘龙要打准噶尔,当时云南官方并没有在意。

直到十年后,乾隆从平定准噶尔脱身后,清朝才开始对缅甸侵占领土采取强硬态度。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缅甸磅王朝再次向云南内地土司征收贡品时,乾隆皇帝颁布法令,对缅甸发动战争。

清军初战并不怎么样,甚至可以用糟糕来形容。当时,入侵缅甸的军队只有一支小部队专门负责抢劫。但清军在洗劫云南内地后,让这支小小的缅军溜了。

当时的云贵总督刘藻下令追击。结果除了五个人,没有一个成功。(就这五个人不知道是不是"杀了好人,然后拿走荣誉。)

几个月后,缅军支队又来骚扰。这次清军就像一钱一样,一个也没抓到。

缅甸人识破了清军的软肋,于是几个月后就派出了数千人的军队,直接杀到了云南思茅县(今普洱市)。而且缅军总司令还发布公告,宣布被缅军占领的西双版纳脱离清朝,并入缅甸磅王朝版图。

云贵巡抚刘造见是大事,丢了城,丢了地,就要掉脑袋。于是他急忙命令3000绿营进行围剿,企图消灭入侵的缅军。但缅兵以游战,清兵虽陆续收复大量失地,却始终无法消灭缅军主力,使这场小规模战斗成为一场猫鼠大战。清军的猫被缅军的老鼠忽悠后,不仅没抓到缅军,反而在云南内地被缅军歼灭。

消息传到北京,乾隆皇帝大怒,立即将刘藻革职。然后派陕甘总督杨应举到云南追击缅军。(刘藻被降为湖北巡抚,后因悔恨而自杀)

杨颖主政后,缅军主动撤退,清军逐渐收复失地。许多云南地方官员被明显的军事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对主战的热情高涨,鼓励杨继续对缅作战。清朝虽然有很多官员反对追击,但认为缅甸太大,不善于闹事。然而,杨刚刚来到云南,他并不了解缅军的情况。他认为缅甸只是由莽匪和木匪两部分组成,没必要害怕。于是在杨的支持下,清军发起了一场战役,史称"他派出了50万军队和数千门大炮"大举进军缅甸。(其实只有一万多人)

连对手的实力都不清楚。清军天真地以为,缅甸的磅王朝,靠云南一万多绿营就能征服。这场战争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最后几千缅军打不过一万多清军,想死。后来是因为缅甸主力南下与泰国作战,长期无法与清朝抗衡。于是缅军以战促和,卖清军一个面子,主动向清军求和。

不过人家给了面子,清廷却拒绝了,坚持要缅甸提交投降书,否则绝不可能。如此盛气凌人的语气导致了谈判的最终破裂。

谈判破裂后,缅军再次进攻,绕到清军主力后面。清军发现后路被抄,急忙赶回。于是缅军在云南腹地又杀了一次...

清军看到缅军又来了,就集体上上下下围了起来。为了尽快赶走缅军,清军以优势兵力包围了4000名入侵的缅军。然而,缅甸军队像石头一样坚硬。清军想吃缅军,把它的牙都咬断了。(一万多清军全线溃败,虽然损失的士兵不多,但是丢弃了不少军械枪械。)

战争结束后,云贵总督杨害怕承担责任,谎报了前线战果。然而,敌人不会说谎。杨颖朱害怕缅甸军队会再来,所以他主动与缅甸军队讲和。这一次,我不希望人们进贡,只是希望缅军赶快离开云南。缅军一开始就想和谈,清军主动和谈。自然,缅军完全同意了。

根据谈判的结果,双方回到了原来的边界。缅甸军队撤出了云南。

然而,在缅军撤退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只蛀虫。由于清军急于收复失地,一直紧跟在撤退的缅军后面。以为清军毁约,缅军将前者军队改为后者,打了清军一个措手不及,打死一名游击队员、一名指挥官、一名守军和数十名清兵。杨颖-朱认为缅军毁约,于是调集一万多兵力,进入木邦土司地区与缅军对峙。然后他又报了一遍,说自己大获成功。

这些凯旋三番四次传到北京,死了一万多人。乾隆皇帝不是傻子。看地图,他发现清军和缅军打仗的地方几乎都在云南内地。如果说清兵多次获胜,缅甸兵是怎么越来越多的进来的?于是乾隆派人实地调查,发现前面的捷报全是假的。于是乾隆大怒,把杨应举抓起来,在北京判了死刑。广东将军杨宁被调任云南总督,负责边境战事和追击缅甸军队。

