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英文名称为什么是“China” 各种说法哪种最可信

中国英文名称为什么是“China” 各种说法哪种最可信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534 更新时间:2023/12/14 21:25:12

中国的英翻译为“China”,对于这个翻译的由来,其中最广泛有趣的流传就是中国是民以食为天的,所以“China”就是由“吃那”的拼音拼起来的,当然真正的说法并不是如此。

说法一:

早在1500多年前,在印度语中,从中国秦代的“秦”字得来的“chin”已经被印度人广泛使用,以用来称呼中国。后来,许多葡萄牙人在印度建立了商业基地后,开始中国南部推进。自然,葡萄牙人也就从当地的印度商人那里学会了用“chin”这个词来指中国,并把它带回欧洲,变成了China。

对于China,拉丁语系的人们很快就造出了一个方便而完全规范的词Chinese,并被多数欧洲人采用,而且一直延用至今。

这就是ChinaChinese的由来。

说法二:

早在东汉时期,古人就在昌南(现在的景德镇)建造窑坊,烧制陶瓷。到了唐朝,由于昌南土质好,先人们又吸收了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优点创制出一种青白瓷。青白瓷晶莹滋润,有假玉器的美称,因而远近闻名,并大量出口欧洲。

十八世纪以前,欧洲人还不会制造瓷器,因此中国特别是昌南镇的精美瓷器很受欢迎。在欧洲,昌南镇瓷器是十分受人珍爱的贵重物品,人们以能获得一件昌南镇瓷器为荣。就这样欧洲人就以“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却了,只记得它是 “瓷器”,即“中国”了。

西方瓷器原本是从中国输入的。明朝的时候,大批的中国瓷器产品就开始输往西方世界。波斯人称中国的瓷器为chini,欧洲商人在波斯购买中国瓷器也同时把一词带回了西方。后来,他们又把chini改为china,并且把生产china的中国也一并称为China。欧美人谈到China的时候,往往联想到China(中国)是china(瓷器)之乡。

说法三:与瓷器无关中国为什么叫China?

新民晚报2004年8月3日16版介绍景德镇瓷文化。其文说,元两代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已经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又说,明清两代瓷器大量出口,经阿拉伯传到欧洲。这些史实,我无异议。唯可疑者,其说china由来,文云:“民间历来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china系根据秦字读音转化而来。但在景德镇最为流行的说法是china是汉语昌南(原景德镇名)的音译。随着景德镇精白瓷大量流传到海外,才使得瓷(china)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说china最初是昌南地名译音,我觉得很新鲜。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年起)改名景德镇。此时所制瓷器已负盛名,特供御用。按照“景德镇最为流行的说法”推论,其后本镇瓷器外销朝鲜、日本、越南,又其后经阿拉伯远销到欧洲,皆以产地昌南作为商品名称。昌南两音,口碑远播,写成法文便是chine,写成英文便是china。china又回译成汉文瓷器。瓷器名声响遍全球,欧洲人就把中国也叫作瓷器,而大写其字头,成了 China。这个推论亦能自圆其说。

然有极大障碍,景德镇人难以克服。就是至今无人能够否认英文China起源于印度古梵文“支那”。这个支那又作脂那、至那,三千年前就出现了。想想三千年前是什么意思吧。那就是说,什么昌南,什么瓷器,还得在娘胎里静待两千多年,方能一朝分娩出世。资格太嫩了,昌南瓷器争什么。三千年前,不但焚书坑儒的秦朝,就连春秋五霸的秦国,都还不存在,China怎么能是秦的译音呢?论资格,支那之名比周朝还要老,怎轮得上替暴秦争面子呢?

