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在宋明两朝灭亡时,士大夫阶层都是什么样的态度?-趣历史网

在宋明两朝灭亡时,士大夫阶层都是什么样的态度?-趣历史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835 更新时间:2023/12/7 4:37:12

在宋明两朝灭亡时,士大夫阶层都是什么样的态度?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

中国历史上的南宋末年和明朝末年这两个时期,一直是历史爱好者们比较惋惜的时期,再往前追溯,能和这两个时期相比的,大概只有两晋引发的五胡乱华时期,以及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

但五胡乱华和靖康之耻毕竟没有完全打垮中原王朝,而南宋和明朝的灭亡属于完全沦陷。且宋朝和明朝晚期,都是比较公认的容易提前爆发工业革命和资产革命萌芽的时期,能更快领先世界的发展突然被扼杀,也是大家惋惜的原因之一。

而南宋和明朝在灭亡时期的各种现象,也都经常被历史爱好者们拿出来比较,分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嘛,其中,两个朝代主要掌权阶级不同的表现,更是重点关注话题。

在南宋和明朝灭亡之际,南宋士大夫们的坚决抵抗和明朝大部分士绅阶层的妥协,这一鲜明对比,一直让人疑惑不解,都是传承的同样的思想,学的都是理学,表现为何却大相径庭?

类似的分析文章不少,提出的观点也很多,小编也看了不少,其中有两个原因是我认为最主要的,分别是士大夫或士绅阶层和皇族的关系,以及元朝、清朝统治者对中原文化不同的态度,现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

第一:士大夫阶层和皇族关系的融洽与否?是保证江山稳固的很重要的标准

一个朝代的江山稳固与否,老百姓的态度很重要,但在古代,上层统治者,即皇族和门阀、士大夫的关系是否融洽,是更重要的衡量标准,南宋和明朝时期,门阀已经消失,因此,主要看皇族和士大夫(宋朝和明朝中晚期,武勋阶层都被压制)的配合是否正常。

南宋时期,包括此前的北宋时期,从大的方向来说,士大夫阶层跟赵宋皇族的关系相当融洽,自宋仁宗时期开始,皇族就默认了“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潜规则,读书人在宋朝的优待和特权,是历史上各朝代绝无仅有的。

因此,士大夫阶层对赵宋统治的向心力相当强,特别是南宋时期,宋高宗之后,因为继承皇位的皇帝大多是平民宗室出身,没有牢固的政治资源,对士大夫阶层的依靠比北宋严重得多,士大夫们也相应地获得了更大的国家治理主导权,自然忠诚度也高得多。

反观明朝,开国之后,除开建文帝外的连续两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对士绅阶层不怎么友好,别说“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了,朱元璋连孟子的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都不允许宣扬,基本只是把士绅阶层当成工具人。

中间出了几个对士绅阶层比较友好的皇帝,但为了维护皇族的独大,还是抬出了宦官集团来跟士绅们打对台,而且,从明武宗朱厚照(正德皇帝)时期开始,此后的明朝皇帝们大多和士绅阶层的关系比较差。

明武宗到现在还有传言说,他是被文官集团搞死的,可见他们之间关系的恶劣。明世宗(嘉靖皇帝)因为大礼仪之争,送了士绅阶层的代表杨廷和回老家。明神宗(万历皇帝)因为皇位继承人上面的分歧,和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文官们打了几十年冷战。明熹宗(天皇帝)祭出“九千岁”魏忠贤,把东林党整得死去活来。

殉国的明思宗(崇祯皇帝)刚上台时,跟当时实力最强的政治力量东林党相处得相当和谐,但这份和谐仅仅维持了二年,袁崇焕事件后,崇祯就跟东林党决裂,此后的崇祯朝,北京和南京的关系很差,崇祯的政令在东林党主导的南方,基本上是阳奉阴违。

至于跟其余派系士绅阶层的关系?从崇祯执政十七年间,换了数十个内阁成员,杀了一堆总督、巡抚、尚书、侍郎级别的官员,就能看出来有多差。君疑臣,臣疑君,这样的合作关系,如何能面对李自成、清朝的轮番攻击?

