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魏忠贤和朱由校谁的政治水平高? 明熹宗朱由校简介

魏忠贤和朱由校谁的政治水平高? 明熹宗朱由校简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094 更新时间:2024/1/24 15:24:14

魏忠贤朱由校谁的政治水平高?在东林人眼里,魏忠贤弄权是大明最大祸害,所以他们与魏忠贤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俨然,在东林这群读书人眼里,一旦皇帝朱由校能亲政,皇权的合法性有了保障,大明的政局就不一样了。

合法的皇帝天然英明不得不说,这种想法“耿直”得有些迂腐。

他们不了解领导朱由校是个怎样人。从本质上讲,这是个没什么文化的半大孩子。和社会上“有人养没人教育”的小混混区别不大。

因为父亲从小不招爷爷(万历皇帝)待见,所以,朱由校这个皇长孙自然也常在万历皇帝的视野以外。直到爷爷临死,他才被册立为皇太孙,有了受到正规帝师教习读书的机会。但刚开始认识字,读了没一个月,就轮到他主持政局了。因为他的父亲登基一个月就撒手西去,按照皇权的合法性,轮到他接班,这一年,朱由校已经16岁。

16岁的朱由校看上去已经是一个少年了,但文化水平还比不上如今高小学生。稀里糊涂成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君主。整整7年中,他的心智似乎一直没开化。他的最大爱好,不是政治,而是玩。

他在“从政”的七年间,不读书,不看奏章,不批军机,最爱干木工活,天天在木工房里挥汗如雨,日以继夜做自己琢磨出的小摆设,小玩具。这样的人当皇帝,跟

宋徽宗当皇帝的效果差不多,画家当不好政治家,木匠的政治才华也几乎为零。这等于是让猴子去游泳、让鸭子去爬树。

“业余皇帝”必然需要一个“帮闲”,帮他处理他不感兴趣的政务。所以,魏忠贤出场了。朱由校在将政权教给魏忠贤代管同时,将原名”魏进忠”的魏赐名“忠贤”,意在希望魏做个既忠心又能干的心腹。可以说,是朱由校的政治无能将魏忠贤推到政治前台。

一个半文盲高踞于皇帝的宝座上,而另外一个纯文盲当上了皇帝的秉笔太监,替皇帝拟写朱批,怎么说起来都荒唐可笑,这却是明代中国政坛的一个事实。

对于半文盲的朱由校来说,没读过书的魏忠贤比那些认死理、不知变通的迂腐东林大臣们,更值得信任,值得欣赏。东林人有文化,不代表有能力,魏忠贤没文化,但这和没水平是两码事。

说到魏忠贤不识字闹出的笑话,历史段子比比皆是。譬如相声《连升三级》,说魏忠贤把人家骂他的对联高悬寿堂之上。这些段子听起来有趣,但未必是事实。段子里的魏忠贤过于被贬低了。魏忠贤是个文盲不假,但决不是个糊涂蛋。他替皇帝当了七年“主笔”,岂能是个糊涂蛋?其实在替皇帝处理政务时,魏忠贤还是有自己一套的。

那么,文盲魏忠贤是怎么处理文件、批阅奏折的呢?在他看来,最重要的不是识字,而是主见。他是个很有主意的、处事果决的宦海老手。至于文字,在他眼里那只不过是工具,让别人当好了。魏忠贤让别人替他讲解奏折,把艰深的古文翻成浅显的白话,然后,把他要说的话再让人译成文言,用朱笔书写在奏折上。一道道自高无上的“圣旨”就这样载入明帝国的史册。

由此可以看出,政治流氓比起政治小混混,还是有着领先一截的特长。魏忠贤是有一定的政治能力的,至少政治水平高于小混混朱由校。由他代行皇权,或许是读书人东林大臣的政治噩梦,但于国于民,并不比低能的皇帝危害大多少。这也是很多被东林人排斥的大臣依附他,他打败东林人后,阉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对他个人崇拜潮、为他兴建庙宇、与孔圣人并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些趋炎附势之徒里,不能排除有的人是发自内心地崇拜“九千岁”的政治能量。