请容详说支那由来。唐代义净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云:“西国名大唐为支那者,直是其名,更无别义。”他显然不同意China与昌南瓷器或与秦朝挂钩。隋代慧苑法师《华严经音义》云:“支那,翻为思维。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制作,故以为名。”他则直探古梵文“支那”的原义。两位僧人生在隋唐,那时昌南尚名新平,所制瓷器亦未颖出。

二十世纪之初,China一词起源问题,学界曾经讨论,众说纷纭,未定一是。文僧苏曼殊(1884-1918)通英、法、日、梵诸文,曾撰有《梵文典》。他认为China起源于古梵文“支那”,初作Cina,用来指我华夏。他研读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发现支那一词最早见于这两部著作,其原义为“智巧”。他认为,这是三千四百年前印度婆罗多朝时彼邦人士对黄河流域商朝所治国度的美称。“智巧”与慧苑所说之“思维”内涵略有不同,想系词义因时代而演变所致。

外邦对我华夏称呼,最早曰支那Cina,其后曰拓跋Tabac,最后曰契丹Kitai。今之China即支那,先是国名。明代中期葡萄牙人贩瓷器到欧洲,称其商品名曰Chinaware,若汉译应该是“支那瓦”。陶瓷产品,古称瓦器。此处ware应是瓦之译音。支那瓦者,中国瓷也。China放在 ware之前,可知China国名,初无瓷器一义。后来省掉ware,简称为China,才小写其字头,获得瓷器之义。这已经是晚近的事了。

景德镇人不必失望。你们不是还有浮梁县的高岭村吗?没人替它争取,它却进入洋文。在英文里,Kaolin义为瓷土。景德镇瓷器最初用高岭村出产的粳米白泥作原料,称高岭土。Kaolin乃高岭之译音也。后来欧洲人制瓷器,凡是瓷土,不管哪里产的,皆以高岭称之。贵村之名于焉“走向世界”,不亦壮哉。

标签: 中国

更多文章

  • 工资为何又称为“薪水” “薪水”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薪水

    现今我们上班族按月领取的工作酬劳金,其实就跟古代的月俸、月费是一样的,主要目的也是用来支付日常生活开销。所以人们也就把工资称为“薪水”了。那么“薪水”在古代到底什么意思呢?在《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上记载:“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

  • 为什么怀孕称为“身怀六甲” 这跟天干地支到底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身怀六甲

    我们都知道,怀孕可以用“身怀六甲”来形容,但是至于什么是“六甲”以及为何用“身怀六甲”来形容怀孕是显少有人知道的,原来这跟我们实行的天干地支纪年法有所关系。“六甲”指“甲子”、&

  • 中国古代官职称谓大全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官职

    1、【爵】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 什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很多人都听过,但这具体内容是什么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国大片土地沦失,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之际,1936年经过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参加

  • 满汉全席怎么产生的 乾隆是满汉全席倡导者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产生于清朝乾隆皇帝时期,它是清朝处在上升时期,其国势兴隆在饮宴上的一种体现。而它又是通过乾隆的膳事活动和巡游活动被引发出来。分析“满汉全席”产生的原因,大体有如下诸多社会因素:一、乾隆时期,史称“盛世”。由于经过康熙、雍正两朝对政权的培植芟理

  • 清朝皇帝的年号分别是什么 它们各自代表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清朝皇帝

    清代从1616年至1912年共有12位君主,他们分别有自己的年号,而皇帝的年号代表着一年时期的治国理想而已他们个人的治国理念,从努尔哈赤到溥仪,分别都有不同的年号。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开创者,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建元“天命”。你知道以“天命”为年号

  • 中国各朝的国号是怎么来的 一句话概括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国号

    中国历史悠久,经历了朝代的更替和变迁,不同朝代都有具体的国号,也成为后人研究各朝的重要分界线,《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那么国号由什么决定呢?一般来说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

  • 婚房为何又称作“洞房” “洞房”的来历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婚房

    婚房还有另一说法,称作“洞房”,“洞房花烛夜”、“送入洞房”等都对新婚夫妇婚房称呼的例子,那么,为什么婚房又会被称作“洞房”呢,这个称呼的来源是什么?但是,千百年来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根深蒂固,不

  • 儒家学派怎么创立的代表人物有哪些_儒家学派对中国的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儒家

    中国作为享誉中外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可贵之处在于迄今为止从未中断,这在世界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中华文明曾经乃至将来都会对世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儒家学派发挥了关键作用。一谈到儒家学派,就必须提起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 放射性元素是怎么发现的_放射性元素的发现产生了什么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放射性元素

    “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这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至理名言,这也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研究,她通过不懈的努力先后发现了钋和镭两种放射性元素,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一位一生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