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魏国国力是如何发展强盛的?三点原因让魏国越来越强(魏国的实力有多强)

魏国国力是如何发展强盛的?三点原因让魏国越来越强(魏国的实力有多强)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465 更新时间:2024/1/19 12:07:10

晋三分后,魏国一度成为中原最强大的诸侯国,连秦国也常年被他镇压。那么魏是如何发展繁荣起来的呢?其实这也与魏积极推行变法有关。但是魏国的巅峰来的快去的也快,只维持了70年左右,最后被秦国灭了。这一次,我将告诉你魏强大的原因和他走向衰落的原因。

这个魏跟也有很大的关系。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一个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氛围活跃的时代。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完全纳入东周。

可以说,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几个强国相继称霸,许多小国不断灭亡。但是到了战国时期,还屹立不倒的诸侯国,已经不再只是追求霸权了。他们一路走过春秋战乱,眼光变得更加长远。在他们心目中,统一天下才是最终目标。

为此,他们以小博大,以强凌弱,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战国初期,秦国经过变法,国力越来越强。以其险要的地势和凶狠的民风,要拿下中原是隐隐的。在惊叹秦国壮大的同时,其他国家也日益提高了警惕。其实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不是秦国,而是占据中原的魏国。

从公元前413年开始,魏国就一直在和秦国打仗。正如魏军士兵所指出的,秦军无一例外地逃跑了。魏军的追击不仅占领了秦国以西的大片地区,还把秦国逼退至洛水。魏国凭借强大的国力和军事实力,攻占了整个河西高原和秦川东部,把秦国缩小到只剩下关中中西部和甘肃西部。从此,魏迅速成为最强大的新兴势力,对天下诸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魏国在击破秦国的首级后,于公元前404年派大将攻打齐国。齐国虽奋力抵抗,仍未能守住长城。在诸侯国中,秦、齐一直以强硬著称,但都被魏打败。令其他诸侯国惊讶的是,他们在与魏的外交中小心翼翼,彬彬有礼。经过仔细分析,研究者认为魏在战国初期成名有几个原因:

一、地理位置优越:中原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魏地处中原,只有源源不断的粮食供应才能与其他国家抗衡。

二、利器:战国时期,军队作战时逐渐开始使用铁器。当时,世界冶金中心在汉魏地区。魏以高超的冶金水平,率先用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据史书记载,魏军作战时,许多士兵身穿重甲,手持锋利的铁剑,手持巨大的铁弓。他们的弓箭能拉伸到十二担,装备了五十支利箭。

其他国家很难给士兵配备如此精良的武器。这样一来,魏军战前增加了不少战斗力。

三、果断变法:很多人都知道变法后秦国富强了,但其实战国第一诸侯国确实是魏国。当时的魏国君主魏文侯果断采纳了李傕西门豹的主张,推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农业,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变法之后,魏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了问鼎中原的实力。

有了这三大优势,魏的国力越来越强,终于成为一个强大的老牌强国。然而,为什么魏国这样强大的国家却没有统一全国呢?

其实,魏的衰落也是有道理的。

第一,魏心胸狭窄,不能留住人才。继魏文侯和魏武侯之后,魏国的君主每况愈下。吴起和寿是天下少有的名将,为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魏国的君主却无缘无故地怀疑他们,并强迫他们去楚国和秦国。他被推荐为才华横溢的商鞅,却置若罔闻,完全不考虑商鞅的想法。仁人志士见魏国君主如此行事,纷纷离开魏国另谋出路。

第二,魏虽然在强大的时候是连胜,但是他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战国初魏侵天下,令诸侯国胆战心惊,但一会打南一会打北,没有明确的进攻策略。这期间虽然攻占了很多城市,但只是盲目扩张,没有组织。魏胜利时的疆域就像一根杆子,两头大中间小,东西只能靠狭窄崎岖的上党地区连接。

魏粮草皆在东梁,若西有警,必取党径。这条路又窄又难走,很难救急。自秦国强大后,就盯上了魏国以西的土地,一直出兵进攻。魏军从东方派出数千里来帮助,但秦军越来越早,魏军几乎无法利用这一点。后来,魏惠王把河西六百里的土地割让给秦国,不是因为魏国弱小,而是因为它的疆域有限。

在魏国的鼎盛时期,其他诸侯国还在发展。打败秦国后,如果魏国能审时度势,继续西进,一举灭秦也不是不可能。就算灭不了秦国,也一定会削弱秦国。不过,魏在太有利的时候停了下来,给了喘息的机会。

第三,树敌太多:战国初期,魏攻赵,征服朝鲜,逼秦入齐。虽然他名声大振,但也树敌太多。虽然魏很强,但他周围没有危险。此后齐秦和中国相继崛起,从左到右攻击魏。魏疲惫不堪,顾此失彼。他怎么可能战无不胜?

