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剃发令的由来

剃发令的由来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347 更新时间:2023/12/13 3:18:24

剃发令,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清政府在“君犹父也,民犹子也”,要求“父子一体”,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的政策。

清初的剃发实际上并没有像现代清宫影视作品那般将发辫之外的部分刮成光头,而是留有类似于现代人观念中的短发寸头,另外在后脑部仅有金钱大小的面积蓄长发,打成辫子,由于蓄发面积不大,所以辫子细小,其余部分留有一寸短发。故宫博物院的大量清初人物藏画也体现这种发型。

在江南一带最严格的时期执行“清发五等定罪”的发型标准。“一寸免罪,二寸打罪,三寸戍罪,留鬓不留耳,留发不留头。”这与传统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人们从出生到死亡是不剪头的观念相冲突。

由于这项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认同,原因之一是为了消弱反抗意识,巩固清朝统治者的至高地位,引起江南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与抵抗,结果导致清政府的血腥镇压。

背景

汉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汉人男子需要把头发绾成发髻而冠之。满族的发型与汉人迥异,该族男子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

清军于西元1644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1645年6月15日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1645年7月9日,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甲申年(1644)4月22日。

是日,绾兵驻防“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大明帝国宁远总兵吴三桂,开关揖入宿敌,清兵占北京。翌年,6月15日,又是非同寻常的一天。

这天,福临颁布了“剃发令”:京城内外,限10日;各省自诏令到达之日算起,亦限10日,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

这是以死要挟汉人皈依满人的发式。汉族男儿蓄发,在他们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妄动。未成丁的孩童,头发覆颈披肩;成年后,总发为髻。满人则不然,从额角两端引一直线,直线以外的全部剃去,仅留颅顶发,编成辫子,垂在脑后。清廷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之一,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如果说武力征服犹如暴风骤雨,那么“剃发令”就像晴天霹雳,汉人惊恐万状。这惊恐瞬间化作满腔怒火,他们要发不要头,宁为发而死,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惊天地,泣鬼神。

最悲壮的要数“江阴八十一日”。是年闰6月2日,江阴人举义,誓死捍卫颅上发。他们在阎应元、陈明遇的领导下,坚守城池81天,杀死清兵75000余,有67000人战死城墙上下。城破,清兵连杀10天,直到满城杀尽,方才封刀。

死于清兵刀下者又有17万多人,仅有53名老小幸免于难。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这几句诗是对江阴死难烈士的最好悼念。

正月不剃头,剃头死己舅

脖子究竟硬不过钢刀,汉人为了项上头颅被迫剃发。然而反抗并没有停止,正月不剃头即是反抗形式之一。

俗谣云:“正月不剃头,剃头死己舅。”从前,这习俗是被恪守的,有舅舅的男子都在春节前把头发理得短短的。如今的年轻人大多不信这一套了,但老人们却振振有辞地说:某人正月剃了头,他舅不久就死了。在某些地区某些人中,这一习俗还在老人的监督下传承着。

实际上,这正月不剃头决不是为了娘舅的安危。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揭出了这一习俗的谜底:“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

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正月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个月不剃头,以缅怀传统。不过,乡老将“剃发令”的时间记错了,不是顺治四年正月,是顺治二年六月。

习俗有极强的传承性,也会随时随地而变。日久天长,剃发渐成习惯。这样,正月不剃头以“思旧”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础,由谐音讹传为“死舅”。

剃发令的起源,据郑天挺先生考证始于天命四年。(郑天挺《探微集》)此后清朝的那几部开国史料,伴随着后金军队攻城略地的往往少不了剃发这个词汇:

天命六年,后金攻下辽阳,“生擒御史张铨,其余官民皆剃发降”。不久辽东各地大小城池尽入金人手中,“官民皆剃发降”。

天聪三年,金军进攻遵化,明中军臧调元被擒投降,“遂令剃发”。

天聪四年,后金军降沙河驿,“招降城中人,皆令剃发”。(以上见清太祖、太宗《实录》)

张春本应是一个效忠新主的明朝降将,事情的转折就因为他不肯剃发

在清朝文献里,归降叫做“剃发归降”,投降的百姓叫“剃发降我之民”。攻下城池而官民没有剃发,就不算真的降服。明将张春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张春曾经是四万明军的统帅,在大凌河之战中被后金俘虏。皇太极对劝降很有一套,巧舌如簧、老奸巨猾,后来的明叛将祖大寿洪承畴这样的大腕都是他劝过来的,对付张春应该绰绰有余。被俘当晚,皇太极就派人送来了佳肴美酒,但为张春拒绝,还说了“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之类的话。也难怪,如果派人送顿酒菜就能劝降一个统领四万军队的明朝将领,那崇祯的天下真是到了拿根韭菜就能捅破的地步了,皇太极对这次失败应该有心理准备。

此后,张春开始绝食,但求一死。三天之后,皇太极出马,张春不知道是被感动还是实在太饿,开始吃饭,这就意味着他愿意效忠了。如果事情照这样发展下去,以张春的能力,他会是一个默默无闻效忠新主的明朝降将。事情的转折就因为他不肯剃发。

