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元顺帝真是“昏君”吗?那他怎么在权力斗争中掌权如此之久?

元顺帝真是“昏君”吗?那他怎么在权力斗争中掌权如此之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895 更新时间:2024/3/2 15:34:45

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他留给后人的印象就像他的王朝一样,奇特、陌生且短暂。人们记得的只是,1368年,明王朝的军队高歌猛进,由南到北彻底终结了蒙古人在汉地的统治,而元顺帝作为其王朝谢幕时的末代君主,逃往草原的背影是那么的落寞。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这是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成王败寇”事件的又一次重演,胜者一手开创了延续两百多年的明王朝,败者虽然狼狈北逃,但其代表的蒙古势力却似鬼魅一样始终缠绕着明王朝,挥散不去。历史的复杂,促使我们思考着,所谓“胜负”的反复和纠葛,所谓“正义”或“邪恶”人物身上的多面性。如此,让我们以元顺帝为切口,一探元朝后期的风云际会,这或许会增加我们对这一番改朝换代的了解。

一、政治斗争不容“昏君”

因为背负着亡国的名声,以及在设计领域的杰出表现,元顺帝长期被冠以“昏君”的名号。当然,在他执政的中后期,他确实逐渐怠于政事,荒于游宴,一副“亡国之君”的样子。但部分不能遮蔽全部,考察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简单的将其脸谱化。一个明了的事实是,蒙元政权从世祖即位(1260年)到顺帝北遁(1368年)共一百零九年,传五世十一帝,而元顺帝在其中独占三十六年,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元代皇帝。一个简单的问题是,一个果真昏庸无能的君主是怎么在惨烈的权力斗争中幸存并掌权如此之久的?在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之间的三十余年却换了九位皇帝,元朝的宫廷真的如平静湖水,任由昏君玩耍吗?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是元明宗的长子,元宁宗的长兄。延祐七年(1320年)四月十七日生于察合台汗国境内,其父元明宗即位后,被迎回元朝,但不久元文宗毒死元明宗,妥懽帖睦尔也就作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先后被流放到高丽和广西。然而命运却仿佛在开一个天大的玩笑,元文宗、元宁宗相继去世后,皇位虚置,在各种政治势力的斗争和妥协中他最终被选为继承人,由太后卜答失里下令迎回,并在至顺四年(1333年)六月初八即位于上都。

元顺帝即位时,只有十三岁,面对错综复杂的朝局,他不得不学会妥协。比如,答应已被尊为太皇太后的卜答失里,以后传位给她的儿子。比如,接受明宗旧臣的进言,重用伯颜,元王朝由此进入伯颜专权的时代。而顺帝本人只好深居宫中,韬光养晦。

伯颜虽是位专断权臣,不过他还是试图有所作为的。比如,建议改元“至元”,意在重现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那种盛世;比如,减少宫廷支出,减轻赋役税收,增加对各地的赈济。但也是他,禁止汉人参政,取消科举,禁止汉人学习蒙古语。伯颜对汉人政策的激进,不仅加深了民族矛盾,也使得顺帝对他更加不满。

终于,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元顺帝和他的亲信大臣脱脱抓住了伯颜出猎的机会,果断发动了政变,伯颜被罢黜免官。自此以后,专断权臣的势力得到清理,元顺帝真正开始掌握大权。在罢黜伯颜的过程中,顺帝亲自发号施令,进行决策,开始展露出他的帝王才能。罢黜伯颜之后,顺帝还对文宗的势力加以整肃,比如,将太皇太后迁往别地,以削弱其影响力。这些举措都充分加强了顺帝的权力,为他接下来的一系列作为奠定了基础。

二、改革和新政:不是没有努力过

至元六年十月,在罢黜伯颜过程中颇为得力的脱脱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顺帝宣布改元“至正”,“以至元七年为至正元年,与天下更始”。十九岁的元顺帝和二十六岁左右的脱脱,两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锐意改革,推行新政,史称“脱脱更化”。

首先,脱脱恢复了科举制度,重开取士之门,在他的主持下还先后修撰成辽、宋、金三部正史,儒治之风一时兴起,这有利于缓和元朝政权与汉族的矛盾。其次,脱脱还整顿腐坏的吏治,并努力吸取隐藏民间的人才进入政权,这对整肃政权内部秩序起到了一定作用。脱脱重视农业发展,他下令颁行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书《农桑辑要》,并且减轻赋税,促进农业生产。正是在元顺帝和脱脱的共同努力下,岌岌可危的元朝政权得到了喘息的时间。

但好景不长,就在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渐展开和深化的至正四年(1344年),脱脱却以身体多病的理由请求离职。宗教神秘的预言让脱脱意愿更坚,遂接连十七次上奏请求辞官,顺帝同意了。虽然脱脱离场,但在之后五年中,顺帝也并没有失去进取之心,他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了庞大帝国的基层代理人——官员上,官员的贪或廉、贤或昏往往影响着政权的信誉和政策的执行程度,这也是蒙元政权的软肋。

