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金史是如何评价岳飞的?

金史是如何评价岳飞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705 更新时间:2023/12/8 13:42:28

我们在谈论岳飞的时候,重点基本上都放在了岳飞是如何被冤如何被杀的过程上,或者就是岳飞有哪些历史功绩留下来,不过我们其实也可以有另外一个视角。岳飞是南宋人,抗金名将,既然抗金,那么他的敌人,金国人,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呢?南宋最终被金国覆灭,取而代之,那么这个取而代之的朝代,对岳飞又有怎样的评价?

众所周知,南宋自修国史因被大肆篡改、相关史证被销毁,已失去历史的本来面目,元代《宋史》承袭南宋自修国史,当然自相矛盾谬误多多,对岳飞的记载有很多虚假不实之处。那么,没有被秦桧、史弥远篡改的金人自修国史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元代《金史》,是怎么说岳飞的呢?

元朝编写宋、金两国历史时,遵循一条基本原则:凡是不利于蒙古人的一律删除,与蒙古人无关的则崇金贬宋,体现在战争中就是扬胜隐败,比如:金国几次南下侵宋,《金史》则连篇累牍详细叙述;南宋朝廷宣扬的“中兴十三处战功”,《金史》只记载吴玠仙人关大捷,其余一概忽略只字不提;对于岳飞郾城之战和刘琦顺昌之战,《金史》则是一笔带过语焉不详。

《金史》中五次以“败”、“退”等字眼来描述岳飞抗金,给人一种岳飞屡战屡败的感觉。依次是:

1.《金史·王伯龙传》:“天会七年(1129年),军渡采石,击败岳飞、刘立、路尚等军,获刍粮数百万计。”1129年镇守建康的主将是杜充,他命都统制陈淬率军2万赶往马家渡迎战,命王燮率军1万5千策应。岳飞是陈淬手下17名统制之一,仅是团长之类的下级军官。马家渡之战因王燮临阵脱逃、陈淬战死沙场部队溃散而失败,主帅杜充率3万宋军投降金国。《金史》把一名团长的战斗都载入史册,可见金人找岳飞战败的例子有多么难!

2.《金史·完颜昂传》:“天眷二年(1139年),岳飞出兵河东,以兵十万,号称百万,来攻东平。东平有兵五千,昂使多张旗帜于林间,以为疑兵,自以精兵阵于前。飞不敢动,相持数日而退。”1139年宋金议和成功后并无战事,哪来的十万大军攻东平之战?东平(即郓州)在山东泰山附近,距岳飞驻军的湖北鄂州接近三千里,岳飞十万大军长途奔袭竟然未被发现,难道他们是穿越过去的?《金史》要么是在胡编乱造,要么就是张冠李戴把打着岳家军旗号的抗金农民义军当成岳飞了。

3.《金史·仆散浑坦传》:“天眷二年,与宋岳飞相据。浑坦领六十骑深入觇伺,至鄢陵,败宋岳飞护粮饷军七百余人,多所俘获。”天眷二年宋金双方均罢兵休战,哪来的“与宋岳飞相据”?而且鄢陵在朱仙镇之南,难道岳家军早在1139年就已攻占朱仙镇与兀术隔黄河对峙?这不是明显的造假嘛!金人自修国史则进一步吹捧说“浑坦每念此,意甚骄,败岳飞故也。”仆散浑坦打败岳家军护粮兵就觉得非常了不起,可见岳飞在金人眼里是多么不可战胜!

4.《金史·宗弼传》:“天眷三年(1140年)闰六月,兀术自率军取亳州及顺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还军于汴。岳飞等军皆退去。”这就是说,正当兀术在战场上摧城拔寨威风八面打得宋军溃不成军时,却突然撤军回了汴梁,这怎么回事?难道兀术也像岳飞一样接到了金国皇帝的多次撤军命令?《金史·阿鲁卜传》给出了答案:“宋将岳飞乘间袭取许、颖、陈、蔡诸州,并遣梁兴会太行忠义及两河豪杰,旁郡皆响应。”搞半天,原来是岳飞收复了失地,兀术战败逃回了汴梁。

5.《金史·宗秀传》:“天眷三年八月丁亥,宋将岳飞军于毫、宿之间,宗秀率步骑三千扼其冲要,遂与诸军逆击败之。”亳州、宿州在安徽,一直是张俊刘光世驻防,岳家军驻防地在湖北鄂州、襄阳,从未驻防过安徽亳州、宿州,相隔2千里路呢!《金史》明显是张冠李戴,把张俊、刘光世军误写成岳家军了,以掩盖他们屡屡败于岳飞的不光彩历史。

岳飞北伐战绩辉煌、威震天下,在南宋使臣洪皓的家信中得到了印证。此时洪皓正被金国扣留,“距金主所都仅百里”。洪皓在《使金上母书》中写道:“郾城顺昌之败,岳帅之来,此间大震恐,有迁都之议。”岳飞打得金国举国惊恐,都打算迁都了,如果不是大胜,金国何至于出此下策?

