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的区别比较

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的区别比较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079 更新时间:2024/2/25 16:57:35

在皇帝的“威胁”小本子中,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们排名是最高的,因为他们和自己一样都有继承权,如果自己实力不够,那就很难保住皇位。作为一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和晋武帝司马炎都希望通过分封同姓诸侯王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当汉文帝和晋惠帝显露出难以驾驭宗亲的疲态时,这些亲人便立马反目,然而事实却是,汉景帝成功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晋惠帝无力抵抗导致中原大乱,为何两者的结局如此不同?

一、藩王屏障,埋下祸端

分封宗亲为地方诸侯王,是皇帝的无可奈何之举,哪怕汉高祖和晋武帝这样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也需要笼络和信得过的人来替自己掌控地方,拱卫皇室。在陆续消灭了异姓诸侯王后,汉高祖在他们的旧地上又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誓约。作为篡权夺位的士族代表,晋武帝深刻意识到这些门阀的威胁,为了巩固司马氏的江山,防止自己“禅让”的故事重演,晋武帝先后分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并且允许他们拥有自己的大军,甚至能够插手干预中央事务。

汉高祖和晋武帝都只看到了地方实权派的优势,却忽略了人的野心和欲望有多可怕,尤其是当祸从中央而出的时候,地方诸侯们就有了光明正大的插手理由。首先是在继承人的选择上,继位的汉惠帝和晋惠帝都难成大器,给了吕后、贾后干政擅权的机会。其次,诸侯王们在封国内的权力很大,通过独揽军政大权,实际上对中央造成了巨大威胁,尤其是当中央出现了争斗或是发布了对自己不利的政策后,这些诸侯王就能够以“清君侧”的名义向中央进发,平叛的同时也是夺取皇帝之位的最好时机。

二、干政擅权,宗亲翻身

汉高祖和晋武帝死后,受他们节制的中央各方势力纷纷抬头,在吕后的高压下,刘氏诸侯王们或废或死,忠刘的大臣们或死或逃,甚至她还违背了汉高祖立下的”非刘姓不王“的誓言,大肆分封诸吕为王。虽然晋武帝的儿媳贾南风上位的道路没有像吕后这么顺利,但她还是如愿以偿做了干政擅权的皇后。因为晋惠帝的软弱无能,贾南风陆续消灭了对自己有威胁的太后、太子、助力自己夺取的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等人,完成了专权。

就在吕后、贾后大张旗鼓干政的时候,刘氏宗亲、司马氏诸王也没闲着,正摩拳擦掌等待着翻身的机会。吕后死后,齐哀王刘襄、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联络大臣灌婴、周勃反吕,并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刘襄、刘章、刘兴居都是汉高祖庶长子刘肥的儿子,虽然都是铲除吕氏的宗室功臣,结果什么好处没捞到,不是先后愤懑病逝,就是不满而起兵叛变,掀起了宗亲作乱的开端。贾南风干政后与吕后的表现无异,先是悉数清除了自己最大的敌人,又扶持亲戚为自己的党羽。然而在诛杀了晋惠帝唯一的儿子后,这个不择手段的女人也迎来了自己的终结:赵王司马伦、梁王司马司马肜、齐王司马冏联手废除、赐死。

三、同宗相残,不同结局

当皇帝不再高高在上,有着血缘关系的宗亲们势必会为了这个位置争的头破血流。汉文帝初立时就面临着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的谋反,而汉景帝时,大臣晁错的削藩政策将皇帝与诸王的矛盾激化,吴王刘濞害怕自己失去权势,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六王公开反叛。司马诸侯王们杀起同宗的手也都没软过,且相比刘氏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司马伦、司马冏、司马乂、司马颖、司马颙先后掌权又都死于血亲之手,司马越成为八王之乱的最终胜利者。

汉景帝三年(前154),吴王刘濞起兵,以“请诛晁错”为理由发起叛乱。将晁错腰斩后,眼见叛军没有退兵,汉景帝认清了现实,以梁国血战为代价,周亚夫大破吴、楚联军。贼首伏诛后,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赵王、济北王或伏诛或自杀或徙居,西汉中央政权获得了绝对胜利,确定了自身的绝对权威。此后,西汉皇帝们在削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诸王们渐渐沦落到成为郡国的“吉祥物”。

然而西晋就没那么幸运了,司马诸王的野心家太多,在处死贾南风后,司马伦将晋惠帝软禁,自己称帝,引来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联手伏诛。而居于拥立晋惠帝复位首功的司马冏功高自傲,又引发了新一轮的藩王倾轧,长沙王司马乂攻打司马冏,得以独揽大权。忠君爱国的司马乂也没有迎来好的结局,东海王司马越向司马颙示好,将司马乂杀死。随后司马颙、司马越、司马颖三方继续争斗。而西晋也在宗亲诸王的轮番背刺下千疮百孔,在异族的侵入下丧土失地,再无一统故土的机会。

