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对于刘伯温而言,朱元璋的态度为何却是先扬后抑?

对于刘伯温而言,朱元璋的态度为何却是先扬后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961 更新时间:2024/1/29 23:28:52

众所周知,打天下时的朱元璋,队伍有两大派别,一是李善长领衔的淮西派,二是.刘伯温领衔的浙东派。对于刘伯温,朱元璋的态度是先扬后抑,打天下时,对刘伯温以老师相待,极尽拉拢之能事,建国后却翻脸打压,甚至逼着刘伯温写歌功颂德的文章,迫于形势,刘伯温硬着头皮也写了《乙卯岁早朝》这样的应景文章,但君臣二人却由此拉开距离。从士大夫的分类来讲,刘伯温是独士,是个想拥有独立人格的读书人。这种读书人,与想控制一切的暴君是犯冲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从投奔朱元璋的年头来看,刘伯温谋士群中算是比较晚的。他是在元至正十九年即公元1359年来到朱元璋麾下。此时距离朱元璋一统天下不到十年,朱家军已有些成大气候之势。这年11月,朱元璋部队攻占了浙江处州(今浙江丽水),这是刘伯温老家管辖地,老家都被人占了,于是刘伯温和另外三个当地名士—叶琛、宋濂、章溢,据说是被朱的兵士一路保护送到南京去见朱元璋。《明史》记载了这四人与朱元璋见面的场景,场面很是温馨。

朱元璋犒劳四人,对他们毕恭毕敬,不耻下问:

“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这种礼贤下士的态度,虽然是“舜之君”的老套子,但名士们还是被打动了。

刘伯温从此开始了为朱元璋运筹帷幄的人生新路。

后来人们为了增添传奇色彩,给二人的合作浓墨重彩,附会了不少神秘故事。

诸如,史籍中流传一个“西湖望云”的故事,说刘伯温早在投朱之前就发现金陵(南京)有“天子气”,所以决心“辅之”。刘伯温在朱元璋打天下过程中的作用,几乎是神机妙算,料事如神,不亚于诸葛亮之于刘备。这显然是有些过了。但总得来说,作用确实不小。

诸如把朱元璋捧上神坛,就有刘伯温的一份功劳。

公元1367年11月,朱元璋北伐大军直击元大都,胜利在望。手下劝进朱元璋登基。而这位大哥自然要谦让一番。怎么办呢?请老天说话吧。当年夏历12月22日这一天,南京阴霾密布天降大雪,这天朱元璋祭祀天神地神。朱元璋发布祭文,翻译成白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现在拥有的土地有两万里广,臣僚们都让我做皇帝,我已经推让再三了,现在没有办法只能做皇帝了。日期已经确定在第二年的元月四日,一切都已经就备了。但是我不知道上帝是否同意,如果不同意我就另推别人,如果同意,那么新年正月初四给我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

而这个日子正是刘伯温帮助敲定的。刘伯温通晓天文,算是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很清楚,22日南京突然降雪,再过10天恶劣天气也会过去。到了新年元月初四(公元1368年1月23日),果然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朱元璋再次祭拜天地。随后来到了新修好的太庙祭祖,追封祖先,上数四辈都给予皇帝的称号,再到新建成的奉天殿登基成为皇帝。为什么叫做“奉天殿”?意思就是奉天登基做皇帝的,我的一切都是按照天命做的。从此,朱元璋发出的诏令就叫做“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谁跟他过不去,就是“逆天”了。

朱元璋统一天下,刘伯温和其他开国功臣一样得到了封赏,被授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岁禄二百四十石。这个级别并不怎么高,可见朱元璋对刘伯温态度是有保留的,隐约感到刘先生似乎不会轻易被驯服为忠实奴才。果然,受封后的刘伯温不为荣华富贵所惑,请朱元璋赐回家养老。回老家后,“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名为养老,其实是对暴君的一种消极抵抗。作为具有一定独立意识的儒士,新朝的建立使刘伯温自觉背负了一种新的使命,这就是“导君于正”,使新皇帝符合儒家的政治文化传统。但他却寸步难行,甚至感觉了不祥之兆。因为在朱元璋这等君主手下再想畅所欲言,形同找死,乃至赞美得不起劲,都会出大事。

