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和蜀分别是三国时期最强和最弱的国家。魏国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不会像诸葛亮那样在战争中面临缺粮的问题。可以说是占了不少便宜,但即便如此,最后灭蜀前后也用了43年,这么多时间灭蜀,蜀似乎各方面都没有优势。为什么花了这么长时间?今天就让边肖
带你去看看吧。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经写过一首诗:"但在他征服之前,他就死了,从那以后英雄们就在他们的外套上哭泣"可惜的是,蜀汉的宰相诸葛亮离开祁山去北方探索中原,却在半路上死了。在历史上,诸葛亮无疑是一个神一般的人物。他谋略出众,才华非凡,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甚至能预知天机的秘密。这真的很不寻常。可惜蜀汉国力衰弱,根本不足以支撑他北伐曹魏的战争。每次北伐都因为粮草不足而被迫撤军。可以说,诸葛亮北伐失败不是因为无能,而是国力衰弱。
赤壁之战后,“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经基本确定。刘备集团占据荆州大部分地区,实力直线上升,碾压吴栋,排名第二。但由于关羽不慎丢失了荆州基地,刘备集团只剩下了巴掌大小的地方益州,成了三国中最弱的一方,更别说与曹魏抗衡,还要与吴栋抗衡。毫无疑问,曹魏是三国中最强大的一个,占据了中原产粮区,辽东、河西、西域等地也在其统治之下,实力碾压"吴蜀联盟"。所以魏国在战争中从不缺粮,前线士兵需要,后方立即源源不断地运送。那么,既然不缺粮食,为什么曹魏用了43年才消灭了弱小的蜀汉呢?
1.蜀汉初人才众多,不仅难打,而且经常被对方攻击。
关羽失去荆州后,刘备假装悲伤了一段时间,然后直接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做了地方皇帝。就在刘备称帝前一年,北方的曹丕迫使汉献帝退位,自己当了皇帝,从而建立了曹魏政权。此时的荆州虽无地盘,但韩曙集团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尤其是牛人众多,如诸葛亮、赵云、李严、蒋琬、魏延等,都是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尤其是诸葛亮,治国理政,行军打仗,都是一流高手。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曹魏没说能灭蜀,但是他敢主动进攻。反而是诸葛亮主动出击,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以攻为守。
2.蜀汉占据第一险要之地,防守容易,进攻难。
诸葛亮死后,韩曙集团失去了一个大人物,实力大受打击。按理说应该很容易被淘汰。只要司马懿的军队一到,谁能阻挡?然而,韩曙集团不仅没有很快灭亡,而且姜维能够进行十次北伐,并且收获颇丰。继续保持对魏的战略压力,真的很有意思。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说韩曙集团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它占据"天府之国;,北面有阳平关和剑门关的天险,"蜀道难通,难于上青天";在东部,有陡峭的巴山和长江覆盖。这样的地形,打出去不容易,魏打进来也很难。就算前锋能顺利到达成都,只要后续部队被拦住,还是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至于成功走私邓艾,那是刘禅太无能,手里有一张好牌。他只想投降,没有办法。
3、"吴蜀联盟"既定,曹魏两面受敌,力不从心。
三国中,魏无疑是最强大的一个,实力碾压"吴蜀联盟"但要顺利消除并不容易。为了对付曹魏集团的威胁,吴和蜀采取了"抱团",形成了稳固的攻守同盟,甚至在关羽被杀和夷陵之战后,双方继续维持同盟关系,共同抵抗曹魏。所以曹魏集团的对手不仅是独立于益州的蜀,还有盘踞在东南的吴。他们两面受敌,两面作战,往往不知所措。诸葛亮北伐时,孙权曾指挥十万大军攻打合肥,觊觎中原。如果没有张辽的拼死抵抗,一旦吴栋军队突破合淝防线,魏明帝曹操很可能成为亡国之君。因此,魏国要想攻打蜀国,就必须防备吴国随时入侵的可能,还要考虑大后方的问题。
4、魏内部争权夺利,没有精力照顾。
曹操一生英明,当他力量弱小的时候"捧皇使诸侯",将在汉献帝的动议下于许昌会合,然后前往"田字"以讨伐各路诸侯为名,最终统一北方,也奠定了曹魏帝国的基础。但是曹操在临死之前犯了一个大错,就是他选择了司马懿这个冢虎作为曹丕的侍郎,而在曹丕死前,他选择了司马懿作为曹操的托管大臣。可惜曹丕和曹操都是短命鬼,却没能活过司马懿,都英年早逝。曹操死后,曹真、曹秀等一批有能力的曹氏族人也相继死去,留下曹爽成为曹氏家族唯一的草包。为此,司马懿开始觊觎曹魏至高无上的权力,甚至想取代曹植,帝制自行其是。所以曹魏司马懿集团和曹植集团的斗争很激烈,最后爆发了"高平岭事件"曹爽被司马懿击败,曹魏内部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司马氏家族掌权后,忠于曹魏的势力奋起反抗,内战爆发。曹魏自然对边境地区的韩曙集团没有什么顾忌。
总之,曹魏集团确实强大,在战争中从不缺粮,但要迅速消灭割据西南的韩曙集团并不容易。诸葛亮死后,曹魏迎来了灭蜀的最佳时机,但内部斗争过于激烈,只能暂时对蜀采取守势。但司马氏掌权后,魏迅速攻蜀,投降,揭开了三国统一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