不过,杨宁也是外来的和尚,他也知道云南的具体情况。他负责追击,情况自然和杨应举一样。

在杨宁的指挥下,这条粮道被缅军切断了。一万多清军断粮,战力崩溃,像溃兵一样撤回内地。

消息传到北京,乾隆皇帝真的生气了。他下定决心,派满清明锐接任云贵总督,继续主持对缅战争。这个时候,缅军已经打败了泰国,缅军主力已经来了。

新任云贵总督明瑞上任后,认为云南绿营打不赢缅军,因为绿营太垃圾,绿营打不赢不代表缅军强大。所以明锐邀请八旗参战。他以为只要战无不胜的八旗勇士来了,缅军就被打败了。

甘龙接报后,在滇绿兵5000人的基础上,调遣满洲兵3000人,川绿兵8000人,黔绿兵10000人(其中1000人驻扎在普洱县,未参加远征),兵分两路。直奔缅甸北部。

是的,我不知道敌人是什么;我不知道我是什么;清军连续三任总司令,一直都有这种狂妄的心态。清军与缅军的第三次大决战,结果能有多好?

后来事态的发展证明是这样的。云贵总督明瑞率一万七千兵(其中满洲兵二千人),每人带足两个月的粮食,并征召马、驴、牛八万,直扑缅北重镇阿瓦。

起初由于缅军全是步兵,缅军采取的是苦战清场的战术,清军一路畅通无阻,还抓了一支缅军,打死敌人两千多人,俘虏34人,缴获大量枪支、粮食、牛马。取得了清缅战争的第一次真正胜利。

但由于清军总司令明锐此前对敌人估计不足,所以在取得胜利后甚至低估了敌人。所以清军被缅军包围并不奇怪。最终清军后勤被断。军长明锐、总兵胡、、胡邦友等人被杀,以下许多人被俘。只是因为缅军不善于打歼灭战,清军也善于逃跑,清军主力没有被歼灭,大部分逃回云南。

听到明锐战败力战而亡的消息后,乾隆差点晕倒。在连续处决了几个责任人之后,甘龙非常自责。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狂妄是错误的,于是开始正视缅甸这个对手,决定认真打缅甸。

几个月后,乾隆任命妹夫傅恒为总管,心腹阿里周、心腹阿贵为副将军,舒赫德为谋士大臣,心腹为云贵总督。从这个阵容可以看出,这是一支全满人的队伍,乾隆没有汉人大臣。

同时,甘龙还从满洲派出1500名士兵,从贵州绿营派出3000名士兵,以加强清军的战斗力。后来,甘龙感到不安,派了3000名满洲士兵和2000名福建海军。加上之前的部队,一共三万多人。

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二月,傅恒领兵出征。临行前,乾隆皇帝亲自在太和殿给他加封,并把自己的铠甲赠送给傅恒,以示信任和期待。傅恒也说,他绝不会辜负他的恩典。

实事求是地说,清军这次出了真功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头到尾都是进攻,兵力占优的缅军只能防守。

但清军可以战胜它的嚣张,却战胜不了缅甸的瘟疫。清军这次出去三万人,实际死的只有几千人,生病的却多达两万人。比如连长吴,副司令员阿里周,海军司令员叶相德,都死在了前线,就连总司令傅恒也卧病在床,最终壮烈牺牲。

傅恒病倒后,副总司令阿桂认为再打下去没有意义。于是决定不经乾隆皇帝同意,与缅军谈判停战。(缅军总司令没有得到缅甸国王的同意。)

至此,这场持续多年、耗费清朝九百多万两白银的战争终于落下帷幕。清朝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打败缅甸,把缅甸纳入清朝版图注定只是一个梦想。

清军撤退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清军为了表示撤军的诚意,主动把自己带来的战船烧掉了。缅军大概觉得船烧了可惜,就找清兵要,说你烧了还不如给我。然后清军觉得缅甸人不要脸,就加速焚烧,给缅甸人留了一堆木渣。

纵观整个清缅战争,不难发现清朝的缅甸土著王朝并不弱!清军多次与缅军对峙,实际上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如果清军遇到瘟疫,这一仗根本打不起来。

虽然吞并缅甸也不是不可能,但吞并的前提必须是缅甸没有统一的王朝(清朝可以利用缅甸人的内部矛盾把他们一个个击破)。如果缅甸一旦形成统一王朝,而且还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王朝,那么它就没有胜算。

标签: 缅甸清军乾隆

更多文章

  • 霍去病射杀李敢汉武帝为什么没有惩罚他?(霍去病杀李敢汉武帝为啥不追究)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卫青,李广,霍去病

    霍去病是汉朝著名的反匈将军。17岁带领骑兵进入大漠,立下赫赫战功。19岁亲自指挥河西之战,直捣匈奴圣地祁连山。但是,可能正是因为霍去病年纪轻轻就有了成就,才逐渐变得肆无忌惮。李广的第三个儿子,李赣,恨他父亲的死,从而伤害了他。霍去病得知后,甚至擅自枪杀了李赣。霍去病此举很可能会让自己丧命,但汉武帝并

