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户口典籍:鱼鳞册的历史介绍

古代户口典籍:鱼鳞册的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2991 更新时间:2024/1/24 8:35:18

鱼鳞册,又称鱼鳞图册、鱼鳞图、鱼鳞图籍、鱼鳞簿、丈量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登记簿册,将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照次序排列连接地绘制,表明相应的名称,是民间田地之总册。由于田图状似鱼鳞,因以为名。

历史发展

宋时婺州等地即曾编造。明洪武年间命各州县分区编造。至民国、解放初年,仍然有具册之举。宋楼钥《宝谟阁待制赠通议大夫陈公神道碑》:“熙宁……自有保甲法,鱼鳞簿是也。”《明史·食货志一》:“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田制三》:“鱼鳞册字号,一号以一亩准之,不得赘以奇零。如数亩而同一区者,不妨数号;一亩而分数区者,不妨一号。”《清史稿·食货志一》:“寻又丈放凤凰、岫巖、安东苇塘约十馀万亩,按地编号,具鱼鳞图册,事在光绪末年。”吴晗《朱元璋传》第三章三:“张士诚从起兵到败死,前后十四年,城破前他把征收赋税的鱼鳞图籍全部烧毁。”

鱼鳞图册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的科学的土地赋税管理办法,图册中详细登记了每块土地的编号、土地拥有者的姓名、土地亩数、四至、以及土地等级。还把每块土地形状绘制成图,每册前面又有土地的综图,仿佛鱼鳞一般,因此称“鱼鳞图册”。最早出现在宋朝农业经济较为发达的两浙、福建等地。

元末朱元璋初入徽境,采纳休宁儒生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的进谏,为鱼鳞图册的普及和完善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发现因土地隐匿给国家税收造成损失的严重问题后,开始编造完整、详细的鱼鳞图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摸清了地权、清理了隐匿。这是地政管理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

明初期的“鱼鳞图册”

明代鱼鳞图册,就其所登记的项目而言,已是相当完备的土地登记册。它的编制,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多少防止了产去税存或有产无税的弊端,使政府税收有了保证,耕地及税额也有所增长。据洪武十四年统计,全国土地面积是三百六十六万七千七百多顷。

到二十四年,增至三百八十七万四千七百多顷;赋税收入仅米麦一项,也由洪武十四年的两千六百一十万余石,增至二十四年的三千二百二十七万余石。鱼鳞图册的编制,对于巩固高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曾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明初洪武十四年推行里甲制度。在此基础上,对全国人口按所从事职业,主要分为民、军、匠三类,进行造册登记。军户提供兵役、民户提供赋役,匠户的包涵名目繁多,有匠户(手工业)、灶户(煮盐业)、甚至乐户(娱乐业)等等。各种户籍世袭固定,严禁私自逃亡换籍。明朝法律还将贬斥户籍作为惩罚的手段。

明朝时,各种户籍居民都有固定的住所,没有“路引”,也即是基层政府开具的介绍信,任何人不得离开住所百里之外。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民户,“十户为保,百一十户为里”。设立保长、里长作为基层组织形态,负责贯彻政府的法令、征敛税赋。民户的一切情况变更都要登记在册。

保甲行政系统之外,朱元璋还特别重视道德教化,每个村子都设有“申明亭”、“旌善亭”,作为村民解决日常纠纷、表彰善行的地方。道德化的基层控制也是《大明律》刑法能够在有明一代能够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原因之一。

这种以户为单位,每户详列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逐一登记在册的“赋役黄册”,因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明代的黄册10年一造,每册一式4份。分别上报中央户部及省、府、县有关机构。黄册与鱼鳞图册一起,是明代各级政府征税派役的基本依据。

太祖朱元璋从建国初,即着手土地清丈、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列入《黄册》即户口册,详细登记各地居民的丁口和产业情况,每年审查一次。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在丈量土地的基础上编制《鱼鳞图册》,分鱼鳞分图及鱼鳞总图。

鱼鳞分图以田块为单元编制,每张分图上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及土质(平原、山地、水边、下洼、开地、沃壤、瘠贫、沙荒、盐碱)等级,按照《千字文》顺序编号,详细登记每户土地亩数和方圆四至,并绘有田产地形图,以及所在都(相当于今乡镇)、图(相当于今行政村)。