元顺帝很重视任用地方守令,他明白这些人在帝国机制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然而,遣官派令的政策固然出于好心,在已经腐化的体制中推行反而起到了负面的作用。另外,至正四年(1344年)之后,中国进入了灾害多发期,华北平原尤为严重。天灾不断,灾异频频,人民难以生存,纷纷流亡,甚至一度影响到了大都。

等到至正九年(1349)闰七月,脱脱再次被起用为中书右丞相时,他们所要面对的已经是一个在天灾和人害的摧残下岌岌可危的国家了,他们所能做的似乎就是充当“救火队长”了。脱脱先后被派去治河和出征平叛,在这个过程中,昔日锐意图治的伙伴也因为种种原因而渐渐分道扬镳。至正十五年(1355)底,脱脱最终被政敌毒死,只是不知道是否出于顺帝的意思,但他确早已失去了顺帝的信任。

标签: 元顺帝昏君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即使损失颇多良将,但刘裕率大军分哪四路北伐后秦?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裕,后秦,文史百科

    说道史上最能打的帝王,刘裕当仁不让。在他掌握东晋全部势力后又前去灭后秦。此后长安失守又夺回,即使损失颇多良将,但是黄河以南淮水以北尽归刘裕。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义熙十二年(416年)一月,后秦皇帝姚兴逝世,姚泓继位,内部叛乱迭起,政权不稳。刘裕认为这是灭亡后秦的良机。八月,

  • 鉴赏古代的一叶扇面,人们首先是从哪个方面来评估?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古代,扇面,文史百科

    鉴赏一叶扇面,无论是寥寥数笔,墨竹、秋兰,还是全景工笔,亭台楼阁,笔致毫发。展开扇面,首先是对扇面的形象的评估,从画的精神、气韵、造诣、趣味及意境着眼,细细品味,来领略作者对整个扇面布局,构图的意图,笔触的深浅、虚实。水墨还是设色,更之重彩,来反映作者的思想,体味其流派的特点,作画的风格。下面小编就

  • 宋初是“先南后北”的政策,什么原因让赵匡胤改变了主意?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赵匡胤,先南后北,文史百科

    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王朝普遍短命的结局,开启了中原又一次统一的进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从赵匡胤代后周自立之后,他消灭了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和南唐等地方割据政权,但是有一个国家一直是他的痛处,在赵匡胤有生之年都未能将其消灭,这个国家就是北

  • 长孙无忌为何被拜为尚书右仆射?只因他被定为功臣第一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长孙无忌,尚书右仆射,文史百科

    贞观元年(627年),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并被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食实封一千三百户。他既是勋臣,又是国戚,深受太宗礼遇,能够出入太宗卧室。同年七月,唐太宗又拜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当时,有人进密表劝谏,认为长孙无忌权宠过盛。唐太宗将密表出示给长孙无忌,以表明君臣无猜,又召集群臣,表示对无忌的

  • 有哪些证据表明,赵光义的继位至少合法性是不足的?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赵光义,继位,文史百科

    开宝九年,宋太祖赵匡胤去世,享年不到五十岁(虚岁五十)。然而,赵匡胤的死亡是非常不正常的。按理来讲,赵匡胤这样一个身体健硕,无任何疾病史并且养尊处优的皇帝而言,在这个年纪去世,可以算得上是“英年早逝”了。遍观宋史,找不出丝毫赵匡胤在去世之前有身体不适的记载,甚至在去世前的几个月,赵匡胤还出宫参加各种

  • 文人画的题材多以哪些为主?在古代又有什么风格和流派?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人画,古代,文史百科

    文人画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山水画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涌现出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

  • 宋真宗泰山封禅之后,为何再也没有去泰山封禅的皇帝?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真宗,泰山封禅,文史百科

    宋真宗在位期间,干了不少劳民伤财的事情,沉溺封禅便是其中一件。当时的宰相王钦若看出宋真宗好大喜功,便建议真宗举行封禅,这件事对于宋真宗来说当然高兴,但他又自知自己分量不够,担心官员反对。结果宋真宗直接伪造天书,让封禅之行名正言顺,还带着百官一起上泰山。但这件事大家都心知肚明,是一场虚伪的闹剧,至此宋

  • 曹操历来是生性多疑,那么谁才是他最为信任的文臣武将?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曹操,文臣武将,文史百科

    东汉末年月旦评创始人之一的许邵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评语用在曹操的一生实在是准确无疑,东汉末年又是一段持续几十年的乱世,所以曹操也被称为“乱世之奸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奸雄的本意就是奸诈的英雄,其实曹操除了奸诈之外,能在乱世之中不断地发展壮大,直到统一

  • 据西周《周礼·春官》记载,八音分类法具体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西周,八音分类法,文史百科

    西周时期,中国形成了独有的以制作材料为依据的乐器分类方法,即“八音”分类法。八音分类法具体是什么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据《周礼·春官》记载,“八音”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材质不同,乐器的声音效果也大不相同。“八音”乐器的制作材料包括植物、动物、金属和石材,

  • 项羽真是有勇无谋吗?史记中为何把他放在十二本纪里面?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项羽,史记,文史百科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字籍,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在史记中把他放在十二本纪里面,其他都是皇帝,可以看出来汉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