后来的史事也证明的这一点。朱由校死后,弟弟朱由检继位,是为崇祯皇帝。他干净利索地干掉了魏忠贤及其阉党群,但是并没能挽救大明王朝。九泉之下的东林六君子,在得知政治死敌魏忠贤伏法后可能依然无法瞑目,因为亡国奴之痛接踵而至。此时的他们不知是否明白: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关键因素,不在最高领导人的合法性,而在高质量。愚忠一个低能皇帝,打倒他们的奴才,都不如把国家最高权力交给能胜任的真正政治家为好。

朱由校为什么会被戏称为木匠?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起,到公元1911年清宣统帝退位止,在两千一百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共产生了三百三十一位皇帝。明代的皇帝们一共十七位,都很有个性。有要饭当和尚出身的开国者太祖;有为了争夺皇帝位子,把自家晚辈拆分的成祖;有二十多年不上朝坐班的神宗;有开酒楼卖猪肉自封大将军的武宗,还有,就是擅长木匠手艺的熹宗朱由校。

万历、泰昌两朝,皇位的更迭,宫廷的谲变,对于朱由校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特别是他的父亲泰昌帝即位一月即崩,举国上下,乱作一团。这年,他才十六岁。他的生母孝和王太后和光宗的正宫孝元皇后郭氏分别已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和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死去。光宗朱常洛死后,朱由校已成孤儿,这在明代历史上还是从未有过的。

这时的朱由校,还没有被祖父万历帝立为皇太孙,也没有被父亲泰昌帝立为皇太子,更没有出阁读过书。万历帝在世时,始终不肯立这位长孙为太孙,也不肯让长孙出阁读书。直到临死前才留下遗嘱:皇长孙宜即时册立、进学。几天以后,泰昌帝即位,册立朱由校的仪式自然应该从皇太孙变为皇太子。但是泰昌帝并不热心册封太子,后来在大臣的一再请求下,才下旨:“钦定册立东宫,择九月初九日。”但人算不如天算,九月初一,泰昌帝竟然驾崩。朱由校皇太孙未做成,皇太子还没来得及做,书本一天也没正式读,竟然要继承皇帝大位。这样的皇位继承者,有明一代,也仅此一人。

由于没有文化,熹宗发布命令指示,只能靠听读别人的拟稿来决断。他又不愿意全听别人摆布,往往不懂装懂,一纸草诏、半张上谕,经多次涂改,往往弄的文理不通,颁发出去,令朝野人士啼笑皆非。

有一次,江西抚军剿平寇乱后上章报捷,奏章中有“追奔逐北”句,原意为平息叛乱,四处奔走,很是辛苦。熹宗身边的太监将此念成了“逐奔追比”,并解释为“追赶逃走,追求赃物”,熹宗听了大发雷霆。江西抚军不但未得到奖赏,反而受到“贬俸”的处罚。

还有一次,扶余、琉球、暹罗三国派使臣来进贡。扶余进的是紫金芙蓉冠、翡翠金丝裙,琉球进的是温玉椅子、海马、多罗木醒酒松,暹罗献的是五色水晶围屏、三眼鎏金乌枪等。邦国的进贡,而且进的是贵重礼物,熹宗原本应隆重接待。在金殿上,尽管使臣递上的是用汉文写的奏章,但熹宗在装模作样看了半晌后,把进贡的奏章当成是交涉什么问题的奏疏,怒气冲冲地将奏章掷于地,说“外邦小国好没道理”,拂袖退朝。三国使臣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中琉球使臣经多方打听,才知道大明皇帝竟然不识字,使臣们几乎笑掉了大牙。第二天,熹宗弄清状况再次召见使臣,而使臣们已没有往日的恭敬了。从这年起,外邦各国大都停止了进贡。

