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红楼梦中王夫人的真实形象如何?为何说她佛口蛇心?

红楼梦中王夫人的真实形象如何?为何说她佛口蛇心?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397 更新时间:2024/1/2 11:20:57

红楼梦中王夫人的真实形象如何?为何说她佛口蛇心?你们知道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一提到王夫人,大多数人会觉得这就是个负面人物,因为她害死金钏和晴雯,发起抄检大观园这种愚蠢的事情。口里念佛,内心歹毒,毫无慈悲怜悯之心,所以不了解她的人对她的评价往往是佛口蛇心这个成语。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一、金钏儿跳井事件的前因后果

首先,金钏跳井是因为王夫人要撵她出去,那发生了什么要把金钏撵出去那么严重?在第三十回,宝玉无聊,来到王夫人房里,金钏以为王夫人睡着了,居然跟贾宝玉说:“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

这是在说贾环和彩云在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很有可能是让贾宝玉去捉奸,且不论有没有这回事,金钏都有调唆宝玉与贾环不和的嫌疑,这让王夫人怎么不生气,所以王夫人打了金钏一巴掌要撵她出去。

原文写王夫人“是个宽仁慈厚的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这次是真的生了大气。有人会说没打过丫头不能说明她就是宽仁慈厚,王熙凤平时也没弹过平儿一指甲,除了那次生日捉奸贾琏的时候,难道也要说王熙凤是个宽仁慈厚的人了?

注意,王熙凤只是不打平儿,因为凤姐对平儿非常信任,但她对于其他丫头可毫不手软;而王夫人这里的用词是“丫头们”,说明她对每一个丫头最起码是仁慈的。“含耻辱情”的金钏知道自己犯错在先,即使被打也一声不敢言语,但是当她听说要撵自己出去时,赶忙下跪说再也不敢了,但她触碰到了王夫人的底线,所以即便她苦苦哀求,王夫人也不敢再要她。

有读者会说都怪贾宝玉,要不是贾宝玉去挑逗金钏,金钏也不会说这种话,而且王夫人醒了后他直接一溜烟就跑了,一点也不负责任。的确,贾宝玉对于金钏的死是有责任的,他是一个不成熟并且无能为力的主人公。

一开始贾宝玉会觉得所有的女孩子都会喜欢他,他想要所有女孩子的眼泪葬他,后来见到了贾蔷和龄官的相处,他才明白每人只能得每人应得的眼泪。他在前期对于情感是不成熟的,所以会到处留意(这里指体贴单纯的心意),想在王夫人那里讨金钏。

王夫人醒了后,贾宝玉看到的是太太生气打了金钏,作为一个孩子他选择了逃走。其实他也不知道金钏会被撵出去然后跳井那么严重。即使贾宝玉留下来帮金钏求情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毕竟他没有成家立业,在这个人事上是没有话语权的。

即便他成了家立了业,“百善孝为先”,他也不能随意忤逆自己的母亲。所以一直到后面晴雯、司棋等丫鬟被撵走时他也还是无能为力。也正是由于金钏的死和贾宝玉有关系,所以被有心人赵姨娘和贾环造谣,成为了贾政要打死宝玉的导火线。

很多读者将第三十二回中,王夫人得知金钏跳井,薛宝钗过来开解这段看作是王夫人佛口蛇心的重要证据。那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吧。

这段原文一开始就说“却说宝钗来至王夫人处,只见鸦雀无闻,独有王夫人在里间房内坐着垂泪。”有读者就开始翻白眼了,觉得王夫人流“鳄鱼的眼泪”——假惺惺。如果真是惺惺作态,为什么不等宝钗提到金钏的事再象征性地流几滴眼泪?

也有人说是哭给丫头们看的,特别是玉钏,因为玉钏是金钏的妹妹。这里又不对了,因为王夫人是独自坐在里间哭,身边没有丫头,更没有玉钏。可见王夫人是真的为金钏的死而暗自伤心。

宝钗问金钏的死是怎么回事,王夫人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看到这儿,有些读者就跳脚了:“这不就是佛口蛇心吗?每一句都是谎话!”