  • 伯夷叔齐为何不食周粟?是忠诚还是愚昧?(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的行为看法)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他们,博艺,舒淇

    很多人可能听说过伯夷大叔不吃李周这个历史故事。相传商朝末年,孤竹王中有两个王子,两人互相让出皇位。最后,他们都离开了孤竹国,来到了周国,碰巧遇到了武王的攻击。他们的劝说没有结果。后来周朝取代了商朝,所以他们拒绝吃周朝的食物,宁愿挑欧盟也不吃。很多人觉得伯夷舒淇并不是因为商朝的邪恶而仇恨商朝,认为他们

  • 白敬亭真的那么干净吗(白敬亭有多好)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敬亭,非常,自己

    白敬亭真的有那么干净吗?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作为青年演员,白敬亭在娱乐圈备受瞩目,人品和才华也备受赞赏。但也有人质疑他的品德和私生活,认为他并不像外表那么干净。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事实,娱乐圈是一个极具挑战道德和人性的圈子。一些公众人物可能在私生活中做过一些不道德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知道

  • 有关春节的英语作文字(如何度过春节英语作文)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春节,人们,他们

    关于春节的英语作文是100个单词。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为了庆祝农历新年。在春节前的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大餐。在许多地方,人们喜欢燃放鞭炮。饺子是最传统的食物。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节日,因为他们可以吃美味的食物和穿新衣服。他们也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些钱。这笔钱是给孩子们的好路费。人们把新年卷轴

  • 那一次,我真后悔作文字(那一次我真后悔500字作文)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奶奶,时候,自己

    那一次,我真的很后悔。每次回忆起那段遗憾,我的眼眶都会变得湿润,眼眶里的泪水不停涌出。虽然那件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后悔的感觉总会涌入我的脑海。我一直在问自己,如果那天我好好看看那瓶药是什么,奶奶就不会受那样的苦了。她好善良好善良!我的生命中有这样一个人。她相当于我的父母。她是我的父母和祖母。当我还是

  • 中国领土排名前十的国家(近代史上割据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国家,平方公里,秘鲁

    1.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美国的面积为9826630平方公里。在这个国家,每一个州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特色,从加州的阳光海岸到纽约市中心,每一个地方都值得一看。2.俄罗斯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面积为17098242平方公里。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横跨九个时区。作为东欧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

  • 刘濞发动叛乱为何短短三个月就被平定(为什么刘濞造反会失败)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叛乱,吴王,七国

    刘濞带领七国发动叛乱,声势浩大,兵力众多。结果汉军只用了三个月就打败了七国,七王都死了。事后看来,刘弼一方似乎并没有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但这一事件对韩晶来说确实是一个重大的危机。如果他被打败了,后果将不堪设想。可以说,周亚夫在七国叛乱如此迅速的平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他,战争可能会持续下去。我们来

  • 贾姓起源和来历姬公明封于贾地/建立贾国以国为姓(贾姓氏起源哪个世家)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商周,贾政,源于

    贾姓的来源主要有四种。首先,它起源于唐叔虞。弟弟有个儿子叫,被封为贾。最后,他的后代以贾为姓。二是源于胡琰的儿子胡社谷被封在嘉义。第三,源于殷商时期的贾人。第四,源于商周"贾政"官方的。贾姓的由来和由来1。起源于唐叔虞。西周初年,宋冀的弟弟虞姬被周公赐封于唐朝,因此被称为"和他的小儿子嵇也是一样。因

  • 赵武灵王本有机会重挫秦国却错过关键契机(赵武灵王能否灭得了秦国)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国,灵王,魏国

    赵得以迅速崛起,成为当时唯一能对抗秦国的诸侯国。赵武灵王功不可没。在赵武灵王的领导下,赵国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加上胡夫骑射的推行,赵国的军事实力越来越强,成为了一个可以与当时的秦国相媲美的超级大国。其实赵武灵王本来有机会重创秦国,但是他抓住了关键的机会。在那之后,他试图再次成为赵浩棋,但失败

  • 唐朝人怎么看李隆基和杨玉环?他们难道不反对吗?(如何评价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隆基,玉环,杨贵妃

    李隆基娶了他的儿媳杨玉环,取名为杨贵妃。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白居易也写过《长恨歌》,但把皇帝写成"黄菡",而不是直接写成李隆基。但是因为杨玉环和李隆基的身份,这样的关系在现在实际上是违背伦理的,会被很多人唾弃,但是为什么当时好像没有人站出来反对呢?唐朝能这么开放吗?真相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