于是刘伯温陪着小心,想保留士大夫最后自尊——沉默权。

但朱元璋不允许他这么做,对消极抵抗的老先生不满了。

主人不满,就该打手上场。朱元璋的刀笔吏胡惟庸出场,要击倒大明第一智囊。

洪武五年,刘伯温无意间做了一件事,让嗅觉灵敏的胡惟庸闻到味了。说刘伯温下乡回老家,发现这地方治安不太好,于是回来奏请朝廷,建议在他家乡附近一个叫谈洋弄个巡检司,加强管辖。但这件事智者千虑的刘伯温犯了大忌。

因为谈洋元末时曾被农民起义军占领,是个起兵造反的好地方。胡惟庸见此,立刻就将这个难得的机会抓住了。上书朱元璋,称谈洋一带有帝王之气,刘伯温此举别有用心。他是不是想把派出所发展成自己的武警部队,做大做强自己?

朱元璋对此事的态度值得仔细分析,“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朱元璋心“动”的是什么呢?是他相信胡惟庸所说,刘伯温真的为自己选了一块有王气的风水宝地吗?

不难想见,朱元璋的“所动”根本就是装出来的,他要骗的人恰恰就是进谗言的胡惟庸。朱元璋杀刘伯温的决心已定,却不想亲自动手,免得背上骂名,眼见胡惟庸如此急不可耐地要置刘伯温于死地,正好顺水推舟,借刀杀人。

刘伯温已经不能在家呆下去了,他程进京谢罪,“乃留京,不敢归”。朱元璋既不治刘伯温的罪,也不放他回家。处境和心情都恶劣,刘伯温的病情加重了。

当然,这还不算完。在朱元璋和胡惟庸眼里,刘伯温能掐会算,是一个永难驯服的大仙,不彻底整灭火还是不踏实,所以必置之死地而后快。不久,机会又来了。

史书记载,洪武八年,64岁的刘伯温偶感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方抓药服用后,病情不仅没有减缓,反而进一步加剧。刘伯温觉得大事不好。抱病见朱元璋,说胡大人带着御医来探病,给我开了药,我吃了之后“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好像生了一个大肿瘤。朱元璋听后反应冷淡,就像QQ里的懒人聊天一样,一个劲地“哦哦”。刘伯温见状明白大半,悻悻归故里。不久与世长辞。

刘伯温的大明时光只有七年,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眼见一个“尧舜之君”变身纣之君,他无能为力。最后因为赞美得不起劲,反复挨整,被下了地狱。

关于刘伯温之死,史上有诸多争议,但总之朱元璋与胡惟庸难脱干系,不能排除此系君臣二人合作的“整人成功案例”之一。两人相互利用,但还是朱元璋老奸巨猾,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比刘伯温的死因更耐人寻味的是,朱元璋在刘伯温死前表现出来的态度。

在刘伯温还在朝的时候,朱元璋极尽冷落。大明文集刻成,他赐给了李善长、胡惟庸、宋濂三人,却偏偏没有给刘伯温。刘伯温病重被赐归,朱元璋还颁发了一纸诏书,对二人君臣一场进行了一次总结,其中竟有责备刘伯温当年不早早归附的内容,并以此为据,表示自己当皇帝后,对刘伯温的安排和处置都是符合“国之大体”的。对病者刘伯温来说,得到这样一份诏书,肯定不是件愉快事,只能加重病情。

朱元璋和刘伯温君臣二人,在身份认识上大概是有一些偏差的。刘伯温虽被人们看成“谋臣”,但他更自居为“儒士”,然而让他羞愧的是,朱元璋也更多愿意把他当成“术士”。在一次谁是当今大儒的讨论中,朱元璋就曾经轻蔑地说,像刘伯温这样的人哪配称“大儒”?

