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尚书和尚书令区别

尚书和尚书令区别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898 更新时间:2024/1/3 10:27:23

尚书令,是中国古代的官名,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汉沿置,职轻,而权重。

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相权、巩固皇权,从而设内朝官,任用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朝廷重臣秉其它职权者,可以“领尚书事”(即录尚书事)为名掌实权,例如西汉司马迁受腐刑后,担任”中书谒者令“,兼职尚书事。东汉尚书令则权职重大,为“三独坐”之一。

西汉成帝时,随着朝廷的政务越来越繁琐,尚书的权力日益庞大,开始实行分曹治事,始置五曹尚书;各曹以尚书令为首,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执行一切政令的首脑。但由于是内朝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并且,东汉常以大将军、三公录尚书事,这样尚书令不得不受其制约。

隋唐时期,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传统说法认为由于唐太宗在武德年间曾任尚书令,因此唐朝此后不设尚书令[3]。郭子仪曾以设置尚书令违背了开元令式两次上表辞尚书令。然而唐长孺却指出不设置尚书令早在隋朝就已成为惯例,仅有杨素曾任一年的尚书令。五代后,尚书令为虚职,成为名义上的最高尚的官职。元代,尚书令时置时废,为相职。

基本信息

尚书权力很大,但由于是内廷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朝廷重臣秉权者,以录尚书事为名。武帝用宦者,改置中书谒者令,西汉时的张安世、五鹿充宗等都担任过尚书令。

汉武帝置四尚书,而尚书令当时还没有成为尚书台的长官,《汉官名秩》记载的皇帝赏赐中,尚书郎、尚书丞赏赐钱比尚书令多,“大将军、三公,腊赐钱各三十万,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特侯十五万。卿十万。校尉五万。尚书丞、郎各万五千。千石、六百石各七千。侍御史、谒者、议郎、尚书令各五千。”权限应该还是汉武帝时期中书谒者范围,只是中书令的谒者,负责宣读诏书。成帝仍用士人。所掌为章奏文书,以为天子近臣,在西汉后期,职权渐重。东汉政务均归尚书台,其主官尚书令在制度上属于少府,秩仅千石,实际直接对皇帝负责,总揽事权。魏晋南北朝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尚书令日益尊贵。事无大小,皆归尚书令。

隋、唐以三省(中书、门下、尚书)长官为宰相,尚书令与中书令、侍中并为宰相。唐朝加强中书门下省地位后尚书令不常置,改以尚书仆射为尚书省长官。宋尚书令班次在太师之上,为亲王、使相兼官,无实职。元曾设尚书省,而未设尚书令。

尚书令的地位

丞相与内阁

秦汉定制,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太尉掌军,御史大夫掌监察,又兼为丞相之副,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但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的。

魏文帝置中书监、令,自是事归台阁,历南北两朝,皆以中书监、侍中、尚书令、仆射诸官掌机密,这就是中书监、令成为宰相的起源。而丞相只作为优礼大臣的崇高官位,不甚假以事权。

一直到南宋孝宗以后,才又采用左右丞相名称,辽金元亦同。明初亦设左右丞相,不久即废。至成祖时置内阁,只以内阁诸臣参与机务,至此以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后梁开平三年三月,诏升尚书令为正一品。按《唐六典》,尚书令正二品,是时以将授赵州王镕此官,故升之。

到清时,大学士赞理机务,表率百僚,但兼殿内及六部尚书衔。到雍正以后,军机处成立,为全国政务中枢。至清末,又成立内阁。

六部

清代六部的执掌如下:

吏部:主管文官的登记,资格的审查,成绩的考核及任免、升降、转调、俸给、奖恤等事的审查。人员编制:尚书二人,左右侍郎二人,下设文选司,管理文员的选用;考功司,考功过;稽勋司,掌更名改籍终养服制;验封司,掌封赠袭荫。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各部同)。

户部:主管户口、赋税、薪饷、铸币。其编制为尚书二,侍郎二,下设十四清史司。属于户部的有下列二机构:户部三库(银库、段匹库、颜料库)、户部仓场衙门。

礼部:主管国家典礼和教育、贡举。编制:尚书、侍郎,下设仪制司、祠祭司、精膳司、铸印局。

兵部:主管练兵、武器和武官一切政令。编制:尚书、侍郎,下设武选司、车驾司、职方司、武库司。

刑部:主管国家的法律刑罚。编制:尚书、侍郎,下设十八司(按省分)和赃罚库司库(收赃银送户部)、律例馆(修法令条文)。

工部:主管土木兴建和水利等。编制:尚书、侍郎,下设营缮司、衡司、都水司、屯田司、节慎库、制造库、料作所、琉璃窖监督、皇木厂监督、管理街道厅。

九寺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兼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历代因之。

