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谷之战虽然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故事,但是影响非常大,很多没看过三国的朋友应该也知道这场战争。诸葛亮引司马懿大军入上谷,意欲以火灭之。结果这时候下起了倾盆大雨,司马懿得以逃脱。这个设定也耐人寻味。此战之后,诸葛亮再也无法占据上风。上面的山
谷里烧了什么,浇了什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现在的天气预报有气象卫星,有那么多先进的科技设备助阵,还是会有误报。更何况三国时期,对天气的判断完全靠肉眼。对于上谷大雨,诸葛亮说我们不背这个锅。
其实诸葛亮并没有小说中描述的那么神。他不知道任何魔法。他只是比别人多一点智慧而已。凭借这一点点额外的智慧,他取得了别人无法取得的成功。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一出山,就是一个亮点。赤壁之战,我可以发号施令,为周郎借东风。事实上,这是荒谬的。诸葛亮根本不会魔法,但这个人却能看懂天象。他是一个民间科学爱好者。从日月星辰的变化,他判断过几天风向会变。
别忘了,在长三角,气候是相当规律的。而且当时天空没有那么多高耸的建筑空挡住了视线,也没有工业废料对大气的污染,所以晚上的能见度很好,诸葛亮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
上谷作战时,诸葛亮的身份不同。他是陆军总司令和三军统帅。不仅如此,他还是蜀汉帝国的宰相,可以说是国内外的最高领导人。而诸葛亮却事必躬亲,没有放权的想法,这就让他每天48小时许愿。这样,他的精力就被极大地卷入了。
我想他也不容易有闲心仔细观察天空的变化,这对诸葛亮最后判断上谷附近的天气影响很大,导致火攻时天空下雨,使得司马懿父子得以生还。
还有一点很重要,诸葛亮长期居住在荆州,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非常熟悉,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准确地"借"东风的原因。上谷地处陕西,气候条件与荆州完全不同,相对潮湿多雨。
虽然我们可以在书中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但书中的描述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这给诸葛亮的准确判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这场战役是罗贯中先生自己编的,根本不存在。之所以写这样一个桥段,是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智慧。其实是他逼的司马懿。没有办法,谁让别人是作者喜欢的豆子呢!
但最后罗贯中不敢篡改历史,于是下了一场大雨,救了司马父子。最后诸葛亮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能强。
用作者的笔法,一个古希腊悲剧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诸葛亮不是在和一个人战斗,他是在和历史的车轮战斗。他就是三国时期的堂吉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