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长孙家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如何发展的?-趣历史网

长孙家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如何发展的?-趣历史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195 更新时间:2023/12/24 0:05:50

长孙姓是中国多民族、多源流的复姓群体,不管在过去或现代,都是相当罕见的中国姓氏。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长孙氏最旺盛,最有名的时代,就是唐初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以及凌烟阁首席长孙无忌

在《旧唐书.长孙无忌传》中,提到了这支长孙氏的出处。

“其先出自后魏献文帝第三兄。初为拓拔氏,宣力魏室,功最居多,世袭大人之号,后更跋氏,为宗室之长,改姓长孙氏。”

“七世祖道生,后魏司空、上党靖王。六世祖旃,后魏特进、上党齐王。五世祖观,后魏司徒、上党定王。”

后魏就是北魏。

北魏献文帝兄弟,则是在“宦官王”宗爱之乱的胜利者,拓跋浚的儿子。

《旧唐书》的意思是,长孙氏原本是拓跋氏,为拓跋皇室效力,功高官也高。

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其实就是“宗室”。

那当时北方包括赫连匈奴在内,都进行了“皇室正名运动”。

什么意思呢?

打个比方,就是曹操的儿子才能姓曹,属于正皇室。

而其他就得改姓夏侯。

曹魏并没有这样的政令记录,只是举例。

但也可以看出,北方会流行皇室与宗室“异姓”,其来有自。

那一开始,其实是改成“跋氏”。

这个部分,可以跟南朝史做一个对应。

北魏最初的宰相,即为长孙嵩。

但在南朝《宋书》,写作“托跋嵩”。

《晋书》,则称其为“拔拔嵩”。

拔拔嵩,代地鲜卑人,十四岁出道,统领部族。

《魏书》汉化,写成“代父统军”,看起来跟三国凌统有87%像。

十九岁时,鲜卑代国被前秦苻坚消灭,拔拔嵩一族就纳入了东鲜卑之主刘库仁管理。

二十六岁,前秦因淝水战败开始崩溃,鲜卑人也是骚乱不安。

鲜卑各部这时候的普遍共识,是脱离前秦。

所以他们希望推举“非前秦指派”的新共主。

最佳人选,莫过于之前的代国王室:拓跋氏。

除了北魏开国君主拓跋珪,当时还有一个他堂哥。

拔拔嵩原本首选不是拓跋珪,算是半被强迫加入了阿珪阵营。

“嵩”这个名字,其实也是拓跋珪赐给他的。

当时拔拔嵩一族,有七百多家的势力,按中国统计估算,大概也就三千多人吧。

但对于五穷六绝的拓跋珪来说,已经是地狱里的菩萨了。

从这里开始,拔拔嵩就是北魏的头号人物。

他的部族,也成为维系北魏共主最主要的力量。

基本上,在北魏太宗拓跋嗣(珪子)组织“天子武力”之前,真正在“打天下”的,就是拔拔嵩一族。

当然,太宗拓跋嗣转移了武力,也要给拔拔嵩等老班底相对的封赏。

时称“八公”。

过去汉朝的最高级官员,除了丞相时期,多半使用所谓的“三公制”。

不熟的话,想成三权分立就好。

那三权其实不太够用啦,所以三公常会因为时局变动,由不同的官职来担任。

八公制则始自西晋,基本就是把可以当三公的官都一起拉出来并列。

当时是: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以及大将军。

但是北魏是比较接近“部落民主”的国家。

喔,意思跟原始中国一样,这些“卿大夫”的本质是部族长。

拓跋嗣想要往“汉制”转移,以政权来换取他们的兵权,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是以,北魏八公一开始其实是“八国”。

后面再用郡县制来分弱八国的实际力量,把过去汉朝花了一两百年才完成的工作,在几十年内做完。

这边应该就看得出来,北魏八公其实就都是宗室了。

所谓的分弱,实际上如何应用呢?