诚然,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熹宗愚而误国,明太祖首先应该负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向君权与相权对立,互为制衡,洪武十三年罢相,并严厉告诫后世“永罢不设”,从此君权成为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绝对权力。即使不以现代政治文明为标准,只以传统文化的立场来衡量,这也是违反孔孟学说的“不道”之行。秦始皇尚且知道尊重“廷议”,而明太祖大权独揽,专制程度超越前代。在如此绝对的权力之下,发生偏差,很难纠正。没有制衡的宝座,像一个长满毒牙的巨大蛇口,任何人坐下去,毒牙都会插进他的身体,射出巨毒。很少有专制帝王能够逃脱此难。

废相之后,皇帝因助手空缺,不得不事事总揽,以致自顾不暇,难以应付。为保证皇权的集中,就要求皇帝本人具有治国治民的素质和本领,皇帝能勤政。纵观明代,除明初二祖外,有作为的皇帝凤毛麟角,大多是沉溺于贪乐的无能之辈,特别是自英宗以降,差之千里,不可同日而语。万历帝中年以后,则万事不理,不亲郊庙,不御朝讲,不批奏章,不见朝臣,不补缺官,使得国家机构难以运作,衙门无人,政事荒芜。这样的榜样,会给熹宗带来怎样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

熹宗在万历末年虽贵为皇长孙,却与贫家子弟失学无异。据当时朝臣的奏疏,可知熹宗九岁“尚未出就外传”。光宗在东宫时,暗弱昏庸,自己都有朝不保夕之忧,寄情酒色以自慰,哪里顾得上长子的教育?而熹宗所亲近的魏忠贤,又是个文盲,所以可以断言,熹宗幼时的光阴必是等闲抛却。

万历年间,三大殿以及乾清、坤宁、慈宁三宫都曾遭火灾而重建,此外兴建较小的宫殿,以及修缮工程,终年不断。熹宗不上书房,四处游荡,耳濡目染,学得了一手木匠的好手艺。学成木匠,却做了皇帝,不免令人觉得滑天下之大稽。

在当上了皇帝之后,朱由校成天忙着做些什么呢?就现有的史料来看,他资质聪明,秉性也并不暴虐,比起南朝齐废帝东昏侯等人来,是好得太多了。跟他父亲不同,朱由校不好女色。原因大概有二:一是他实在太醉心于当他的木匠;二是怕后妃烦絮。传说中他显得比较奢侈的做法,是派人从云南飞马传送他最爱吃的云南名产“鸡土从”。每年雨季一到,皇上的亲信大臣专门到云南做好安排。每天将现采集的鲜鸡土从收在一起,有专人通过各地的驿站,飞马向京中传送。大有杨贵妃吃鲜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不知跑死多少马的意味。

但最有意思的是,如果生在现代,他很可能成为一位科学家。在木匠技艺方面,熹宗有许多发明创造,颇符合今日科技创新之要求。当时,匠人制造的床具极其笨重,需要十几人才能搬动,用料费,样式也极其普通。熹宗便自己琢磨,设计图样,亲自锯木钉板,用一年多工夫造出一张床,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都很方便,床架上还雕镂着各种花纹,美观大方,为当时的工匠所叹服。

熹宗善用木材做小玩具,漆工活也很在行。他做的小木人,男女老少,神态各异,五官四肢,无不备具,动作惟妙惟肖。熹宗派内监拿到市面上去出售,老百姓都愿意以重价购买,可见其精致灵动。

