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满汉之分为何始终贯穿清朝?是为了所谓的血统纯正吗?

满汉之分为何始终贯穿清朝?是为了所谓的血统纯正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440 更新时间:2023/12/7 21:10:47

清朝满族统治后禁止汉女入宫是真的吗?原因是什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稍微了解一点清史的读者都知道,有清一代,满汉之分贯穿始终,清室保持着它所谓的血统纯正。

可是清室和满族八旗一入关,一面对汉人进行残酷的镇压,嘉兴三屠扬州十日是不忍去回顾的,且大搞文字狱,一句“清风不识字”掉了多少颗人头。一面清室和满清的上层对于汉文化却是推崇有加,清朝入关后所有的皇帝,个个都是早上四点半起床,五点开始背书,一年也不过休息个三两天,个个都是学霸,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清朝可以说是全面地接纳了汉族的哲学和传统文化,可是,皇帝的后宫,对汉家女子是紧闭大门的,这一点想想其实不大通情理,中原文化在历史中多次被北方民族统治,但像清朝这样排斥汉女子的情况没有发生过,相反,很多的朝一入中原,对汉女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才是普遍现象。

多尔衮率满洲八旗入关,刚刚安顿下来,孝庄皇太后就下了一道谕旨:

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

其实早在皇太极时期,史料有记载说太宗读《金世宗本纪》时,读到女真人学习汉人衣冠装束,很恼火,他谕令诸王公大臣,不许沾染汉人习气。

这反映了皇太极对汉人的成见极深。有清三百年时间里,满人热衷于学习汉人的文化,可满汉鸿沟之深,是我们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和理解的。

满清皇室贵族当然不会婚配汉族女子,其实宫禁之内,就连使役的宫女也没有汉女,紫禁城是汉女的禁地,这才是孝庄太后以及清皇室对待汉女的真实态度。产生这样的态度的根源或者说目的何在呢?

首先,满蒙女真是北方游牧几大部落汇集起来的,从社会形态上还处于半奴隶制的性质。中原文化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人文思想,从政治上说也早产生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认知。满族取得的军事胜利是建立在明王朝气数已尽的基础上的,准确的说,明王朝也不是女真推翻的,而是李自成,还有很多人忽略了一点,在这个政权交替的几年时间里,正发生着一场惨烈的瘟疫。

满清实现的对中原的统治,本质上是低级文明对高级文明的统治。越是色厉内荏,越是一丝一毫也不通融,本质上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这种不自信一旦被移植到位高者的身上,往往会出现另一种表现,就是对对方的鄙夷和傲慢。

清兵入关,发生了许多惨烈的史殇,如上文提到过因汉人的反抗而导致的屠杀。文化上无法让你屈服,那么就消灭你的肉体,强硬掩盖下的本质,是简单和粗暴,是不自信。

其次,保持所谓贵族血统的纯正。

胜利的一方愿意不断地强化自己权利的天授属性,不断地强化自己族群高贵的属性,这就有了保持所谓血统纯正的问题。这一点,不光是清代,人类社会自古如此,就算是在今天,在许多的国家,还保留爵位,就是血统问题的遗留。

如果允许汉女入宫,那么一旦生下后代,这个血统就被“污染”了,不但给列祖列宗没法交代,对于活着的“纯种”的人们也无法交代。当然,清室不懂血缘越远越有利于优化后代,这是今天基因遗传科学解释,弄到最后,同光宣三代帝王没有一个能生下孩子,为什么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血统太过“纯正”了,遗传和基因质量越来越差,搞得清王朝断了子绝了孙。

最后,满族对于汉族女人裹脚陋习深恶痛绝。

不同于汉族人眼里性感异常的三寸金莲,以及在这种人为摧毁下导致女人走路的摇摇摆摆的风情,当然,很多的文学作品里将此描绘成“莲步轻移”。满族人却欣赏不来这种弱柳扶风的病态。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在马背上,女人一样要骑马,自然不能像农耕民族的小姐那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种田她们不行,打仗更不行,所有费力气的生产活动都让女子走开,汉女也就是在针黹上可以大放异彩,还有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生孩子。

女人的能力决定了,在那个农耕社会,女人就是家族的财产,除了纺绩织布生娃,最好就像栓牲口一样的圈养在家里。裹成一对小小金莲,是最好的办法。

所以,所有的现象都是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属性决定的。其实满清入关后,他们贵族也好,高人一等也罢,他们的饮食生活习性对汉人的影响极其有限,倒是汉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折服了满清八旗。入了关,不放牧也不用骑马,自觉地融入了农耕社会形态,满清贵族的小姐渐渐也不抛头露面了,渐渐地也矜持起来了,渐渐地也不像在草原上有用武之地了,还不是捡起了绣花针,一举一动渐渐都如汉女那样温婉含蓄起来。

比如曹雪芹的家族就是在旗的内务府包衣,他所描写《红楼梦》里的贾府就是曹家,贾府小姐们不裹脚,她们也需要经过内务府选宫女选秀女的程序。贾府养小姐,他们自己不说是旗人,谁会怀疑她们和汉人有什么本质不同呢?