这样说,拔拔一族原本有七百家,仅拔拔嵩一人领爵,那这一族会越来越壮大。

汉武帝教我们的,就是“推恩令”。

怎么会只有拔拔嵩可以领爵呢?其他人也有功劳啊,也该列土封侯。

你去山东他去山西,你去河南他去河北。

每人带个几百家,拔拔族就分崩离析了。

若遇事,老大拔拔嵩反对天子,河北拔拔跟山东拔拔反而会挺天子。

策略能行,第一是以利益诱之,第二以威胁迫之,最后才是以武力强之。

最厉害的渣男不是打你要你去赚钱,而是我好爱你请你去卖身养我。

跟拔拔嵩同并一传,北魏第二大“拔拔”,就是长孙无忌的七世祖:道生。

这边注意一下,中国传统的“X世祖”是“以我为中心”往前推。

父亲是一世祖,祖父是二世祖,曾祖三世,高祖四世。

往后推就是“X代孙”。

另一套比方富二代称二世祖,或是族谱上第一个写一世祖的,基本上说是秦始皇“万世”那一套。

好啦我们接下来还是写长孙吧。

从无忌家谱就可以看到,道生并不是长孙嵩的儿子,属同族而已。

一开始,道生本是拓跋珪身边的机要秘书。

反过来看:道生是长孙部族负责监控拓跋珪的使者。

当时共有四使。

而太宗拓跋嗣则让长孙道生出镇冀州刺史,独领一军。

事实上,拓跋嗣本来也是地方将军,政变上位,所以反而比父亲多了一些跟族长们斡旋的空间。

那光是这些部分,我们也能看出拓跋嗣的手段非凡。

除了让宗族支脉分隔独立出来,四使变八公,把既得利益族群变大了一倍,自然也会产生互相制衡的效用。

拓跋嗣的时候,长孙道生曾经强取民女来进贡,遭到责骂。

不过当然拓跋嗣也没有正式的降罪。

等到第三代世祖拓跋焘继位,在国师崔浩的协助下,又把这个权力游戏推高了一层。

长孙道生进爵为“公”,长孙嵩则进王。

但实际上却应用各种征战议题,来打压长孙嵩。

同时带着长孙道生去打仗。

道生系越来越茁壮,嵩系则渐渐名存实亡。

等到拓跋焘皇权越来越牢固,长孙氏也只能夹着尾巴做人了。

道生整个就扮演起廉洁大师,以霍去病为偶像,不灭柔然誓不还……没有啦,就是不要铺张浪费。

拓跋焘更曾夸奖:“智如崔浩,廉如道生。”

就不知道“道生”这个名字,跟北方天师教有什么样的关联了。

说到底,长孙一族,岂止两系。

道生想要长保富贵安稳,怎能不用点心?

跟道生大约同期的,还有长孙翰。

他的父亲长孙肥,其实是太祖拓跋珪的少年好兄弟。

少时流离失所的拓跋珪,全赖这个“大肥哥”保护呢。

阿肥虽能为大将,但权势究竟是不及长孙嵩。

你要是用刘关张模型来看,还觉得拓跋珪狼心狗肺。

但照传统政争而言,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啊……

阿肥真的是出生入死打上去,最后却被莫名降爵。

长孙翰则颇有父风,冲锋陷阵没在怕,在拓跋焘领导下,很快就追上了长孙道生的司空,被任为司徒。

透过长孙氏兴衰,拓跋三祖孙的皇权流动,那是看得更清楚了。

基本上,世祖拓跋焘之后,最开枝散叶的长孙氏,其实也是阿肥这一脉。

道生系则是精兵政策这样。

说得详细一点,长孙道生是经历过分化期的,所以他会告诫子孙要紧紧团结。

但长孙翰本来就是“勤皇派”出身,等于是没看见长孙嵩如何败亡,走上同一条路的宗室。

但你说真的不好吗?

北魏皇权已成,在走到改朝换代以前,阿肥阿翰家,反而最是繁盛吧。

嗯,反而。

道生系的第四世“长孙稚”,走上了权力的顶端,主导了北魏的分裂。

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在宋明两朝灭亡时,士大夫阶层都是什么样的态度?-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百科

    在宋明两朝灭亡时,士大夫阶层都是什么样的态度?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中国历史上的南宋末年和明朝末年这两个时期,一直是历史爱好者们比较惋惜的时期,再往前追溯,能和这两个时期相比的,大概只有两晋引发的五胡乱华时期,以及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但五胡乱华和靖康之耻毕竟没有完全打垮中原