熹宗还自己做水傀儡的木人与戏台。他做的木人约高二尺,有双臂但无腿足,均涂上五色油漆,彩画如生,每个小木人下面的平底处安一拘卯,用长三尺多的竹板支撑着。另外,有一个用大木头凿订成的长宽各一丈的方木池,上面添水七分满,水内放有活鱼、蟹虾、萍藻之类的海货,使之浮于水面。再用凳子支起小方木池,周围用纱围成屏幕,竹板在围屏下,游移拽动,这样就形成了水傀儡的戏台。在屏幕的后面,有一艺人随剧情将小木人用竹片托浮水上,游斗玩耍,鼓声喧哗。当时宫中常演的剧目有《东方朔偷桃》、《三保太监下西洋》、《八仙过海》、《孙行者大闹龙宫》等,装束新奇,扮演巧妙,活灵活现。熹宗做得是如醉如痴,看得也是如醉如痴。

每到冬季,西苑冰池封冻,冰坚且滑。熹宗便命令一群太监随他一起玩冰戏。他亲自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小拖床,床面小巧玲拢,仅容一人,涂上红漆,上有一顶篷,周围用红绸缎为栏,前后都设有挂绳的小钩,熹宗坐在拖床上,让太监们拉引绳子,一部分人在上用绳牵引,一部分人在床前引导,一部分人在床后推行。两面用力,拖床行进速度极快,瞬息之间就可往返数里。

熹宗发明了中国最早的喷泉。宫中的人都叫这种喷泉为铜缸水戏,这在当时可是天下一绝。那时宫中都用铜缸或是木桶盛水饮用,他就在这些盛水的容器下方凿一个孔,在里面设置机关,用机关操作,缸中的水就飞散出来,有时泻如瀑布,有时又散若飞雪,最后变成一根玉柱,打击放在缸外面的许多小木球,木球就浮在水尖上,随着水的喷吐而跳跃不已,久久不息。每回玩这个游戏时,熏宗都和他的嫔妃们一起在旁边观赏;随侍的纪子和宫女都拍手赞叹,对皇帝钦佩不已。这肯定是熹宗最高兴最得意的时候吧?

熹宗还想做一个出色的建筑师。做皇长孙的时候,因为西李得宠,他是个“小可怜”,自然不可能给他一座不相干的宫殿拆了重造。一登九五,富有四海,始得大显身手。看他孜孜不倦,“膳饮亦忘”,可见其创造欲的旺盛;同时对他来说,也是“学以致用”。凡是他看过一眼的木器用具、亭台楼阁,都能照原样制作出来。他曾经在宫中仿照乾清官的样式,做了一座微缩模型宫殿,高不过三四尺,但曲折微妙,巧夺天工。

后来他终于在现实中过了一把建筑师的瘾。天五六年间,朝廷对紫禁城的三座主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工程。熹宗在工程中大显身手,从起柱到上梁。再到外部装饰,他都亲临现场,仔细指导,高兴了还会当场脱掉外衣,卷起袖子,和工匠们一起大干一场。有时他心血来潮,在宫中兴建一些小巧别致的房屋,内设精密的机关。建成后他总是高兴得手舞足蹈,对自己的作品很是得意,找来身边所有的人一起欣赏。时间一长,他的兴趣过去了,就派人立刻毁掉,再重新建造别的花样,总是在建了拆、拆了建中玩得乐此不疲。

熹宗喜欢雕刻。他擅长雕琢玉石,颇为精巧。他曾经赐给客、魏二人金印,各重三百两。魏忠贤的印中,刻有“钦赐顾命元臣”数字,客氏的印中,刻有“钦赐奉圣夫人”数字,都是他自己刻的。他经常刻制玉石,随刻随赐给身边的宫女太监,不计其数。

标签: 明熹宗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古代把中医叫做郎中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郎中

    我们经常能看到,在很多影视剧里,古代的名著文献里,会把医生叫做“大夫”“郎中”,而有些时候又会看到,很多官职的名字也叫做大夫或者郎中。但是,医生和官职毕竟是两回事,一个治病救人,一个治理国家,所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郎中在古代指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后