不过,满族反对女性裹脚,认为这是恶习陋习,孝庄发的那道谕令将“缠足”首当其冲地说出来,可见对此有多么的讨厌。这是先进性的,必须要给予肯定。

标签: 满汉之分清朝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为何说陈霸先的一生,就如同他名字一般霸气凛然?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陈霸先,一生,文史百科

    陈霸先的一生,就如同他名字一般霸气凛然。这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一路靠着贵人相助和自己玩命,成功登上南朝的权利巅峰。然而天道好轮回,报复不缺席....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南梁武帝萧衍,前半生还是个杀人不眨眼的主,篡位后突然改吃素了。他真以为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还请达摩给他当

  • 古代冰人是什么职业?冰人具体是干什么的呢?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古代冰人是什么职业?冰人具体是干什么的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阴阳之梦,成就冰人《晋书》里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西晋时有一个孝廉,叫做令狐策,某天做梦梦到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面的人谈话,这梦来的奇怪,连他自己都觉得可能不是什么好兆头,于是

  • 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传统,为何是端午节最为重要的一件事?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端午节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我们国家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我们国家中大部分的节日中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而端午节则是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端午节最为重要的一件事,那么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根据民间的传说,

  • 斝作为古代先民盛酒器和礼器,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斝是中国古代先民盛酒器和礼器,它长什么样子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下有长足。斝的形制较多,器身有圆形、方形两种,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鸟形等不同形式;腹有直筒状、鼓腹状及下腹作分档袋状几种;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

  • 马超的地位要比魏延高上很多,为何却是魏延为主将?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也就是刘备一手创建,并且桶里的那个政权一直是人们非常熟悉的,非常喜欢的一方势力,在三国当中,虽然说实力最弱,可是却一直深得人们的喜欢,刘备也是从一个编草鞋的社会下层人士,一直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而成为一个国家的开国皇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虽然说刘备带兵打

  • 李时珍从太医院辞官返乡后,以自己的字创立了哪个堂号?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李时珍,堂号,文史百科

    东璧堂是李时珍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从太医院还乡后创立的堂号,辞官返乡后坐堂行医,致力于对药物的考察研究,在此期间,以自己的字——东璧为堂号,创立了东璧堂。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李时珍世代行医,但因为当时医生地位很低,经常受到官吏和豪强的欺凌,父亲李言闻让李时珍读

  • 南宋是如何立国的?南宋的立国之战是哪一场战役?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南宋,立国之战,文史百科

    宋朝在历史上,是军事实力较弱的朝代,那么南宋是如何立国的呢?南宋的立国之战是什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1127年北宋政权被金军消灭后,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史称南宋。金军灭亡北宋后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计划趁着南宋政权刚建立未稳之际一鼓作气,彻底消灭南宋政权

  • 刘备发起夷陵之战时,他真的是奔着向东吴拼命去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刘备,夷陵之战,文史百科

    夷陵之战之前两军大造声势但却拖了很久,我觉得两国应该有过一些谈判,刘备肯定想拿点东西,但双方没有谈拢只好开战了。而曹丕一直在观望,我觉得他不轻易出手是对的,吴汉两军对峙这么长时间,一旦魏军出击,东吴会立即向蜀汉服软,甚至于割地赔款,再全力应对魏国,那么曹丕估计啥都捞不到。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

  • 在西汉与东汉时期,外戚专权究竟严重到了什么程度?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外戚这个问题对明朝以前的皇朝都不算一个小问题,不管是“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大汉帝国,还是“盛世天华,古未有也”的大唐帝国,外戚都造成过大麻烦,有时候连皇帝也受制于外戚势力,不得自由。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这种情况在汉朝最为普遍,不管是前汉还是后汉,都是如此。翻开史书能够找

  • 大臣上朝要是没带笏板会发生什么事情?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大臣上朝要是没带笏板会发生什么事情?历史上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明朝崇祯年间,鸿胪寺少卿董令矩和另一个大臣宋千敏的关系非常要好。有一天上朝时,宋千敏发现董令矩在金殿急得团团转,满头大汗,忙向他询问缘由。原来好友董令矩出门太急,忘了携带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