我们先来一句句地分析:王夫人说金钏因为弄坏了她一件东西所以被撵,这里暗指带坏贾宝玉,为什么王夫人要撒这个谎?想想看如果直接明说:“因为她带坏我儿子去拿彩云和贾环!”这句实话说出口合适吗?

首先这对金钏的名誉是毁灭性的打击,且会捎带连累玉钏和彩云的名声;而且,贾环的母亲赵姨娘从来不是省油的灯,这件事如果直接捅出来,牵涉到贾环,赵姨娘明面上、暗地里不知道会整出什么幺蛾子。

况且宝钗是未出阁的姑娘家,即使她是王夫人的亲外甥女,对她说这话也是不合适。所以不管怎么说,王夫人都必须要撒这个谎。其实王夫人把犯错的金钏赶出去,但不对外说出实情,这和平儿建议偷偷处置偷镯子的坠儿是一个道理。

至于“还叫他上来”这句话大概率是假的,对于主子来说这种人是断乎留不得的,那为什么要添上这句话?因为王夫人大家都知道她是宽仁慈厚的主子,弄坏一个物件顶多是打打板子扣扣月钱,怎么说撵就撵了呢?这样会使人猜疑,所以添上这句话增加前面那句话的可信度。

当然,也有可能是王夫人内心有闪过这么一丝让金钏回来的想法,只不过没有实行,而是在说辞里把它坐实了。王夫人将金钏赶出去是真,但她从来没有想让她死,所以金钏跳井是她意料之外的事情,对此她有愧疚心理,所以她才会落着泪说“岂不是我的罪过”。

原文后面便是薛宝钗开解自己的姨妈,这段也有许多人诟病薛宝钗太过无情,就知道用钱来打发别人。看过书的人都知道,薛宝钗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理性到在外人看来近乎于无情。

就这件事情而言,薛宝钗其实是处理得相当妥当的。自己的长辈在自责,难道要跟着指责对方吗?理性的她自然也不会选择跟着王夫人一起默默垂泪,她的选择是开导对方,并提出具体的补偿措施:多送些钱给其亲属(对比鲍二家的自尽,刚一点的凤姐直接说一个钱也不给),不避忌讳用自己的衣裳给死者状裹。看到这些,难道她对王夫人的情就不是情了吗?

二、晴雯被逐及病死的前因后果

接着聊一下晴雯的死。晴雯是很多读者喜爱的人物,她不仅模样好,针线活也特别好,贾母将她给了宝玉,也是以后要给宝玉做房里人的,但她从来没有仗着这一点主动去勾引宝玉。

曹公给了她一个“勇”字,对她是赞赏的,因为她哪怕生病了还是愿意连夜帮贾宝玉补好雀金裘。这样一个勇敢、美丽、清白的晴雯,却被王夫人直接赶出贾府。那王夫人为什么非要撵晴雯呢?单纯因为她长得漂亮吗?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七十四回的原文,因为绣春囊事件,王夫人找来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来帮忙,但这个婆子却开始调三窝四地说:

“这个容易。不是奴才多话,论理这事该早严紧的。太太也不大往园里去,这些女孩子们一个个倒象受了封诰似的。他们就成了千金小姐了。闹下天来,谁敢哼一声儿。不然,就调唆姑娘的丫头们,说欺负了姑娘们了,谁还耽得起。”

但注意,王夫人没有马上被她调唆成功,反而说:“这也有的常情,跟姑娘的丫头原比别的娇贵些。你们该劝他们。连主子们的姑娘不教导尚且不堪,何况他们。”

于是王善保家的有意提到宝玉屋里的晴雯,说她长得漂亮,爱打扮,巧言善辩,爱骂人,不成体统。说别人还好,一提到宝玉那就直接戳到王夫人的弱点了,更何况晴雯之前给王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看到她在骂小丫头(晴雯嘴巴厉害,估计骂得也不怎么好听,小丫头也不敢还嘴),王夫人是最看不惯轻狂的人。

