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唐朝时期赶考一次需要花费多少钱

唐朝时期赶考一次需要花费多少钱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876 更新时间:2024/2/9 13:34:08

自古以来,读书人都是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在科技大爆发的现代社会,能够拥有数量较多的科技人才,才能让国家发展日新月异。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就曾明确提出,人才是国家强盛的第一要务。

战国时期推崇管仲的稷下学官,根据管仲的治国思想,汇编而成的《管子》一书中,就曾提出了天下“四民”之说。《管子·小匡》中有云:“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在士、农、工、商“四民”中,“士”之所以能位列榜首,不仅说明了当时的权贵阶层,已经意识到了读书人的重要性。同时,也从社会发展角度体现出了,“士”作为国家柱石的核心地位。

实际上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兴办“官学”就已经蔚然成风。贵族子弟的基础课程“六艺”,就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体系。

春秋时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支撑下,开始大力主张兴办“私学”。至此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体系,读书不再是贵族阶级的特权,生活在社会中的其他阶级,也可以进入“私学”接受教育。

笔者认为,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2000多年的时间推移,时至现代社会,教书育人依然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头等大事。因为文化、知识、科技,是国家繁荣昌盛的三驾马车。一个没有人才的国度就会陷入无底深渊,不仅看不到明天的太阳,而且还会因此永远沉沦。

古代教育史中,有两次跨越式發展,第一次是孔子提倡兴办“私学”,至此即使是贫苦百姓也有权利读书;第二次则是隋朝首创科举制,而唐朝则将科举制发扬光大。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从私学至科举考试,不仅是教育意识的不断发展,更是读书人地位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

唐代读书人的科举之路

一、科举制历史渊源,周代“乡举里选”

纵观古今历朝历代的读书人,都是倍受社会关注的群体。这主要是因为掌握文化知识的读书人,不仅对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充当了古代君主的统治工具。周朝大部分读书人都是权贵阶级子弟,但“乡举里选”制确立之后,地方贤士也可以入朝为官。

所谓“乡举里选”简而言之,就是由“乡老”举荐本乡贤士,然后历经地方官吏甄别之后,方可由地方直达庙堂。但由于这种举荐人才的方式,受到了周朝贵族阶级的抵制。所以虽然看起来底层贤士可以居于庙堂,但真正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人却很少。

二、春秋时期世卿世禄制动摇

春秋时期由于“礼崩乐坏”,所以贵族子弟世卿制遭到破坏。简单说就是除了贵族阶级,可以直接世袭父辈官职之外,很多下层人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笔者认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礼崩乐坏”好像是一种负面影响,但如果从根源上去分析,可以发现这其实也是一种进步。

由于贵族公卿世袭官爵出现了动摇,所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读书人,开始通过考试或举荐的形式,逐渐进入奴隶制统治核心权利层。笔者认为从贵族阶级世袭制,至底层读书人经过考核入朝为官来看,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科举制诞生的契机。

三、汉代察举制与征辟制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是汉代统治者的用人思想。

为了能够真正达到这个目的,开创了察举制与征辟制。这两种人才选拔制度,虽然也设置了很多障碍,但是却要比“乡举里选”更为进步。很多生活在民间的人才,开始不断走上汉代政治舞台。

事实上真正促进科举制诞生,或者说预示科举制成熟的选官制度,其实是由魏文帝创立的九品中正制。

这种选官制度又称为“九品官人法”,从其名字就可以得知,这种选官制度实际上也是封建统治者,为了选拔可用之才而设立的官制。

笔者认为九品中正制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于上承两汉察举制,下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虽然说科举制萌芽于于南北朝时期,但如果没有周代“乡举里选”,汉代察举制与征辟制,以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也就根本不会出现科举制。

这其实既是古代政治的一种进步,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奴隶制和封建制有本质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都是在,不断向中央集权制发展。也就是说封建君主,在不断加强皇权的过程中,也促进了选官制度的发展与成熟。

四、隋唐科举制

笔者认为根据史料记载,以及古代王朝选官制度发展过程,可以非常明确的了解到,科举制出现绝非一日之功。从察举制至科举制历经400多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科举制,真正成型的关键期是在隋唐。

虽然隋代选官制度承袭了,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与征辟制,但不可否认的是隋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令天下文人,趋之若鹜的科举考试。