比起晋惠帝来说,汉景帝要幸运得多,他有父亲汉文帝的削藩基础,有周亚夫这样的名将审时夺度,有弟弟梁王刘武的拼死抵抗,有满朝文武的忠心为国,有全国百姓民众的支持,这也是西汉七国之乱能够迅速平定的主要原因。然而晋惠帝有的却是又丑又作的妻子,全是想取而代之的藩王们,甚至他自己都是个“傻子”。汉景帝顶住了压力,于是汉祚延续;晋惠帝无法作为,西晋亡于他手。

标签: 七国之乱

更多文章

  • 古代的中原是什么地方 中原范围包括哪些地方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原

    “中原”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最初的“中原”一词本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后来人们从自然和人文的角度又给予了“中原”新的内涵。历史上“中原&rdquo

  • "临朝称制"是谁开创的?和垂帘听政有区别吗?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临朝称制"

    古时后宫是不能上厅堂的,所以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从秦始皇开始皇帝的命令专称"制"、布告公文称"诰";后妃掌权之后其命令自然也要上升到皇帝的级别,于是就叫"称制"。临朝称制由中国西汉时期的吕后所开辟,可人们一般比较熟悉的女主统治方式应该是清朝末年慈禧的垂帘听政,二者在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古代中国

  • 盘点三国历史上的六大美女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美女

    说起三国美女,可能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貂蝉了,毕竟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可貂蝉毕竟是《三国演义》中杜撰的人物,真实历史上并无此人记载,我们今天就避而不谈了。同理,说起三国中最惨的女人,读过《三国演义》的,可能会想起来,其中有一个名叫刘安的少年猎户,刘备被吕布打败之后,曾投宿于刘安家中。一日,到一

  • 古代打尖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打尖

    在古代,为了方便各地联系,亦有所谓的官话。到了现代社会,普通话成了全国的通用话语,即使是未曾读书识字长辈们,也能随口说出几句来。在普通话普及的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天南地北的人不再如同古代一般老死不相往来,故而使得各地区仍残存的方言能够为人所熟知。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可以感

  • 《唐会要》作者是谁?《唐会要》内容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会要

    《唐会要》,宋代王溥撰,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会要。《唐会要》乃续苏冕《唐九朝会要》与崔铉、杨绍复等撰《续会要》而作,专门记录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政制沿革,自“帝号”始,以“四夷”终,共分514事目;细琐史事不能定

  • 袁绍巅峰时刻地盘有多大?袁绍军队有多少?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袁绍

    袁绍汉末群雄之一,在其刚刚起家的时候,只有一个渤海郡,但是袁绍经过自己打拼以及“四世三公”的这个招牌,袁绍的势力在不断的增强。到了官渡之战前,袁绍坐拥青州、冀州、并州和幽州四个州,成为了当时群雄中最强大的一股势力。那么袁绍又是如何一点点打拼出来的呢?在以袁绍为盟主的讨董之战

  • 三国曹魏曹仁、曹休、曹真三位将领的最终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仁

    曹仁濡须之战被朱桓击败曹操起兵后,曹仁跟从曹操征战四方,破袁术、攻陶谦、擒吕布、败刘备,参加官渡之战,立下汗马功劳。赤壁之战后,镇守江陵,抵御周瑜的进攻,最终弃城而走。败马超于渭南,破苏伯、田银于河间,灭侯音于宛城。在襄樊之战中,誓死镇守樊城,挡住关羽的围攻。纵观曹仁一生征战,可谓攻守兼备、智勇双

  • 《中日通商章程》内容介绍及历史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通商

    《中日通商章程》,全称《中日通商章程:海关税则》,为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于1871年(清同治十年,日本明治四年)9月13日签订的条约,与《中日修好条规》同日签定。中方代表为直隶总督李鸿章,日方代表为大藏卿伊达宗城。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日本明治五年),日本提议修改此条约。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

  • 宵禁令由谁发布 宵禁令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宵禁令

    宵禁令,“宵”就是夜晚,“禁”是禁止。宵禁就是禁止夜间的活动。宵禁令古已有之,特别是在战乱、灾难横行的时代,或者实在具有特殊政治经济意义的区域内实施的。违反宵禁令的人轻则拘禁,重则就地正法。是特殊时期,特殊地域的重典治理措施。古代宵禁令的作用历代这样

  • 宋朝“交子”出现的背景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交子

    交子是北宋于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发行的货币,曾作为官方法定的货币流通,称作“官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简介北宋初年,四川用铜钱,体重值小,1000个大钱重25斤,买1匹绢需要90斤到上百斤的铜钱。流通很不方便,于是,商人发行一种纸币,命名为交子,代替铜钱流通。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