王熙凤虽然也略微帮晴雯说话,她说晴雯是生得漂亮,举止言语是有些轻薄,但之前给太太留下坏印象的是不是晴雯,就不记得了,不敢乱讲。在王夫人眼里,你长得漂亮没问题,但你绝对不能仗着自己漂亮不安分守己,做些轻浮的举动。

王夫人于是要求马上见晴雯,想确认一番,不见倒好,结果晴雯居然以“钗軃鬓松,衫垂带褪,有春睡捧心之遗风”的状态来见王夫人。试想你身为一个领导要见一个员工,他以一副刚睡醒、发型和穿着都有些凌乱的样子来见你,你气不气?

王夫人见到宛若“病西施”的晴雯,曹公是怎么描写王夫人的呢?“王夫人原是天真烂漫之人,喜怒出于心意,不比那些饰词掩意之人”。很多人不会注意到这句话,甚至觉得“天真烂漫”这四个字用在王夫人身上太过分了吧,但这最起码证明了王夫人不是一个虚伪的人,是喜是怒直接表现出来。

后面就描写了气愤的王夫人与晴雯的交锋,即使聪明的晴雯巧妙地表达自己是老太太的人,平时也不怎么亲近宝玉,以此试图消除王夫人对自己的猜疑,但还是挽回不了自己已经被王夫人讨厌的事实了。

有些读者可能会疑问为什么非要撵走晴雯,把她换到其他姑娘屋里不行吗?首先不论一个已经被盖章认定风评有问题的员工,能不能换个部门留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贾府的财政状况早已大不如前了,凤姐提议借此机会撵人一来是避免人多生事,二来是为了省些用度,所以在王夫人看来晴雯是非撵不可的。

很多读者觉得晴雯的死,王夫人是罪魁祸首,其实不然,曹公已经点明晴雯悲剧的源头:寿夭多因毁谤生。难道是王夫人故意诽谤晴雯的吗?肯定不是,况且晴雯被王夫人质问时知道自己是遭人暗算的。另外,生病的她被撵出去后,其哥嫂也没有尽心照管,屋内连口干净的茶水都没有,晴雯的病又怎么能好呢?

关于抄检大观园的主意,这可不是凤姐和王夫人的意思,她们的本意是暗暗察访,顺便裁人节省用度。直接明面上抄检自己家这个馊主意是王善保家的出的。有人会问,王夫人不够聪明被进了谗言就算了,那凤姐在场为什么不拦着呢?

原文是这么写的:“凤姐见王夫人盛怒之际,又因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的耳目,常调唆着邢夫人生事,纵有千百样言词,此刻也不敢说,只低头答应着。”可见凤姐也是无奈,抄检大观园也是贾府矛盾集中爆发的缩影,所以后头才出现了探春所说的字字诛心的名句:“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总之,晴雯早夭和大观园被抄检,罪魁应是王善保家的这种爱造谣生事的人。

有人或许还会问,照你这么说,王夫人是一个好太太,金钏和晴雯的死她一点责任都没有了?非也非也,对于金钏和晴雯的死,王夫人肯定是有责任的,但她绝对不是全责,甚至也不是主要责任。

曹公笔下塑造的许多人物都是丰满立体而非扁平化的,很多人对王夫人的解读过于片面,认为她就是一个坏人,但其实她有她的优点,也有人性的缺点,正如你我,或许这才能称之为人。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红楼梦中王熙凤有什么病?这个病是如何影响她的?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红楼梦中王熙凤有什么病?这个病是如何影响她的?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曹公不遗余力地写了黛玉之病,那“病如西子胜三分”的“不胜之态”,深入人心。可是他写凤姐的病,却是“伏脉千里”。凤姐的病,从隐约透露到成了大症候,用了几年的时间。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到“恃强羞说病”,从“破落

