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东北区域政权东夏国历史介绍 东夏是怎么灭亡的 AD1217-AD1233

古代东北区域政权东夏国历史介绍 东夏是怎么灭亡的 AD1217-AD1233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903 更新时间:2024/1/23 22:52:47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朝代的名称都是两两组合,诸如西周和东周,西晋和东晋,西汉和东汉,北宋和南宋,南汉和北汉,前秦和后秦,前赵和后赵等等,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了。

但今天给你介绍的一对,你或许未有耳闻。

它叫西夏和东夏。

西夏大家也一定熟悉。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被唐廷封为夏州节度使,后来因为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赐姓国姓李。到了宋朝,宋朝吸取唐朝藩镇作乱的教训,通过各种办法削藩。

宋朝对付夏州节度使的方法是将夏州节度使李继捧及其家族削职内迁到京城,但他的族弟李继迁成为漏网之鱼,并开始酝酿从宋朝独立出来。

到了他的孙子李元昊的时候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国号为夏,史称西夏。

西夏从1038年建国到1227年被蒙古灭亡,享国189年,跨越北宋南宋,历经辽金,也算是非常长寿了。

但西夏不是我们今天的重点,我们今天想要谈论的是一个名字和西夏非常有渊源的政权,它叫东夏。

“东夏”顾名思义,应该在西夏的东边,事实上也是,其疆域主要在今天东北地区,在其强盛时期领土东至日本海,西北抵达松花江大曲折处,向北到达松花江北岸,南达今辽宁。

它是怎么样的一個个国家呢?

东夏(1217-1233)即大真国,朝鲜史书称东真国,是13世纪时蒲鲜万奴在中国东北建立的一个国家。蒲鲜万奴原为金朝将领,他于贞祐三年(1215年)自立为天王,国号大真,年号天泰。

1216年降于蒙古,1217年再度自立,国号东夏。势力最大时,西北至上京城(今黑龙江省阿城白城子),西南至婆速路(今辽宁省丹东九连城),东南到曷懒路(今朝鲜咸镜北道吉州)与恤品路(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双城子)。

大真国前期的政治中心在咸平(今辽宁开原北),复国后移至南京(今吉林图们市城子山)。1233年,蒙古窝阔台派皇子贵由灭之。

我们先说他的创立者:蒲鲜万奴,又称完颜万奴,是女真人,祖籍辽宁。他一开始是金朝的尚厩局使,掌管御马调习牧养,类似于孙悟空的工作吧。后来被提拔做咸平路招讨使,1215年任辽东宣抚使。

他所处的金国末年,已是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在内,金国统治者遭受契丹等各民族的反抗,东北地区更是矛盾激化,1211年契丹人耶律留哥兴重兵反抗金朝,金国在东北的统治已是穷途末路。

与此同时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力量已今非昔比并且南下攻西夏和金朝,1215年蒙古军队攻克金国首都北京,而金宣宗之前已南逃到汴梁,金国已经是惊弓之鸟,处于崩溃边缘。

在这种情况下,东北地区和金朝中央政府的联系基本上被拦腰截断。

而就在东北地区成为金朝的一块飞地之时,我们的主人公蒲鲜万奴正在东北任辽东宣抚使,在此之前他曾两次带兵镇压耶律留哥的叛乱,但均被打败。

时势的发展让他认识到金国灭亡已经在所难免了,他此时不是有蒙古支持的耶律留哥的对手,更不是蒙古的对手,而且如果在这时候南下汴梁追随金宣宗的话,会受到疑心重的金宣宗的猜疑,没准会下狱掉脑袋,因为金宣宗的眼里,蒲鲜万奴对东北的丢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选无可选的情况下,1215年,蒲鲜万奴自立建国,国号大真,后来改国号为东夏。

东夏政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215年建立东夏政权开始到1233年蒙古挥兵东向攻破东夏国的南京,俘虏为止。

第二阶段是从1234年间到元朝灭掉南宋统一中原的1276年,这时候的东夏作为蒙古帝国的内属而存在,还可以保有一定的领土和军队,设官置守,类似于一个半独立政权。

但1276年元朝统一中国后,元朝取消了东夏政权,在原地设置辽东行省,东夏国灭亡。

东夏一共有两个年号,分别是天泰和大同。

东夏的职官建制大体上沿用金朝而来。根据王慎容和赵鸣岐编著的《东夏史》的研究,东夏中央设有尚书省,六部,少府监,引进使,审计院等部门,地方的官职主要有行部,路、府、州,总押所,劝农,勾当公事等等。

东夏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据《三朝北盟会编》和《大金国志》记载,东夏以种植耐寒作物为主。除了农业,还有手工业,主要制造纺织,建材,矿冶等等。另外东夏的采捕业和畜牧业也比较发达。

