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谥号:古代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谥号:古代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76 更新时间:2024/1/24 12:07:39

古代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古代东亚(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内务府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此外,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但不是每个东亚古代国家都用谥号。

根据对西周青铜铭文的研究,约周穆王时期,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谥的做法已比较普遍

含义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长短字数不定,或一两字,或二十余字,字数不定,情况较为复杂。

形成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得到广泛认同。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帝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前面一个字据考证是一种祭祀方法(参考《历史的荒原》),后面的一个字则表示在哪一天进行祭祀。例如盘庚是指在庚日用盘这种祭祀方法祭祀祖先,祭祀也是对先祖执政历史的一种总结。盘是指敲打磐磬的祭祀方式。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周昭王、周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像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褒谥,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是恶谥,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后期君主,如明末崇祯皇帝追谥为思宗。政变中被推翻的称废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亡国君主称末帝。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的谥号为孝献皇帝,“献”为平谥,意为“聪明睿智”,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曹魏政权其实是十分认可汉献帝刘协的。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一般认为祖有功宗有德。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太祖,刘彻是世宗,刘询是中宗,刘秀是世祖等,不是每一个皇帝身后都有庙号。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或者是有保全社稷大功,号称中兴的皇帝。

种类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上述三类谥号,一般属于官谥。

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兴盛于汉朝。

发展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一世一元),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正统,天顺),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夺门之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祺祥,是肃顺他们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追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等,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只是权宜之计,不出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太公望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指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行见中外曰悫;执德不惑曰悫;诚以致志曰悫;表里如一曰悫;诚心中孚曰悫;率真御下曰悫。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秦始皇看到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皇帝”比上谥更加溢美,所以历朝最高统治者欣然接受。西汉又恢复了谥号。

等级

帝王与群臣之间有严格区别,帝王的谥号,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如西汉的皇帝刘盈谥惠帝、刘恒谥文帝、刘谥景帝,东汉的皇帝刘秀谥光武帝等即是。但是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例天宝十三年,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如李渊为“神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后各代皇帝的谥号,一般都偏长,其中称冠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竟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将美言懿语如此堆积,亦为奇葩。

命谥的用字,有特定的规范,不可随意用字,也不可对立谥之字任意解释。

从最早的经典文献《逸周书,谥法解》开始历朝历代的谥法著述在百种以上,载录谥字约四百个,每个字都有特殊限定的意义。

标签: 谥号

更多文章

  • 哪些谥号是贬义的?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谥号

    中国古代的礼谥法制度是非常有趣的,从西周宰相周公姬旦制定礼谥法,一直用到清末,沿用了三千多年。作为历史爱好者,我将自己整理的礼谥法相关资料与朋友们共享。谥号有好坏之分,好的就吹捧到了天上,坏的,就贬损到十八层地狱,各种趣味,精彩纷呈。记载礼谥法制度最详细的一部文献,就是上古时代成书的《逸周书》,有兴

  • 古代哪些人死后才能拥有谥号?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一个人(泛指皇帝)一生的功过,颇有盖棺定论之意,一般皇帝才有谥号,但是偶尔大臣也有,甚至有的老百姓也有,于是大家避免不了疑问了:谥号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怎样的人才配有谥号?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私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

  • 古代权力交接中出现了多少次“禅让”?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禅让

    禅让(拼音:shàn ràng),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前,尧把部落联

  • 明朝神机营是干什么的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

    明朝的神机营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火器部队,担负著“内卫京师,外备征战”的重任,是朝廷直接指挥的战略机动部队。就好像今天的战略导弹部队一样,也是战场上的“杀手锏”。它是1410年征交趾时,明成祖朱棣在京军中组建了专门的枪炮部队,命名为神机营。这种独立

  • 《唐顿庄园》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顿庄园

    《唐顿庄园》的故事开始于1912年,终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持续十多年。剧集发生的背景,正是英国社会由近代向现代转型的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发生着巨变,而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局势也处在波涛诡谲的风云变幻之中。《唐顿庄园》第一季发生在1912-1914年,剧中格兰瑟姆伯爵一家生活富足,年轻人们无忧无虑

  • 乾隆帝最长寿的嫔妃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乾隆帝

    乾隆帝是中国最长寿的皇帝,康熙五十年出生,嘉庆四年去世,足足活了89岁。乾隆帝养生有功,比中国所有皇帝活得都久,但他还是比不上自己的妃子。乾隆帝有一位妃子,活了92岁,那便是婉贵妃陈氏。得益于今年夏天播出的两部清装宫斗剧《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的影响,对于乾隆的后宫,大家有了一定的认识。乾隆帝后宫人

  • 佛教中的三昧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佛教

    三昧(sānmèi)一词,来源于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教内外对此词皆有不同的论述和解释。其有一般和特殊两层含义:它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虑的能力,或者指修习所得的,发展了的集中力。从而,它也就变成了可以使禅定者进入

  • 三姑六婆指的是哪三姑和哪六婆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姑六婆

    相信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听过像什么“七大姑八大姨”这一类的话,它们是为了表明一个家族人丁兴旺,人很多。虽然很多人都对“七大姑、八大姨”很熟悉或者说是略有耳闻,但很少有人听过“三姑六婆”。单看字面,相信有不少人会认为它和&ldqu

  • 愚人节各国风俗和禁忌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愚人节

    愚人节是从19世纪开始在西方兴起流行的民间节日,并未被任何国家认定为法定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以各种方式互相欺骗和捉弄,往往在玩笑的最后才揭穿并宣告捉弄对象为“愚人”。各国风俗美国如今,每逢愚人节,不管对方是否相识,美国人都会开些小玩笑。在愚人节比较常见的把戏是指着别人的鞋子说:

  • 愚人节的套路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愚人节

    首先要记住4月1号这天是愚人节,在这一天,凡事都先用脑子想一想,然后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在没有想好以前,暂且认为全是假的,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事情。等确认无误以后,再做出反映不迟。(如果遇到紧张而又重要的事,根据自己判断,有时也要相信)同时要具备反击的能力,争取主动,不让别人牵着你的鼻子走。顺水推舟: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