因此,早在晚明的天启朝,皇族和士绅阶层的关系就已经破裂,只要有能代替明朝皇族的势力,士绅阶层并不介意更换效忠对象。本来,这个替代者是李自成,他在西安建国后,只用了三个月就杀到北京城下,一路望风而降,其实是北方的士绅们做出了最终的选择。

但李自成的格局有限,没有抓住这个机会,进入北京后的一番行为,比如只接受原明朝四品以下官员的投诚和使用,容忍刘宗敏之流在北京城大肆“拷饷”等等,葬送了明朝士绅们对他的期望,从欢迎变成了仇恨,乃至对抗。

而清朝却在李自成跟明朝士绅的仇恨形成,以及士绅们的绝望中,实时地插入了进来,至少,来当时的长江以北地区,清朝在士绅们眼中,是比李自成可爱得多的效忠对象,后来清朝的行为,有可恨之处,但也给了士绅阶层安全地融入到新王朝的途径,因此,他们也就不必反抗。

第二:中原文化的向心力,元朝排斥,清朝主动融合

不管是宋朝的士大夫阶层也好,明朝的士绅阶层也好,在选择效忠对象时,其实都只有一个标准,既然王朝的更迭不可变,就选择接受儒家思想统治者,他们的治国理念和华夏的传承能延续就行,至于元朝皇族和清朝皇族的身份,儒家能想出足够说服力的理念,让自己和老百姓都接受。

以此为标准的话,元朝的表现显然不合格,元朝的武力太强大,蒙古人在成吉思汗铁木真及其直系两代后裔的率领下,纵横世界无敌,他们不觉得对待被统治者,需要用教化或什么思想,觉得有马刀和弓箭就行。

甚至于几任蒙古大汗,都还想过把原金朝或长江以南地区的土地全部变成种草的马场,让中原人民放弃种地,为他们养马,供养他们征服更多的土地,财富也不需要经营,凭借武力去抢不也一样?

在蒙古人治下,人分四等是众所皆知的,要不是在铁木真麾下,还有个受到重视,且主张“以儒治国”的耶律楚材在坚持保全,很难想象在蒙古汗国和元朝生存的儒家士大夫们会存留多少?因此,耶律楚材病逝后,他的墓志铭上写着“天下士大夫莫不茹泣相吊。”

元朝建立,到灭亡南宋后,一直是连科举都没有的,直到南宋灭亡35年后(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有科举的金朝灭亡81年后),才由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元仁宗之所以被追谥为“仁”,就是因恢复科举被所有的汉族士大夫们感激。

再来说明末,清朝的统治者相对于元朝统治者来说,就要聪明得多,当然,清朝也没有蒙古四大汗国那么嚣张庞大的地盘,他们只有长城以内的花花江山可以享受,要稳固统治,避免如元朝那样,迅速的被赶走,自然要学会妥协,打破“胡人无百年国运”的枷锁。

清朝采取的一手大棒,一手甜枣的做法,资源当然要占有,所以有了“圈地运动”,臣服也必须有,所以有了“剃发易服”,但同时,清朝也接受了中原王朝的传承和文化,认可儒家在思想层面上的主导地位,并主动将自己汉化。

如此这般,就造成了明朝士绅阶层的分裂,一部分坚决抵抗,但有相当一部分就对清朝的统治予以认可和妥协,并且,清朝入关后,对汉族士绅的重视,还要超过对此前的盟友蒙古诸部落,毕竟,要治理中原江山,汉族士绅阶层可比蒙古武夫管用。

也因此,在最难征服的长江以南地区,有反抗“剃发易服”的江阴保卫战,也有东林党大佬钱谦益“水太冷、头皮痒”掩饰下的跪拜,同样,钱谦益晚年又隐蔽反清的矛盾行为,也代表了当时绝大多数江南士绅阶层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心理是南明没有如南宋那般,在北宋灭亡后坚持不倒的主因。

综上所述,之所以有大批南宋士大夫们陪着赵宋皇族跳海殉国,而晚明的相当一部分士绅阶层却对清朝的统治予以妥协和配合,主因就是南宋时期的士大夫阶层和皇族的配合很融洽,几乎不分你我。晚明时,士绅阶层和朱明皇族的关系,却已经撕裂开来。

元朝地盘大,不缺少财富和臣服的百姓,不愿意对中原文化妥协,用比较固执方法对待原金朝和南宋统治区,看在眼中的南宋士大夫们,为了自己的传承和理念,当然要誓死反抗。而接受中原文化传承和文明的清朝统治者,就能被明朝士绅阶层接受,即使是矛盾中的慢慢接受,两个亡国时期的同一阶层的行为自然也就不一样。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实的长平之战是什么样的?真相如何?-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百科

    历史上真实的长平之战是什么样的?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因为当时的上党郡,已经即将被割让给秦国。冯亭此去,就是要代表韩王,完成对上党郡的交割。放在后世,冯亭这个行为,无疑会被人骂作‘卖国贼’,是要遭到万人唾骂的。当时虽然没有卖国贼这个词,但冯亭如果真的代表韩国,割让了