  • 历史上真实的长平之战是什么样的?真相如何?-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百科

    历史上真实的长平之战是什么样的?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因为当时的上党郡,已经即将被割让给秦国。冯亭此去,就是要代表韩王,完成对上党郡的交割。放在后世,冯亭这个行为,无疑会被人骂作‘卖国贼’,是要遭到万人唾骂的。当时虽然没有卖国贼这个词,但冯亭如果真的代表韩国,割让了

  • 古代太监和宦官有什么区别 两者为什么会混淆在一起-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百科

    还不知道:宦官和太假有什么不同,两者被混淆的原因是什么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要说起太监和宦官一类的词,很多人都会想到阉人,其实这是两种概念,宦官和太监在本质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先秦和西汉时期,宦官就是宦官,宦官并不都是阉人,而到了东汉时期,由于后宫女眷增多,为了防

  • 古代宦官与官宦顺序颠倒 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百科

    对在古代,“官宦”与“宦官”二者有何区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一句诗出自于著名救时宰相于谦的《入京》,字里行间充分表达了他对于当官的意志,要的就是为天下人请命,而不是贪污受贿。不过,于谦先生的伟大固然让人敬佩,但其他的为官之人却

  • 《春秋配》第九回的原文是什么?-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百科

    石敬坡报恩惹祸李春发无故招灾镇日关门形影孤,挑灯夜读尽欢娱。忽然平地风波起,犹记当年持赠无。话说石敬坡自从李春发赠他银布,早已洗心,不做贼盗营生。如今改邪归正,寻些生意,得利养亲,这也算他好处。不料在青蛇涧中,夺了侯上官的包袱,遂即办了自己事情,转回家去,将包袱摆在面前,自己思量道:“为人莫贪小利,

  • 薛刚反唐第30回:薛刚二扫铁丘坟,仁杰隐藏通城虎-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百科

    《薛刚反唐》是中国传统故事,作者是如莲居士,主要讲述了唐时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奸臣所害,全家抄斩。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刚不肯屈服,终于起兵反唐,报了血海深仇使正义得以伸张的故事。小说从讲史演进而来,故事情节多半出于民间传说,然而书中人物如薛丁山、樊梨花、陈金定、薛刚、薛金莲等等男女英雄都已成为民间脍炙人口

  • 薛刚反唐第29回:女娲主传授天书,狄梁公捉拿便嬖-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百科

    《薛刚反唐》是中国传统故事,作者是如莲居士,主要讲述了唐时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奸臣所害,全家抄斩。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刚不肯屈服,终于起兵反唐,报了血海深仇使正义得以伸张的故事。小说从讲史演进而来,故事情节多半出于民间传说,然而书中人物如薛丁山、樊梨花、陈金定、薛刚、薛金莲等等男女英雄都已成为民间脍炙人口

  • 薛刚反唐第28回:武三思进如意君,魏思泉放徐美祖-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百科

    《薛刚反唐》是中国传统故事,作者是如莲居士,主要讲述了唐时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奸臣所害,全家抄斩。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刚不肯屈服,终于起兵反唐,报了血海深仇使正义得以伸张的故事。小说从讲史演进而来,故事情节多半出于民间传说,然而书中人物如薛丁山、樊梨花、陈金定、薛刚、薛金莲等等男女英雄都已成为民间脍炙人口

  • 薛刚反唐第27回:谢映登指示咬金,众功臣避难出镇-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百科

    《薛刚反唐》是中国传统故事,作者是如莲居士,主要讲述了唐时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奸臣所害,全家抄斩。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刚不肯屈服,终于起兵反唐,报了血海深仇使正义得以伸张的故事。小说从讲史演进而来,故事情节多半出于民间传说,然而书中人物如薛丁山、樊梨花、陈金定、薛刚、薛金莲等等男女英雄都已成为民间脍炙人口

  • 薛刚反唐第26回:马周失势权居山,武氏篡位移唐祚-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百科

    《薛刚反唐》是中国传统故事,作者是如莲居士,主要讲述了唐时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奸臣所害,全家抄斩。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刚不肯屈服,终于起兵反唐,报了血海深仇使正义得以伸张的故事。小说从讲史演进而来,故事情节多半出于民间传说,然而书中人物如薛丁山、樊梨花、陈金定、薛刚、薛金莲等等男女英雄都已成为民间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