朱元璋为什么不愿意承认刘伯温为“儒者”?因为他认为儒者都应该是愚忠的,奉君如神,应该做一个唯皇帝马首是瞻的家臣,而刘伯温显然不够这个标准。

据说刘伯温早已看穿了这一切,他临终前曾留下遗命,告诫子孙不得为官。显然,在现实的无情打击下,刘伯温的独立之士大梦最后终告破灭。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虎豹骑作为曹操最精锐的部队,历来由哪些将领统帅?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虎豹骑,曹操,文史百科

    虎豹骑:三国时期曹魏国曹操麾下最精锐的部队,当属虎豹骑,首先虎豹骑的统领历来都是曹氏将领,比如曹纯、曹休和曹真。大家都知道曹操最信任曹氏将领,虎豹骑历来由曹氏将领统帅,由此可见其重要。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三国志·魏书》说:“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其精

  • 正月初四的习俗有哪些?正月初四的习俗一览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正月初四的习俗有哪些?传说这天是女娲创世神话的“羊日”。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晋人董勋《问礼俗》载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

  • 宋朝祠禄制是什么?宋朝独有的制度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宋朝祠禄制是什么?祠禄制是宋朝独有的制度,祠禄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不过内容完全不同。祠禄制可以说是给当时高官的一种特殊福利,但也有其利弊所在。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祠禄制是宋朝时期的官制,隋唐未兴,明清不继,是宋朝佑文政策的产物之一。此制始设于宋真宗,初衷是为了“佚老优贤”,

  • 诸葛亮最终没有称帝,真是因他没有能力和条件称帝吗?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提到三国中蜀汉帝国的灭亡,很多人将责任推在了扶不起的阿斗身上。甚至有激进的观点表示,如果诸葛亮真的取代了刘禅的王位,说不定就一统中原,恢复汉室了。如果再将问题直接点,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什么不称帝呢?在回答为什么不称帝这个问题之前,先讨论下诸葛亮能不能称帝。在刘备白帝城托孤时,诸葛亮和李严一起成为

  • 赵高是怎么说服李斯,让李斯舍弃公子扶苏与他合作的?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在沙丘之变中,赵高靠着自己的一张嘴,将扶苏整死了,将胡亥扶上位了,将大秦王朝搞垮了。他的口才之好,连秦国著名的丞相李斯也拒绝不了他的合作。后世人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的记述了沙丘之变中的具体的过程,他讲述了赵高是如何劝服秦二世胡亥答应继承皇位的,又是如何制服了李斯的,让后人很是好奇他是如何知道

  • “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

  • 自先秦以来,印章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有哪些种类?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历史上印章有哪些种类?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战国古玺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秦印秦印指的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

  • 宋仁宗虽然贵为宋朝天子,但却也有着怎样的苦恼?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宋朝由宋太祖赵匡胤一手开创,经济发达,文治鼎盛,先后分为北宋和南宋,一共经历了18个皇帝,享国319年。在宋朝的历代帝王之中,除了雄才大略的宋太祖赵匡胤之外,名气最大,最受世人赞扬的皇帝,要数宋仁宗赵祯。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宋仁宗赵祯是宋真宗之子,继位之后一改他父亲宋真宗劳

  • 孝庄太后与儿子顺治皇帝,他们母子关系为何会越来越差?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孝庄文皇后,即我们常说的孝庄太后,一生历经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抚育顺治、康熙两代帝王,在清朝皇权更迭、两朝皇帝亲政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积极的重要作用,是清初有名的女政治家。清史文献档案和后世清史学者们对其评价也很高,但就这样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竟然和自己的儿子顺治皇帝母子关系一度很是恶劣,远

  • 苏州古典园林简介:留园建筑布局及空间手法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苏州古典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境内私家园林始建于前6世纪,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现存50多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留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位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始建于明代。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