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人是如何取暖的 官员的取暖补贴有多少

古人是如何取暖的 官员的取暖补贴有多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875 更新时间:2024/1/23 21:08:35

在中国的北方,冬天极度寒冷,不过好在有供暖来面对严寒的天气。那么在古代,冬天并没有现代“集中供暖”的说法,但这并不等于没有暖气。

在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时称“温调房”,这一名词与现代的“空调房”。倒颇相似。东汉科学家张衡《西京赋》里“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的“温调”,说的就是这种温调房。

温调房又称“温室”,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这样的房间,皇家当然更不例外。皇家的温调房空间更大更高级,被称为“温调殿”,《三辅黄图》中则称为“温室殿”。

西汉皇宫是在秦朝残宫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先后建有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等大型宫殿。其中的长乐宫、未央宫均设有温调殿。长乐宫寓意“长久快乐”,原为朝廷“办公大楼”和汉高祖刘邦的“总统套房”所在,汉惠帝以后改为太后居所。长乐宫除建有冬天可升温的“温调殿”外,还建有可降温的“清凉殿”,供夏天使用。

因为长乐宫为太后所居,汉惠帝便把朝廷“办公大楼”和自己与皇后、嫔妃所居的“总统套房”,均改在未央宫。未央宫起初并没暖气,在刘彻(汉武帝)当皇帝后,才在未央宫内建设温调殿。

温调殿又称“暖殿”,也是皇帝与核心臣僚议事和接待重要来宾的场所。从“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可知,当时未央宫的正大厅(朝堂)是用来接见东来朝见诸侯、使臣的;温调殿则是用于接待北来宾客。据《汉书·京房传》记载,西汉易学大师京房便曾被汉元帝刘奭召见进温室殿,与公卿朝臣一起讨论官员政绩的考核办法。

据考,温调房还是汉代皇室藏书之所。也许那时人们就知道,恒温不仅能给读者带来舒适的阅读环境,提高阅读效率,还能延长图书寿命,利于长期保存。

温调殿内部设施如何,使用何种防寒保温材料,现已无从知晓。但从野史杂记上可以发现一些奥秘。《汉宫仪》上称,“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由此可知当时已将花椒视为一种特殊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

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翡翠火齐,络以美玉”,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

这种奢华的保暖建筑方法,亦为后人效仿。据《世说新语》载,西晋全国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南朝庾信《梦入堂内诗》中“香壁本泥椒”、晚唐诗人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中“椒缀新香和壁泥”、宋代王珪《宫词》中“香壁红泥透蜀椒”……都提到了当时富贵人家的墙壁用“椒泥”做房间+保暖层的现象。

秦代宫妃浴室靠什么提升室温?

“咸阳一号”秦王宫室遗址发现三处壁炉

古代这些可升温的“温调殿”是利用什么原理提高房间温度的?从考古发现来看,主要是通过火源传递热量,加热空气。早期是“地上升温”模式,后来是“火地取暖”模式。

“地上升温”模式是置火源于房间,直接加热空气,比较高级的是设置壁炉。1974年在秦都城“咸阳一号建筑”遗址上就曾发现了这种取暖设施。

“咸阳一号建筑”为秦王宫室,此遗址上共发现三处壁炉:底层南侧的第8号室、上层西侧第5号室和南侧第3号室各有一座。其中第8室及第5室被推测为浴室。

以第8室为例,其壁炉设计相当科学,宽1.2米,高1.02米,进深1.10米,炉膛剖面呈覆盎形,方便炉烟的迅速排出去。炉上部烟道已毁,炉左有一贮木炭之槽坑,炉身用土坯砌造。南面的炉门前有一处灰坑,内部表面镶砌立砖。

第8室附近的9-12室朝向良好,空间适度,内有壁画,且邻近盥洗室,推测卧室。从8室出土的陶纺轮来看,似乎是宫中妇女闲居消遣之物,进而推测这个卧室是女性用房,这些女性应该是秦王的宫妃。

由此说来,第8室便是这些宫妃的专用浴室。浴室都带着壁炉,这些女性的拥有者秦王也住在附近。在遗址上发现的第3室,推测是秦王或后妃的居室。这个房间更高级,单设一只壁炉,用于冬季取暖。

在“地上升温”模式基础上,明清时期开始流行“火地取暖”模式:在室内地面下面事先用砖石砌好循环烟道,炭火的热烟流沿着主烟道、支烟道分流到各个烟室、地面,提高整个建筑各个房间的温度。

火地取暖能使地面受热均匀、温和,温度升高也快。由于火坑、排烟道均在室外,既避免烧烟火污染室内空气,又能防止煤气中毒,既安全、卫生,又经济、实用。

“火地取暖”并不是明清人的发明,早在魏晋时代已出现。在当时的东北地区已有“火炕取暖”的记录,火地取暖原理便取自火炕取暖。从北京故宫到沈阳故宫,明清皇家都在使用。这两处故宫,当年建的烧火坑、烟囱等现在都还能看到。

古代靠什么燃料供暖?