  • 韩世忠质问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秦桧什么反应?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百科

    众所周知秦桧是奸臣,并且在赵构的包庇下权倾朝野,那么身为武将的韩世忠质问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秦桧什么反应?为什么他没有弄死韩世忠呢?其实这个背后的原因很简单,虽然宋朝重文轻武,但时局不太平的时候,朝廷还是很需要武将的。并且韩世忠也是个大人物,秦桧想稍微报复一下韩世忠,比如在皇帝面前说两句他

  • 戴思恭:被誉为“明代医学之冠”,深受三朝皇帝器重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百科

    在古代,御医是一个高危职业,他们为皇帝及其皇帝宫廷中的家眷治病,这些人中不管谁的身体出了问题,御医随时都有可能被迁怒,导致身首异处。但在明朝有这样一位御医,他不仅没有因为朱元璋的死受到牵连,反而被刚登基的建文帝朱允炆提升为太医院使,他就是被后人誉为“明代医学之冠”的戴思恭。戴思恭,浙江诸暨人,字原礼

  • 什么是本纪?项羽为何会被记载入帝王的“本纪”中?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百科

    项羽为何会被记载入帝王的“本纪”中?真相是什么?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也是中华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在描写历代帝王的时候,将其传记写入“本纪”。可项羽并没有当过皇帝,为何司马迁要把他列入本纪呢一,本纪含义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写

  • 庞统和诸葛亮并称卧龙凤雏 庞统对得起这个称呼吗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百科

    历史中的庞统到底如何,是否对得起“凤雏”之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看三国人物宦海浮沉,将星并立。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人物被后世尊称为——凤雏。他的名字就是庞统,无奈世人只知周郎顾,无人晓得诸葛亮和庞统的宿命纠缠,“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这是

  • 为什么说牛仙客毁了大唐盛世?他做了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百科

    牛仙客(675-742年),字仙客,泾州鹑觚人。唐朝时期宰相,泾州刺史牛意仁之子。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736年,唐朝开元二十四年。这一天,唐玄宗收到一份奏报,说河西地区最近军械精良,仓储也十分充盈。比起以往来说,有了很大的进步。对于这个结果,唐玄宗并不感到意外。因为

  • 项羽和项梁举事初期为何没有立即打出反秦旗号?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百科

    项羽,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自立为西楚霸王。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代表人物,项羽是一位以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很多人并不知道,项梁、项羽两叔侄在举事初期并没有立即打出反

  • 红楼梦中贾府除夕夜时的宗祠祭祀有多隆重?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百科

    红楼梦中贾府除夕夜时的宗祠祭祀有多隆重?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礼记.祭统》强调“礼有五经,莫重于祭”。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都非常重视祭祀活动。不识祖不成人,祭祀是人在精神上维系和延续与神灵、与祖先关系的宗教礼仪形式。特别是在节庆之时,我们总是要慎终追远,祭拜故去

  • 红楼梦中宝钗一直不爱装扮自己,是为了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百科

    红楼梦中宝钗一直不爱装扮自己,是为了什么?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薛宝钗与其他女孩子不一样,薛姨妈说宝丫头不爱花儿粉儿的。那么宝钗小小年纪为什么不爱装扮呢?不爱富丽闲妆,偏偏喜欢住在雪洞一样的屋子里呢?第一,为了迎合王夫人和贾政。黛玉第一次到王夫人房里与第一次描述宝玉到宝钗房

  • 兴唐传第59回:哄双亲罗殿下辞府,助老友定将军出山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百科

    《兴唐传》小说又名《大隋唐》、《兴唐全传》,相关古典小说有清乾隆年间英雄传奇小说《说唐演义全传》、明代《大唐秦王词话》等,共140回。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第五十九回哄双亲罗殿下辞府助老友定将军出山上回书说到罗成和王府两位管家送走了丁天庆、盛彦师。三个人回到了花厅,罗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