另外图上还设“分庄”一栏,用于土地买卖分割及父子兄弟分家时填写。鱼鳞总图由各分图田块组成,田块内注有田块编号、面积及水陆山川桥梁道路情况,总图上各田块栉比排列,看似鱼鳞,故称《鱼鳞图册》。

各图的《鱼鳞图册》经过汇总,形成以乡为单位的总图,再“合各乡之图,而成一县之图”。县图汇总之后,逐级上报到户部,户部则以各地汇总上报之图,管理全国土地征收田赋。

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全国共核查出土地8507623顷。到明代中叶,由于赋税苛重,人民纷纷逃亡,图册已紊乱失实。至弘治十五年(1502),全国登记在册的土地只有4228058顷,109年间竟减少了一半,而官府原掌握的大量国有官田,此时只占民田的七分之一。

标签: 鱼鳞册

更多文章

  • 古代尚书是现在的什么职位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尚书

    尚书省分六部,其最高长官为尚书令,隋、唐、元时六部尚书官阶为正三品,宋代六部尚书为从二品,明朝六部尚书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六部与尚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六部,是中国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是中国古代数个官署的统称。尚书,是中国古代官职名之一。尚书最初是指掌管

  • 古田会议会址在哪儿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古田会议

    古田会议会址在哪里座落于福建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的廖氏宗祠,作为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会址,吸引许许多多海内外游客前来瞻仰。车入福建西部山区的上杭县古田镇溪背村,“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鲜红大字大老远就映入了眼帘,引着远近而来的游人走进那八个大红字下方一

  • 北京王府井的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王府井

    王府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纪六十年代。元代中央三大衙署中的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布在这条大街上,这条街名为“丁字街”。明永乐年间,这条大街上共建有十座王府,故改名为“十王府街”。清乾隆年间,这条大街上只有八座王府,不再叫“十王府街”

  • 历史上北京有哪些别称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北京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以后,在尧封帝,此后在苏城建都,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日下,始

  • 历史上姓乔的名人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姓乔

    乔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82位。乔姓自汉代开始,主要活跃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黄河流域一带。南北朝时开始进入湖南、四川等省。当时还是写成“桥姓”,至南北朝时才去木字旁为“乔姓”。唐宋时期,乔姓渐渐向东部山东、向东南江浙地区发展。但

  • 女书是什么类型的书?女书有什么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女书

    女书简介女书是湖南江永女书专用的汉语方言音节表音文字。女书作品书写在精制布面手写本(婚嫁礼物)、扇面、布帕、纸片上,分别叫做“三朝书”、“歌扇”、“帕书”、“纸文”。有的绣在帕子上,叫“绣字&

  • 杭州为什么古称为临安?杭州在古代有哪些称呼?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杭州

    历史上杭州的古称为什么叫临安,临安是怎么来的,临安的历史有多久了?杭州在古代的称呼有哪些?带着上述疑问历史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有临安和杭州的历史:杭州为什么叫临安,临安一词怎么来的临安市系原临安、於潜、昌化县台并。汉以前三县均无建制。临安秦、汉时为会稽郡余杭县地,东汉建安16年(211年)分余杭置临水县

  • 古滇国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古滇国

    古滇国(前278年115年),是中国西南边疆古代民族建立的古王国,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为中心的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境内的主要民族是古代越民族的一支,历史学家惯称为滇族。公元前278年,楚将庄硚率领一支队伍到达滇池地区,其目的是征服当地人归附楚国,后因归路被秦国所断,就留在滇池地区,建立滇国,都城在今晋宁

  • 清朝妃子的鞋子为什么那么高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清朝的服饰和习俗都与历朝历代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清朝男子要剃发留长辫子,女子则要戴着旗头穿旗服,而且满清贵族女子比如后宫妃嫔都要穿着花盆底鞋,这种鞋子非常特别,鞋跟很高而且位于鞋子的中部,所以走起来很难保持平衡,但是慈禧太后却非常喜欢花盆底鞋,甚至引以为傲,可惜外国人穿不

  • 内蒙古的旗长是什么级别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旗长

    盟相当于地区,旗相当于县,所以旗长相当于县长。中国清政府为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层贵族而实行的政治制度。天命九年(1624)创立。旗分两类:①清中央委派大臣、都统、将军直接节制的总管旗,统称内藩蒙古,共61旗。②清中央理藩院监督的札萨克旗,统称外藩蒙古,共201旗。札萨克旗又有内、外之分。旗为军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