  • 古代太监和宦官有什么区别 两者为什么会混淆在一起-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百科

    还不知道:宦官和太假有什么不同,两者被混淆的原因是什么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要说起太监和宦官一类的词,很多人都会想到阉人,其实这是两种概念,宦官和太监在本质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先秦和西汉时期,宦官就是宦官,宦官并不都是阉人,而到了东汉时期,由于后宫女眷增多,为了防

  • 古代宦官与官宦顺序颠倒 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百科

    对在古代,“官宦”与“宦官”二者有何区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一句诗出自于著名救时宰相于谦的《入京》,字里行间充分表达了他对于当官的意志,要的就是为天下人请命,而不是贪污受贿。不过,于谦先生的伟大固然让人敬佩,但其他的为官之人却

  • 《春秋配》第九回的原文是什么?-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百科

    石敬坡报恩惹祸李春发无故招灾镇日关门形影孤,挑灯夜读尽欢娱。忽然平地风波起,犹记当年持赠无。话说石敬坡自从李春发赠他银布,早已洗心,不做贼盗营生。如今改邪归正,寻些生意,得利养亲,这也算他好处。不料在青蛇涧中,夺了侯上官的包袱,遂即办了自己事情,转回家去,将包袱摆在面前,自己思量道:“为人莫贪小利,

  • 薛刚反唐第30回:薛刚二扫铁丘坟,仁杰隐藏通城虎-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百科

    《薛刚反唐》是中国传统故事,作者是如莲居士,主要讲述了唐时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奸臣所害,全家抄斩。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刚不肯屈服,终于起兵反唐,报了血海深仇使正义得以伸张的故事。小说从讲史演进而来,故事情节多半出于民间传说,然而书中人物如薛丁山、樊梨花、陈金定、薛刚、薛金莲等等男女英雄都已成为民间脍炙人口

  • 薛刚反唐第29回:女娲主传授天书,狄梁公捉拿便嬖-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百科

    《薛刚反唐》是中国传统故事,作者是如莲居士,主要讲述了唐时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奸臣所害,全家抄斩。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刚不肯屈服,终于起兵反唐,报了血海深仇使正义得以伸张的故事。小说从讲史演进而来,故事情节多半出于民间传说,然而书中人物如薛丁山、樊梨花、陈金定、薛刚、薛金莲等等男女英雄都已成为民间脍炙人口

  • 薛刚反唐第28回:武三思进如意君,魏思泉放徐美祖-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百科

    《薛刚反唐》是中国传统故事,作者是如莲居士,主要讲述了唐时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奸臣所害,全家抄斩。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刚不肯屈服,终于起兵反唐,报了血海深仇使正义得以伸张的故事。小说从讲史演进而来,故事情节多半出于民间传说,然而书中人物如薛丁山、樊梨花、陈金定、薛刚、薛金莲等等男女英雄都已成为民间脍炙人口

  • 薛刚反唐第27回:谢映登指示咬金,众功臣避难出镇-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百科

    《薛刚反唐》是中国传统故事,作者是如莲居士,主要讲述了唐时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奸臣所害,全家抄斩。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刚不肯屈服,终于起兵反唐,报了血海深仇使正义得以伸张的故事。小说从讲史演进而来,故事情节多半出于民间传说,然而书中人物如薛丁山、樊梨花、陈金定、薛刚、薛金莲等等男女英雄都已成为民间脍炙人口

  • 薛刚反唐第26回:马周失势权居山,武氏篡位移唐祚-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百科

    《薛刚反唐》是中国传统故事,作者是如莲居士,主要讲述了唐时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奸臣所害,全家抄斩。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刚不肯屈服,终于起兵反唐,报了血海深仇使正义得以伸张的故事。小说从讲史演进而来,故事情节多半出于民间传说,然而书中人物如薛丁山、樊梨花、陈金定、薛刚、薛金莲等等男女英雄都已成为民间脍炙人口

  • 红楼梦中林黛玉一家相继死去,背后的真相是什么?-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百科

    红楼梦中林黛玉一家相继死去,背后的真相是什么?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贾敏死后,贾母执意派人过来接林黛玉进京来贾家抚养。对贾母来说,她对女婿林如海没有照顾好女儿贾敏,致使贾敏年纪轻轻舍老母亲而去,不可能没有怨言。她派人执意来接,代表她对女婿林如海的不满,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要接来。老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