标签: 秦国魏国诸侯国

更多文章

  • 秦始皇曾经想过禅让?为何后来没有实施呢?(秦始皇为什么要搞禅让)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秦始皇,史记,退位

    秦始皇和退位这两个词,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无关紧要。在历史上或传说中,退位是在姚舜禹时期。据说他们考察了自己的继承人,把领袖的位置让给了不是自己后代的继承人,受到了后人的称赞。但是秦始皇怎么会想到退位呢?他终于击落了秦朝,难道还想把它交给一个和自己无关的人?史书上是怎么记载的?秦始皇一直为后人所诅咒,甚

  • 李贺被称为诗鬼。为什么他对鬼魂情有独钟?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贺,韩愈,诗人

    中国古代很多诗人都有一些绰号,可能是后人根据他们的写作风格或者题材给他们起的。其中唐代诗人李贺绰号"诗鬼"。这个绰号和其他诗人的绰号大相径庭。李贺为什么叫诗鬼?诗鬼的鬼话有什么讲究?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绰号?难道是李贺对鬼之类的情有独钟?在群星璀璨的唐诗世界里,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王维“诗人”

  • 招聘要求一般有哪些内容呢(文案招聘要求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要求,经验,技能

    对于雇主来说,找到合适的员工是保证企业发展和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招聘要求在招聘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招聘要求明确了职位所需的技能、经验和素质,有助于筛选出最匹配的候选人。本文将介绍一般招聘要求中常见的内容,并从技能、经验、素质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技能要求技能要求是指申请人需要具备的特定技

  • 三国里最有才华的女人是谁?她的才华不亚于诸葛亮。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诸葛亮,贤英,曹丕

    其实三国时期,很多才女都被埋没了。毕竟在古代,男权是最重要的,再多的知识和才华的女性也只能退居二线。比如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还有黄月英,都和诸葛亮一样才华横溢,甚至诸葛亮的很多发明都是黄月英想出来的,但最后功劳都归于诸葛亮。三国时期,又有一位才女,但史书上关于她的记载并不多,几乎没有得到什么升迁的机

  • 李斯的死法是怎样的?临终遗言是什么?(李斯是什么死法)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斯,韩非子,五刑

    命运很神奇,似乎有自己的安排。命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秦国宰相李斯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落得和韩非子一样的下场。曾几何时,韩非子因为被嬴政赏识,被李斯等人陷害。在狱中,韩非子试图表白自己,却被李斯阻止,最后在狱中被毒死。韩非子死后二十五年,李斯也面临这样的局面,被赵高陷害入狱。更让李斯崩溃的是,他

  • 关于扁鹊的信息:扁鹊医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扁鹊,李毅,秦武王

    在古代历史上,不仅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人物,还有很多其他方面,比如医生。历史上也有很多名医,除了死在曹操手里的华佗,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扁鹊在中医史上的地位也非常重要。他建立了中医的脉诊方法,但是你还知道扁鹊吗?今天让我们来看看扁鹊。1.扁鹊的名字不是扁鹊。说"扁鹊"说多了,大家一定以为他真

  • 关羽如果身在曹魏他的地位能否和在蜀国保持一致?(关羽攻打曹魏会怎么样)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关羽,黄旭,五子

    关羽在蜀国的地位一直仅次于刘备。如果刘备托付孤儿的时候关羽还在,那么关羽一定会成为蜀中第一人。但如果把关羽放在曹魏,他的地位能和蜀汉一致吗?魏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曹操最需要的是人才。但曹操一直很佩服关羽,宁愿放他走也不杀他。这一次,我将为大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看看关与五子相比是否还占上风。曹操是个

  • 无盐不仕是什么意思?清代绍兴包打听有多出名?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绍兴,师爷,包打听

    在古代,师爷相当于幕僚,因为将军们经常以幕府的身份出征,所以出谋划策的人被称为幕僚。清朝时,每个衙门都雇一个包打听做衙役的助手,处理刑名、钱谷、公文之类的事务。不过师爷中最出名的还是绍兴师爷,很多人都纳闷为什么师爷会单独出一个"绍兴师爷"?其实这也是因为绍兴的师爷多,流传广,所以有一段时间成为师爷的

  • 溥仪注册的时候为什么不穿龙袍?为什么只让溥仪穿日本大元帅的衣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溥仪,皇帝,玉龙

    溥仪第一次当皇帝时才3岁,第一次退位时6岁。在三年的皇帝生涯中,溥仪对年轻人来说只是一个穿着龙袍的傀儡。国家的政治事务仍然由玉龙女皇和载沣摄政王掌控。溥仪这个小皇帝,毫无存在感。宣彤第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全国人民的心都倾向于共和。溥仪在大臣和玉龙太后的决定下发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不复存在。玉龙太后后来

  • 宋慈被尊为世界什么鼻祖(南宋人被尊为鼻祖宋慈)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词,镰刀,破案

    说起宋词,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他于1186年出生于南宋时期的宋孝宗惜春。宋词的祖先是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初年的宰相宋敬,他的父亲宋恭是掌管刑狱的官员。宋慈很小的时候,就深受父亲宋公的影响,对监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我们熟悉的迪徐人杰、包拯等人相比,宋慈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破案高手,国内外的法医学者普遍认为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