开皇末年隋朝实行科举制,并开设了秀才、明经、进士三科。笔者认为如果从这一点来看,科举制和进士都诞生于隋朝。

五、科举制成型期

真正让科举制迎来春天的朝代,应该是隋朝之后的唐朝。

《新唐书》中曾确切记载,在长达289年的唐朝时期,唐代科举制共开科举268次,录取进士总数为7448人。但又确切籍贯记载的唐代进士,其人数总量大约为846人。

笔者认为,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唐代进士的含金量有多高。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唐代文人一旦进士及第,不仅有鲤鱼跃龙门一般的身份转换,而且还会出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所以唐代文人才会不遗余力,遇挫越勇的多次参加科举开始。

可以说进士考试确实为唐朝,选拔了一大批十分优秀的人才。同时这些来自底层社会的读书人,不仅拥有更多社会历练和想法,同时也是统治者对抗门阀士族的工具。当然如果从积极性上去考虑,这些由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官员,也形成了开明进步的进士群体。

在他们的引导和榜样力量的影响下,生活在唐朝时期的读书人,对科举考试的态度可谓前仆后。

很多唐朝时期的知名诗人,其实也都是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当然有春风得意的人就会有失意的人,但是这些失意的唐代文人,却并没有放弃科举考试的决心。

笔者认为,在长达289年的王朝史中,唐代进士群体不仅是政治舞台上的佼佼者,而且也是最有生机的文人群体。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些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的人,对唐代历史发展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培养“进士”花销巨大,进京赶考耗费巨资

唐朝作为古代历史中最辉煌的封建王朝,不仅拥有非常强大的国力,而且在选拔人才方面也煞费苦心。笔者认为如果从封建制的根源上去分析,不难发现每一个封建王朝,其实都存在着门阀氏族与皇权之争。

李唐王朝出身于关陇贵族,李渊在起兵之时受到了关陇贵族的支持,所以在唐朝建立之后很多关键要职,基本上都把握在这些贵族手中。而且皇帝做出的很多决定,其实也深受关陇贵族的挟制。在这种前提下,培养听话的官员,就变成了唐代统治者的重要任务。

事实上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出现,其实也存在这个方面的原因。

虽然唐代进士数量要远低于宋代,但是这些通过科举考试,被选拔上来的官员对唐代政治格局,或者说权利均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众人勇闯独木桥的时候,却没有人关心参加科举考试的生员。

他们从开始读书到参加科举考试,以及从家乡赶往长安的各项费用,不仅没有得到任何支援,而且这毫不夸张的说都是自费。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考中进士,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唐代读书人的赶考费用

唐代虽然是封建社会的高峰时期,但由于社会生产力依然处于落后状态,再加上当时的交通十分闭塞。所以唐代学子想要赴京赶考,基本上都要经历长途跋涉。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车较多的差旅费,而且家乡距离长安越远的学子,所需要花在路上的金钱就越多。

唐代文人刘蜕曾用文字,记录了当时应考时的心酸和开销:

“家在九曲之南,去长安近四千里。膝下无怡怡之助,四海无强大之亲。日行六十里,用半岁为往来程,岁须三月侍亲左右,又留二月为乞假衣食于道路”。

笔者认为,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刘蜕的应考之路长达4000里。由于他的家庭较为贫苦,而且也没有比较富裕的亲属,所以只能艰辛地辗转于路途之上。甚至在需要长达半年的时间,才能从家乡达到长安再返回故地。

由于身上携带的钱财较少,所以他甚至“乞假衣食于道路”,这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简直就是莫大的耻辱。

“况有疾病寒暑风雨之不可期者,杂处一岁之中哉!是风雨生白发,田园变荒芜”。如果再因为天气变化生病,那么在路上耽搁的时间就会长达一年。

笔者认为这段充满心酸的文字,不仅吐露了路上的艰辛,而且也表述出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清代书生在科举落第之后,顿觉凄凉遂写下:“费银数百,如泥牛沉海,毫无消息”。就算不顾旅途劳顿赴京赶考,但却因中举无望又耗费“银数百”,这位文人居然仰头大哭。

车马费、舟船费、住店打尖,以及医药、服装鞋帽等各项费用,对于唐代底层读书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笔无比庞大的开销。尤其是对于家庭比较贫困的考生来说,有的时候甚至还没到长安,所带银两基本上就所剩无几了,为了能够参加考试,不得不沿街乞讨。

笔者认为唐代读书人,之所以在这种困境下,依然对科举考试抱有希望。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可以发现,“学而优则仕”只是一句口号不理想。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马多如簇;书中有女颜如玉”,才是他们科级考试的最终目标。