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改为大理院。

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末废。

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标签: 尚书令

更多文章

  • 刘备子女后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备

    蜀汉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围困成都,蜀汉后主刘禅听从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向邓艾军开城投降,蜀汉灭亡。蜀汉自刘备于章武元年(221年)于成都称帝始,至景耀六年(263年)灭亡,共历两帝,享国四十三年。那么蜀汉灭亡后,曾经身为皇族的刘备的子孙后代又都是什么下场呢

  • 三国时期担任“折冲将军”官职的都有谁?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折冲将军

    杂号将军和重号将军是汉末三国时期武将最主要的官职。今天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重号将军虽然地位较高,但是数量有限,主要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方将军等。因此,从西汉时期开始,朝廷就册封了大量的杂号将军,以此授予立下战功的武将。到了汉末三国时期,杂号将军得到了更为广

  • 元末军阀方国珍和李思齐结局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方国珍

    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 1364年称吴王,史称西吴。 1368年初称帝,国号大明 ,定都南京 ;1421年朱棣迁都至北京,以南京为陪都。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结局都和农民起义有关,十分相似,例如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隋朝末年,李

  • 东吴六位“奋威将军”分别是哪些人?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奋威将军

    杂号将军和重号将军是汉末三国时期武将最主要的官职。这是今天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重号将军虽然地位较高,但是数量有限,主要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方将军等。因此,从西汉时期开始,朝廷就册封了大量的杂号将军,以此授予立下战功的武将。到了汉末三国时期,

  • 独孤信的七个女儿分别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独孤信

    独孤信这个名字很多人应该都非常熟悉了,独孤信最为后人所熟知的应该就是他的女儿们了,其实历史上独孤信一共有七个女儿,而其中有三个女儿都成为了皇后,这样的人物可以说,独孤信在历史上已经是绝无仅有了。那独孤信的七个女儿分别都叫什么名字,为什么 他能够培养出三个皇后来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

  • “三寸金莲”称呼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寸金莲

    说起潘玉奴这个名字,可能有很多人其实并不是很熟悉,这个名字的确不是很出名,但是另一个三寸金莲这个名字,很多人就非常熟悉了,可以说裹脚一直被认为是古代旧社会的一种陋习,其背后所代表的思想都是非常落后的。那你知道三寸金莲究竟是怎么来的吗?和我们今天要说的潘玉奴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 东汉末荆州刺史刘表有哪些人才?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表

    在诸葛亮的“隆中对”当中,它被描述为“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由此可见,地理位置优越是其一大特性。不过,也正是因为位置特殊,此后的曹、刘、孙三家才会为此争斗不休。在天下诸州当中,荆州可以说是相当人杰地灵

  • 三国蜀汉担任“镇远将军”官职的都有谁?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镇远将军

    在古代历史上,镇远将军是一个杂号将军。在西魏北周军号中,镇远将军为正六命,与建忠将军同一个档次。据北魏《后品令》载,镇远将军为正四品,同档次的杂号将军官职如下:镇远、安远、平远将军;建义、建忠、建节将军;立义、立忠、立节将军;恢武、勇武、曜武、昭武、显武将军。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镇远将军在南北朝时期

  • 提督为什么比总督品级要高? 提督见了巡抚要下跪吗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提督

    最近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提督和总督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说这个提督好像比这个总督的品级高,那么这个说法对不对呢?如果是对的,那又为什么呢?还有话说这个提督见了这个巡抚是要下跪的吗?对于这些问题大家如果感兴趣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吧。1、提督为什么比总督品高一般情况下,提督在品级上是从一品,而总督

  • 白话起源于哪个地方 梧州是白话发源地吗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白话

    所谓的“白话”,其实指的就是梧州的土白话,是粤语的鼻祖。白话起源梧州,也就是古苍梧地区,这是被公认的事实。梧州市是一座百年商埠,有着小香港的美誉,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明朝和清朝的时候,梧州可是两广总督府。由于当年的西江水运发达,所以经济发展得非常不错,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