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之乱发生在元朝初年,持续了38年才被平定。当时的西北氏族望海都认为忽必烈已经完全汉化,于是联合其他俘虏,以恢复蒙古游牧民族性质为名,进行叛乱。当时忽必烈的军队还比海都联盟强大。海都起义为什么持续这么久?其实是因为海都领导的联盟实力广泛,
包括钦察汗国和巴拉的参与。忽必烈要想把他们都平定,势必是一场持久战。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蒙古帝国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元朝非常强大,足以消灭当时所有的挑战者。然而,元朝虽然在忽必烈统治时期征服了南宋,统一了中国,却对其帝国内的一场叛乱手足无措,这就是著名的"海中的混沌"。
海都是二可汗窝阔台的孙子,蒙古帝国和氏璧(窝阔台第五子)的儿子。成吉思汗封他的第三个儿子窝阔台为可汗的继承人,并宣称只要窝阔台有一个吸子后代,他就有优先于其他人的继承权。然而事实是,蒙古帝国的大汗宝座在窝阔台家族只传了两代,然后就被托雷(成吉思汗的第四子)的长子孟戈夺走了。
为了阻止窝阔台家族复辟,蒙哥用铁腕手段"清洁"贵由的两个儿子(borjiginHucha和borjiginNaohu)和他的弟弟(borjiginLiemen)以及他们的许多支持者都被处决。窝阔台家族剩下的成员,不是很重要的,都被安排迁到中亚,包括后来建立窝阔台汗国的海都。
海都迁至海巴里(今哈萨克斯坦塔尔迪库尔甘纳)。虽然这里名义上是他的封地,但一直处于蒙哥派出的使者的监视之下。对海都来说,蒙戈和整个托雷家族的成员都是他的死敌。但由于实力悬殊,他不得不把仇恨藏在心里。
经过几年的蛰伏,海都在中亚发展了自己的势力。1256年,海都逮捕了蒙哥派来的使节,这是他第一次表达对皇权的蔑视。当时,孟戈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对宋战争做准备,根本没有时间去应对海都的进攻行动。事实证明,这种对蒙哥的纵容后来给蒙古帝国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1259年,孟戈在亲自参与南宋时意外身亡,随后蒙古帝国陷入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领导的可汗地位之争。海都想尽办法让纠纷走向极端,希望托雷家族因为这场汗争彻底崩溃。但随着忽必烈的胜利,海都的剧情沦陷空。但是,他并没有表现出对忽必烈的顺从。而是公开挑战忽必烈是窝阔台汗国的创始人。
当时忽必烈控制了蒙古帝国的大部分领土,海都的窝阔台汗国仅位于额尔齐斯河上游、巴尔喀什湖以东的一小块地区。乍一看,双方国力相差悬殊。然而,忽必烈花了十几年时间征服南宋,却终其一生也没有成功征服过海都和他的窝阔台汗国。这期间,忽必烈派儿子那木汗讨伐海都,结果那木汗自己也成了海都的俘虏。小窝阔台汗国有如此顽强生命力的原因是什么?
原来海都疆域虽小,但他本人却代表着蒙古游牧民族的利益。海都喜欢游牧生活,居住地是没有固定场所的营地。对于许多怀旧的蒙古人来说,海都是蒙古传统的捍卫者。相比之下,生活在熙熙攘攘的城院中的忽必烈,在这些传统蒙古人眼中,更像是一个汉奸。所以海都在中亚有大量的支持者。他们在中亚组成了反忽必烈联盟,海都为首领。
为了征服大海,忽必烈也很努力。他不仅让自己的儿子上了船,还派了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将军伯颜去营救他的儿子。但海都的部队充分发挥了游击战的优势。一旦发现对手在数量上有更大的优势,就立刻撤退到熟悉的草原或沙漠。娜姆汉和伯颜都对这场游击战不知所措。
最终,忽必烈不得不承认海都是中亚的实际统治者。他命令部队撤退到可防御的定居点,并不情愿地容忍了海都在农业区之外的自由统治。即便如此,他的补给线也经常遭到海都及其盟友的攻击。
1301年,海都率兵攻打元朝。结果海都在蒙古帝国原首都附近被元武宗(元朝第三任皇帝忽必烈的曾孙)的军队打败,死在了回来的路上。五年后,海都之子查巴尔投降元朝。"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海中的混沌"终于平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