《金史》一方面称岳飞四次北伐屡战屡败,另一方面又对岳飞赞誉有加:1142年八月,金国派往南宋的使者刘祹评价岳飞:“江南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汉高祖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1206年,金章宗在劝降宋将吴曦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按照《金史》崇金贬宋、扬胜隐败的一贯笔法,像岳飞这种屡战屡败的“常败将军”应该战败次数最多,但岳飞仅五次,远远低于张俊、杨沂中、刘光世的十余次甚至二十多次!是岳飞和金人作战次数少吗?错!翻开《金史》人物列传,南宋初期几乎所有的金国名将都和岳飞交过手。岳飞是和金人交战次数最多的南宋大将,其次是吴玠吴璘兄弟和老将刘琦,次数最少的是张俊和杨沂中。一个“屡战屡败”的败军之将,却被金国皇帝称赞为“威名战功,暴于南北”,这难道不奇怪吗?

标签: 岳飞

更多文章

  • 秦始皇修建了哪些宏伟的宫殿?为什么要建这么多宫殿?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始皇

    中国历史上那些大统一的王朝,如秦、汉、隋、唐等,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喜好大兴土木的皇帝出现,似乎不这样做就显示不出其皇权之强大、国家之富强。作为千古一帝的始皇,即使不是这种恶劣传统的始作俑者,也堪称这种传统的登峰造极的实践者。始皇大兴土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大规模修建宫殿苑囿,二是修建了空前的骊

  • “敲门砖”的历史由来是什么呢 与科举考试相关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敲门砖

    敲门砖,指拣砖头敲门,门开后即弃砖。比喻谋求名利的手段,目的一旦达到就被抛弃,那么这个词的历史由来是什么呢?典出明朝田艺蘅的《留青日札非问事》:其未得第也,则名之曰“撞太岁”,其既得第也,则号之曰“敲门砖”。明朝时,科举制度中规定了一种特殊的考试文体

  • 乱七八糟为何不是乱五六糟 乱七八糟历史由来是这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乱七八糟

    乱七八糟用来形容毫无秩序及条理,乱糟糟的样子,那么为什么说乱七八糟而不说乱五六糟呢?原来是有历史典故的,与历史上的七国之乱与八王之乱相关。西汉景帝即位后,听从了大臣晁错的建议,将诸侯国的权力收回到朝廷。这使得诸侯国大为不满,吴王刘濞串通七国联盟,发难汉景帝,要“诛晁错,清君侧&rdqu

  • 上厕所为何又叫“解手” “解手”一词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解手

    解手是上厕所的另一种通俗说法,虽然现在的使用率不高,但还是要普及下这个词的由来,大小便叫“解手”,据说是来自于古代强制性押解迁移人群的途中。那时迁民是强制性的,移民官员和押解的差人怕迁民半路逃跑,在编队定员之后,便把他们捆绑起来,才肯上路。先是大绑,即绑住两条胳膊,行动起来

  • 天气预告是怎么诞生的呢 天气预告的由来竟和战争有关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天气预告

    天气预告为我们提前预知天气提供了便利,为人们工作、出行、穿衣等带来了极大的用处,甚至对于防范恶劣天气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那么天气预报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1854年11月,克里米亚战争正在激烈进行,英法联军准备在黑海的巴拉克拉瓦港登陆。突然间,黑海上狂风大作,法国一艘旗舰经受不住暴风雨的袭击,沉入

  • 盘点中国历代皇后之最 历史上的后妃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皇后

    在历史上,比较著名的皇后您能说出哪些呢?绝大多数的人脱口而出的一定是:武则天、慈禧……事实上,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为何只有一个女人的地位能牢牢稳固?后宫三千佳丽,皇后身为“皇帝的正妻”,地位自然不是普通妃嫔可比。历代皇后有美有丑,各种存在都有,一起来

  • 历史百科之皇后一词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皇后

    在中国古代宫廷里,皇帝拥有后宫三千佳丽,在众多妻妾中,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可是,为什么要称皇帝之妻为“后”呢?“后”原为君主之意。在《诗经·商颂·玄鸟》上载:“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

  • 红薯来自哪里?为何说它是中国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红薯

    说起红薯,肯定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吃。红薯是一种生长在土里的一种土产农作物。通常会烤着吃,烤过以后,果肉成橘红色,口感有点像土豆,但是确非常的香甜,是一种非常健康的绿色食品。在我们老一辈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一辈,很多人都是吃着红薯长大的。但是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以为红薯最初就产生于中国,然而并不是,现在我

  • 河北简称为什么叫冀?冀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河北

    河北省的简称叫冀,冀州属于古代九大洲之一,不过当时的冀州要比现在的河北大多了。包含了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和河南的北部。古代河北最著名的两个古国就是燕国和赵国了,但他们只是活跃于千年以前,而作为古代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之一,这个“冀“究竟是怎么来的呢?下面就从各个朝代为大家讲讲

  • 夫妻为何又叫“两口子” “两口子”说法怎么出现的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两口子

    用于称呼夫妻两的方式有很多,比较书面化的就是比翼鸟,连理枝,并蒂莲等用这些意象代指夫妻,雅致归雅致,意趣归意趣,但终不如素常的口语“两口子”,说来顺溜,出口自然,贴近生活。那么,“两口子”这一说法是什么时候开始,怎么出现的呢?男女婚配,古称为&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