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了很多自己的英雄,这一点很多人也知道,但其实朱元璋杀的人远不止这些。另一个和朱元璋一样,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的一个首领,张士诚。张士诚和朱元璋身份相同,但朱元璋最后成功了。俗话说,成王败寇,也就没有张士诚的后续事件了。但是朱元璋为什么一
定要杀张士诚呢?
元末,很多原本是普通百姓的人加入了起义军,比如朱元璋,他是一个贫农中农,为了生存,除了造反一无所有。
但也有例外,比如张士诚。他不仅不穷,而且相当富有。因为他是走私犯。不管是哪一代人,卖私盐都是暴利,所以很多人即使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也会不顾法律的严惩去赌博。
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他们的共同点是对元朝的统治不满。如果他们要推翻元朝,估计一开始可能不会急着当皇帝。但是随着他们力量的增长,有些事情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控制范围。张士诚与朱元璋不同。他是一个想保护小国人民安全的人。只要他有吃有喝,没有人威胁他,他一般不会主动找麻烦。
所以,当朱元璋慢慢崛起,最后发展到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的时候,张士诚还在平江,看着陈友谅与朱元璋的博弈。从这里可以看出,张士诚不仅没有逐鹿中原的野心,也没有长远的眼光。他没有想到,不管他们谁赢了,他的下一个目标都会是张士诚。
张士诚的灾难来了。朱元璋解决陈友谅后,攻打张士诚。张士诚似乎也有预感,于是像铜墙铁壁一样修建了平江。可是数十万大军,天天围着一个小平江,就算是被困,也会给张士诚困在城中。更何况这几十万大军每天也没闲着,用尽了各种方法攻城。
最后,朱元璋用了八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拿下了这座城市。张士诚有点骨气,坚持战斗到底。他没有在最后关头逃跑,最后被朱元璋俘虏。无论是李善长的投降,还是朱元璋的劝说,张士诚就是不屈服。就连朱元璋自己也拿他没办法。面对这样的眼中钉,朱元璋只能杀了他,他也是身败名裂。
张士诚的失败是注定的,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团队战斗力都不是朱元璋的对手。只是一开始参加了反抗,才得到了这短暂的荣耀。
做好了充分战争准备的张士诚也没有逃脱攻城的命运。张士诚知道天下注定是朱元璋的,但作为枭雄,他不甘被俘受辱,决定与平江同生共死。从听说城破的那一刻起,张士诚就决定和皇后一起自杀。作为一个国王,就算死了也要有自己的尊严。徐达攻打吴宫时,立即寻找张士诚的下落,以免其逃脱。大家四处寻找,终于发现张士诚吊在横梁上,于是赶紧让人放下救援。死而复生的张士诚成了徐达的阶下囚。因为张士诚的名声和地位,徐达一时不知如何应对。只要送到朱元璋那里处理,送到应天不久就被朱元璋杀死了。朱元璋为什么这么急着杀张士诚?
第一,朱元璋知道张士诚肯定不会投奔自己。
作为元末三枭雄之一,和自己一样,我们都知道对方的需要和尊严。就算张士诚没有称霸天下的野心,他从小就有称霸一方的野心。对于君王来说,他们绝不会向任何敌人投降,但输赢才是最好的归宿。如果不能继续当国王,还不如死了舒服。他们的字典里没有投降这个词。朱元璋知道,无论用什么方法,都不可能让张士诚投降。对他来说,向自己投降比杀了他更难,但留着一个不投降的敌人统一全国,肯定是个麻烦。考虑到陈友谅的假投降差点给他带来大麻烦,既然如此,还不如早点杀了他。
第二,张士诚在江浙的影响力比较大。
张士诚为人慷慨大方,治理浙东时深受浙东人民爱戴。平江之所以能坚持这么久,跟老百姓的支持有很大关系。当这座城市被攻陷时,许多人默默地为它送行,每个人都感激张士诚多年来让他们衣食无忧、远离战争的善良。朱元璋知道,张士诚在浙东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只要他不自救,就不可能赢得浙东人民的支持。浙东一直是朝廷的重要税区,他建国后也需要浙东民众的支持和臣服。只有杀了张士诚,人民才能迅速回归内心。
第三,多年的攻伐已经让彼此恨之如海。
作为邻居,张士诚和朱元璋连年征战,双方将士都死于对方之手,早已结下不可调和的仇恨。听说张士诚被俘,不仅朱元璋非常高兴,就连他的士兵也欢呼雀跃。他们纷纷上书,严惩张士诚的滔天罪行,尤其是那些有家人和亲人死在张士诚手下的军人。朱元璋做到了,尤其是他投奔张士诚当将军,甚至他的侄子朱文正也投奔了张士诚,这让他感到悲哀。当时他恨不得马上活捉张士诚,让他自杀。现在张士诚被活捉了,我们不仅要把气撒在自己身上,还要安抚军心。尽早杀了张士诚才是上策。
第四,张士诚对它没有价值。
张士诚被俘前曾想自杀。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又不想太丢脸,还不如早点死,所以被俘后不吃不喝,一言不发。被送到朱元璋处审问后,突然大骂朱元璋忘恩负义,阴险毒辣等。朱元璋听后大怒。他想在杀死张士诚之前审问他。一怒之下,他直接命令勇士用乱棍打死他,让一代枭雄在继任的壮汉的棍子下没坚持多久就断了气。再加上朱元璋消灭陈友谅后,张士诚失去了利用价值,地盘基本被占,因为再也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干脆杀了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