  • 哈萨克族的毡房与蒙古包有着什么样的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毡房

    在咱们中国,哈萨克族和蒙古族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少数民族了,他们都逐水草而居,游牧到哪里,就搬家到哪里,由于频繁的迁徙,那么住房也必须是那种随时可以移动的。而蒙古族的蒙古包就是这种活动房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然而哈萨克族人住的毡房,又称哈萨包,因为外形近似,不了解的人往往容易将它与蒙古包混淆。那么,

  • 孝静成皇后为道光生了几个子女?孝静成皇后子女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孝静成皇后

    孝静成皇后为道光生了几个子女?孝静成皇后子女孝静成皇后(1812-1855),博尔济吉特氏,刑部员外郎花良阿之女,先祖来自蒙古科尔沁左右翼(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境内),死后抬旗入满洲正黄旗。是清宣宗道光帝之妃,清文宗咸丰帝的养母,也是恭亲王奕的生母。在道光一朝,博尔济吉特氏最高被封为皇贵妃,未被道光

  • 寿臧和硕公主的生母是谁?道光帝祥嫔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寿臧和硕公主

    寿臧和硕公主的生母是谁?道光帝祥嫔简介寿臧和硕公主,中国古代清朝道光帝第五女,道光九年十月十九生,母祥妃钮祜禄氏。道光二十一年封寿臧和硕公主。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初十,指配恩崇,同年十二月初三下嫁。咸丰六年七月初九卒,年二十八。祥妃(1808年1861年)钮祜禄氏,郎中久福之女。生于嘉庆十三年正月十三日

  • 九大镇国之宝的渎山大玉海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渎山大玉海

    说起我国的振国质保,相比大家很快就会想到孙子兵法了。孙子兵法是我国九大镇国之宝中的一个。在数多的国宝中日和才能称为“镇国之宝”呢?能称为振国国宝的那必须个个都是绝世孤品,价值自然是无法估量的。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九大镇国之宝中的渎山大玉海是怎样的吧。渎山大玉

  • 古代人的名、字、号正确使用方法介绍 古人字号竟有这样的大用处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古代

    可能很多小伙伴还没办法理解,古代人为什么除了本名还要在取一个“字“,好的还有“号”,这么多名字难道就不怕麻烦么?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也不是不无道理的,光是名字的礼仪就非常繁多,就好比西方贵族吃西餐一样,会有很多餐具对应不同的菜品,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一把刀叉

  • 古代将军都是怎么称呼的 不同朝代称呼不同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将军

    将军是古代军官的称呼,但并不是历朝历代都如此称呼,那么古代将军称谓知多少?请看我给你细分晓:东周大将军官名。起于战国,历代多沿用,而以汉代地位最尊。汉初以韩信为大将军,其后又称为大司马大将军,位最尊贵,霍光、王凤等皆曾任之。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

  • 两宫太后为何出现并称 如何得以共存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两宫太后

    一山不容二虎,一个国家也只有一个真正的统治者,古代国家是不允许有两个皇帝的,但却有可能出现两个太后同时存在的现象,这样的情况在古代并不少见。有人统计,中国古代历史上,真正以嫡子身份继位的皇帝,不足一半。也就是说,那些庶出的皇帝,都不是先皇的正宫娘娘所生。这些庶出皇帝登基后,若嫡母与生母都还在世,就

  • 珠算的历史起源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珠算

    珠算,即使用算盘来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最早见于汉朝的《数术记遗》:“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珠算正式列入非遗名录,也成为中国第30项被列入的非遗项目。珠算起源于什么时候?来一起看看。中国珠算历史源远流长,古算书严

  • 历史百科之文官武将何时分开?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官武将

    文武分离是国家体制的重大变革,是社会政治、军事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文官武将分开,是指有了专职军将,文官不再率兵作战,这在史学界已达成共识。但是,文官武将究竟何时分开?人们尚存不同见解。《史记》、《淮南子》称:黄帝时已设立“司马”等军事首领官职。《今文通典。尧典》、《古文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