张春虽然同意了投降,但是死活不肯剃发,皇太极无奈只好把他安顿在三官庙“恩养”。张春始终不愿剃发,最后死于庙中。

在东北很早就实行了剃发的政策。天聪四年三月,阿敏示谕永平官民:“我兵久留于此,意在养民,以成大业。尔等妄意谓我将返,且间有不剃发之人,是不知兴师之意也。今尔等宜各坚意剃发,有不剃者察出处死。”皇太极谓“所获汉人,俱令剃发”。

标签: 剃发令

更多文章

  • 长孙皇后是谁的皇后?长孙皇后一共多少孩子?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妻,一代贤后,她终年三十六岁,一共生育了七个孩子,三男四女,她对丈夫的皇帝大业辅佐得很好,可是对子女的教育却差强人意,三个儿子都不贤,女儿几乎都很薄命。她的长子就是皇太子李承乾,李承乾有足疾,因为唐太宗对他的同母弟李泰过分宠爱,李泰想取太子而代之。李承乾怕因此被废,于是与汉

  • 魏晋时期为什么盛行薄葬?提倡厚养薄葬的人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薄葬

    厚养薄葬的说法其实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在古代,特别是帝王之家,原先根本就不可能实行厚养薄葬,都是厚养厚葬,每位皇帝在死后也想风风光光的入土。但是在魏晋时期,薄葬的风气突然盛行,曹操就曾交代过自己死后葬礼一切从简,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曹操如此富有野心的人,竟然主动提出要薄葬。他的后代们也都遵循了这样一个

  • 魏晋南北朝才女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魏晋南北朝

    魏晋时期,国家政权更替频繁,思想自由开放。文化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文学、思想、美术、书法、音乐都诞生了影响后世的大家。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很多有才貌双全、蕙质兰心的才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魏晋三大才女蔡文姬、左棻和苏蕙。第3位 苏蕙苏蕙,字

  • 三国演义中最聪明的人排名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最聪明

    三国演义在罗贯中的笔锋之下,跟正史产生不少偏差,其名著整体而言,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之术被渲染得神乎其神,个人形象也是整书中比较突出的一位。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能力被过分夸大了,在正史中如《三国志》远没那么神乎其技,而孔明先生的成就在政治上更显卓著。那么接下来的集聪明才智于一身,通晓运筹帷幄之术的谋将

  • 古人为何都行揖礼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行揖礼

    合十礼的梵语原意为“向你鞠躬致意",在行礼时双掌合在胸前,十指并拢以示虔诚和尊敬。在面对不同身分的人时,双手会摆在不同的位置,不过基本上不会与对方有任何皮肤接触。除了合十礼、鞠躬外,中国在过去也有个不会与他人接触的问候方式,那就是“揖礼" 读音Yī Lǐ。传统中国人的社交礼仪

  • 三国最聪明的十大谋士排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谋士

    1.郭嘉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战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为其大局观出色,在对于作战目标的选择和作战时期的把握上经常有精辟独到的成功建议。在曹操彻底粉碎袁绍,吕布等几个实力强大的军阀,成就北方制霸的过程中谋功至伟。郭嘉达于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赏也被传为佳话。只可惜天妒英

  • 历史上永琪是谁抚养大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永琪

    在乾隆的所有儿子当中,五阿哥永琪应该是最出类拔萃的一个了,乾隆当初也对他寄予了厚望。历史上永琪的生母是愉妃,不过五阿哥永琪是谁养大的?有的影视作品中,五阿哥永琪跟令妃比较亲近,而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永琪又跟乾隆的继后关系比较密切,那永琪究竟是由谁抚养长大的? 五阿哥是谁抚养大的?小时候看《还珠格格》

  • 毛遂是战国四公子中谁的门客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毛遂

    毛遂(公元前285年-公元前228年),一说为战国时期薛城(今山东省滕州市)人,另一说为战国时期荥阳郡阳武(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人。毛遂是战国四公子中平原君赵胜的门客,而平原君赵胜向来喜好礼贤下士,投靠他的门客有数千人,毛遂就是这些门客之一。秦赵交战之际,平原君奉命到楚国谈判求助,这个时候毛遂主动自

  • 阎锡山背后的军师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阎锡山

    民国时期大小军阀无数,盘踞在山西的阎锡山虽然说不上举世无双,但是其地盘是最为稳定的一个。阎锡山执政时期,山西各方面都位居上游,对内推行“六政三事”(水利、蚕桑、植树、禁烟、天足、剪发、种棉、造林、畜牧),对外多次避开军阀混战让山西免造战火波及。当时全国只有两个模范省,山西就是

  • 中国一共有多少个岛屿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岛屿

    除了广袤的大陆,中国还有绵长的海疆,从南到北的海域中分布着灿如珍珠的海岛。它们位于亚欧大陆以东、太平洋的西部边缘,分布在南北跨越38个纬度、东西跨越17个经度的广阔海域中。以省份而论,从北向南分别分布在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澳门、香港、广西、海南等沿海省(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