东夏存在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其立国对当时的东北亚的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对蒙古,金国,高丽等政权的兴衰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古代史家视蒲鲜万奴为叛逆,《金史》和《元史》均对这段历史无从记载,今人只能根据一些零散歧异的史料和考古文物不断还原这段重要历史。

最早对这段历史进行专题研究的是日本学者,小川琢治的《完颜古城址考》和箭内亘的《东真国疆域考》是其中的代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学者金毓黻所著的《东北通史》中《蒲鲜万奴之东夏国》一章对东夏国的疆域、国号、国都等问题进行了重要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宋辽金元史的研究的蔡美彪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通史》中有《蒲鲜万奴的叛乱》一节,韩儒林先生主编的《元朝史》也有对东夏历史研究的《辽东争夺》一节,以及张博泉先生的《金史简编》中的《蒲鲜万奴东夏国》一节,均是对东夏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挖掘和重现,以及史家对这段历史的越来越重视,中国历史上少人耳闻的东夏国的完整面貌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标签: 东夏

更多文章

  • 清朝发审局是做什么的?发审局主要处理哪些事物?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发审局

    在清朝,发审局的地位要比各省、县的衙门级别更高一些,因为发审局专门处理这些地区衙门处理不了的案件和诉讼。将会由督、抚级别的官员统一审讯,不过这些审讯一般都被称为非正式审讯。就是不对百姓公开的,因为这里面可能会出现一些比较敏感的案件,或者是和某位高管有关系,所以就要特殊处理。后来随着上访的百姓增多,发

  • 鼻祖一词怎么来的 为什么和创始人联系在一起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鼻祖

    我们常常称某样东西的创始人或者最先使用者就是这样东西的“鼻祖”,那么,为什么鼻子会跟创始人联系在一起呢?要解释“鼻祖”的来历,首先还得从“鼻”字说起。“鼻”的本字是“自”。在上古

  • “五福临门”常被挂在嘴上 却不知道是哪五福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五福临门

    “五福临门”是我们逢年过节常用来祝福他人的祝福语,然而如果要细问到,到底是哪“五福”,想必不是人人都知道的,那么“五福”到底是哪五福呢?“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和《洪范》。现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辞

  • 荷包鼓了为何是发钱的意思 荷包什么时候用来装钱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荷包

    虽然我们现在并不用荷包装钱了,但是在形容某人发钱的时候,我们还是会称“荷包鼓了”。那么荷包是什么什么被发展定义为钱包的意思呢?古人荷包是用来装钱吗?荷包,是指佩于腰间的一些囊、带或装饰小品,原来是宫廷贵族佩戴的饰物。因其色泽艳丽,加上刺绣精致美丽,博得了人们的喜爱。一件精美

  • 中国历代亡国之君们的下场都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亡国之君

    泱泱中华文明5000年,其历史朝代顺序为: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政权最高领导者开始称作皇帝,也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封建时代。纵览中国封建时代2000余年,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建立,即意味着一个或多个封建王朝的覆亡

  • 辛亥革命是由谁起的名?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一词从诞生之日起,其含义就不断演变。而辛亥革命纪念之中该词的运用最为密集,各方对其表达尤为充分,遂为研究者提供了绝佳的视角来探讨其词义的流变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较早见诸记载的“辛亥革命”一词,出自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此书出

  • 明清总督是什么官职?总督和巡抚的不同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总督

    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又称总制。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明廷用兵麓川(今云南陇川西南),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分专务和地方两种。专务总督有总督粮储、总督河道、总督漕运等名,各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明初常遣尚书、侍郎、都御史等官,至地方安抚军民,或主管兵事,事毕复命

  • "女大十八变"有哪十八变?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女大十八变

    很多人都会说“女大十八变”,用来夸赞女孩子越长大越好看,与以前完全是两种样子,但是这其中的“十八”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深层含义吗?这个十八指的究竟是什么,是女孩子长到十八岁之后,与以前不一样,还是说从小到大会有十八种变化,每一次的变化都会越来越美呢?今天就

  • 牛鬼蛇神被用来形容形形色色的坏人 原来却是个褒义词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牛鬼蛇神

    “牛鬼蛇神”被用来泛指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但溯其本源,它却是一个褒义词。“牛鬼蛇神”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杜牧的《李贺诗序》:“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幻荒诞也。”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虽只活了27岁,却才华横溢

  • “桃花运”一词怎么来的 为何形容异性缘好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桃花运

    我们常用“桃花运”来形容人异性缘很好,受到的喜欢或爱慕。不过我们也常听到“命犯桃花”之类的说法,意指在男女情事上遇到麻烦或因男女之事而惹来的麻烦,却又不是什么好事了。那么,“桃花运”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桃花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