结 语

纵观古代社会中的读书人,他们每天摇头晃脑熟背四书五经,达到一定年龄之后再去参加科技考试。从这个角度去分析费用问题,其实就高达几百辆白银。如果屡次赴京考试都没有中第,甚至还会因考试而致贫。

笔者这样说并不是耸人听闻,就算是在无比强盛的唐朝,依然有很多人读不起书。就算是平民子弟节衣缩食,往往也会因为没钱而中途辍学。就算是能挨到进京考试这一步,很多人也会因为囊中羞涩而苦不堪言。

【参考文献】

《唐代寒士研究》

《科举制与儒学的传承繁衍》

《唐代科举制度及其运作的演变》

标签: 唐朝

更多文章

  • 东吴孙权子女盘点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孙权

    一:孙登我们都知道孙登是孙权的长子,也是最得意的太子。孙权封吴王的时候就立他为太子,同时给他安排了一些列豪华的辅助阵容。比如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孙权称帝孙登被封为皇太子。在未来的生活中,孙登对孙权多有匡正,可惜孙登三十三岁英年早逝,谥号为宣太子。孙登有三个儿子,其中孙璠和孙希很早就去世了。另

  • 清朝正一品大员的待遇是什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正一品

    清朝的官员是分为九品十八个级别,其中最高的就是正一品,想成为正一品大员那可是相当不容易的,据说在朝中的一品大员,数量很少,大约只有十五个上下,因此,正一品大员的待遇还是很好的,那么他们的待遇具体是怎么样的呢?由于社会阶级差距极大,所以有了高考的存在,可以说高考是一次最公平的机会,留给底层阶级孩子的一

  • 古代国学与国子监的区别是啥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国子监

    中国古代学校之制产生很早,早在夏商周时期就诞生。那时学校的名称主要有“学” “校” “庠” “序”,其中 “校”“庠”“序”是民间小

  • 古代国子监祭酒官职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国子监祭酒

    国子监是中国历史上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那么,国子监始于哪个朝代,国子监祭酒是什么官职呢?其实早在晋武帝时,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改寺为学。炀帝即位,改为国子监,置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唐沿此制,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

  • 古代鸿胪寺是做什么的 鸿胪寺主要负责哪些事务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鸿胪寺

    在古代,有这么一个政府机构,叫做:鸿胪寺。这个机构很多人大概都听说过,但是不知道这个部门是负责什么事务的。其实这个部门挺边缘化的,既没有大理寺知名,在影视剧中出现也没有人给着重介绍,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鸿胪寺的职责。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鸿胪寺是干嘛的。在封建社会,礼乐等级非常严格,历代政府都设有专掌殿庭

  • 清朝皇帝妃子们是怎么避暑的?避暑的方法分别是那些?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避暑

    现如今,人们过夏天都要抱着空调了,没有空调真的是一天也过不了。可曾想,古代人夏天是怎么过夏天的?尤其是那高高宫墙内的皇帝妃子们?今天,历史小编搜集了一些清朝皇帝妃子们的避暑方法。妃子避暑方法之一:进入夏宫听政承德避暑山庄系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兴建,亦称热河行宫。清代咸丰朝以前,诸帝喜欢在些避暑

  • 皇家的专用字词如“谕旨”都有什么含义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谕旨

    虽说“诏”“谕旨”一类东西离我们已是相当遥远的事, 可我们今天仍能够在古装戏等一些地方见到它们,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诏”这种文种始创于秦始皇, 他之前称“命”或“诰&rd

  • 古代儿童都读哪类的书?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古代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用于启蒙教育书,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因内容丰富、浅显易懂、形式生动活泼、语言简洁、琅琅上口, 特别适合儿童特点, 深受欢迎, 因而盛行于世, 并显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汉书·食货志》中讲, “八岁入小学, 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 始知室

  • 围棋和五子棋有什么区别?围棋和五子棋的规则分别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围棋

    围棋,是一种策略型两人棋类游戏,中国古时称“弈”,西方名称“Go”。流行于东亚国家(中、日、韩、朝),属琴棋书画四艺之一。围棋起源于中国,传为帝尧所作,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记载。隋唐时经朝鲜传入日本,流传到欧美各国。围棋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它是中国文

  • 围棋的规则 围棋起源于哪个国家?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围棋

    围棋,是一种策略型两人棋类游戏,中国古时称“弈”,西方名称“Go”。流行于东亚国家(中、日、韩、朝),属琴棋书画四艺之一。围棋起源于中国,传为帝尧所作,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记载。隋唐时经朝鲜传入日本,流传到欧美各国。围棋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它是中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