唐代皇室从“西凉国”进口“瑞炭”

现代城市冬天取暖常用的能源是电能、煤气等,在古代肯定是没有这些的,常用的能源是木柴、煤炭等原始燃料。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煤炭,并利用煤炭生火做饭、取暖的国家。古人称煤炭为“燃石”,传上古炎帝时已使用燃石。晋人王嘉在《拾遗记》(卷四)记载,“及夜,燃石以继日光……昔炎帝始变生食,用此火也。”

唐朝皇家还有用“进口煤炭”取暖的记录。五代时期王仁裕有《开元天宝遗事》“瑞炭”条:“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迫人而不可近也。”

古代有条件人家多使用人工烧成的木炭取暖,贵族之家用木炭取暖时,还会有许多讲究。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宠妃杨玉环的堂兄杨国忠家,冬天取暖用的炭便非同一般,系用蜂蜜将炭屑捏塑成双凤形,烧炉时用精贵的白檀木铺在炉底,一尘不染。

但是,杨宰相家的取暖方式虽然奢侈,尚未到糜烂的地步。要说糜烂当属采美女身体热源。

与诗人杜甫生于同时代的岐王李范,每到冬天冻手时他不去烤火,而是叫来年轻美貌的妓女,把手伸进她的怀里贴身取暖,美其名曰“香肌暖手”。申王李撝则发明“妓围取暖”法:“每至冬月有风雪苦寒之际,使宫妓密围于坐侧以御寒气。”

岐王、申王都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兄弟,他们这种把女人当取暖器的行为,或许是受到当朝皇帝行为的影响。有一年冬天正是大寒时节,李隆基找李白到其便殿撰诏诰,但笔冻起来写不了,李隆基一下子喊来自己后宫十个嫔妃侍候李白左右,叫每人用香嘴呼热气将毛笔解冻,称为“美人呵笔”。

古代也有“取暖费”吗?

宋代宰相可享薪炭200秤

清代皇后取暖木炭110斤

古人没有现代的电热取暖器,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火盆、炉子一类,其中熏炉、手炉、足炉等,应该是中国古人冬天最常用的取暖器具。

熏炉其实是一种外带罩子的炭火盆,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盆,上部为罩,镂空,做成花卉图案。宫里使用的一般为铜质,做工精致。民间多用陶土、铁制作。手炉是方便手握的取暖器,大小与今天的电手炉差不多,内置炭火或其他热源。足炉置炭火,上面有罩子,脚置其上。

民间还有叫“汤婆子”的金属圆壶,冬天装上热水,可置于被窝内。其使用方法与现代热水袋是一样。而最另类、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当是一种叫“卧褥香垆(炉)”的取暖器,它是一种圆形装置,炭火置于里面就行,“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安全方便。还可放进被窝里,故又称“被中香垆”。如果放入香料,则是一种很好的薰被工具。

这些取暖器,都需要使用燃料。燃料,在冬天是一笔不菲的开支。朝廷会给公职人员发放取暖补贴,即俗称的“烤火费”。工资的别称“薪水”,细究起来,便与取暖补贴有关。

中国封建时代公务员的工资收入中,主要由俸银、禄米、柴直(值)银三大部分组成。柴直银,就是包括冬天的薪炭费用在内的生活补贴。早期烤火费多是实物发放,如宋代,每年从阴历10月到次年正月发炭,宰相、枢密使每人发200秤,其余官员从100秤、30秤、20秤、10秤不等。主要用来做饭、烧水的薪柴,则是常年按月发放。

到了明代,则将这种月俸补贴,改为“柴薪银”,折成现金发放,烤火费的含义更明确了。

古代皇室则设有专门的“冬季供暖领导小组”,明代叫“惜薪司”,专管宫中所用柴、炭及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官用柴炭的供应;清代后来改成“营造处”,内设“薪库”,专门负责储运宫中所用的木柴、煤炭的采购、发放,人员有“炭军”“煤军”之分。

包括宫妃在内的皇家人员,每年冬天都能领到烤火取暖用木炭。清乾隆时每日发放标准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

标签: 取暖

更多文章

  • 出恭是什么意思?古代为什么把上厕所叫做“出恭”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出恭

    我们知道,“恭”是个褒义词,无论是恭候、恭谨、恭请,还是恭贺、恭维、恭喜,都是尊敬的意思。那么,怎么把含有恭敬之意的“恭”字与具有入厕如厕之意的“出恭”一词扯到一起呢?这要从明代的科举考试开始说起。明朝盛行的科举考试,要比今天的

  • 孙科有几个儿子分别是谁?孙科的子女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孙科

    孙科有几个儿子分别是谁?孙科的子女简介孙科生二子四女:● 孙科长子孙治平,1913年生。1955年获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曾任国民党中评委、电视公司董事长、联合发展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治平生一子,孙国雄。国雄有三女一子:子伟仁、长女美玲、次女美兰、三女美莲。2005年去世。● 孙科次

  • 孙科的妻子是谁?孙科一共娶了几个老婆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孙科

    孙科的妻子是谁?孙科有几个老婆孙科一生有三位夫人,共有二子四女,元配夫人为表妹陈淑英。四个女儿中,孙穗英和孙穗华的生母是陈淑英,孙穗芳生母叫严蔼娟,孙穗芬的生母是孙科的二夫人蓝妮。孙科的妻子陈淑英,生于1893年,她是孙科的发妻,也是孙氏族谱上孙科唯一的妻子。她同孙科共同生活了六十一年,差不多是孙氏

  • 清朝的“顶戴”与“花翎”有何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花翎

    导读:在等级观念森严的清代,官员的服饰根据官职的大小在品质、颜色、数量上都有严格的区分。那么清朝官员所戴的“顶戴”“花翎”有什么区别呢?在等级观念森严的清代,官员的服饰根据官职的大小在品质、颜色、数量上都有严格的区分。“顶戴”即

  • 《后汉书》为何把耿弇单独列传?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耿弇

    说到耿弇这个人很多人都说了其实还是不算出名的,但是在《后汉书》中他却单独的列传了,那么有的人就不理解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跟随小编继续来揭秘看看吧!耿弇(弇音演),字伯昭,祖籍巨鹿,其父耿况本在王莽朝廷担任上谷郡太守,耿弇家学渊源,从小文武双全,明经有权谋,年纪轻轻二十一岁,就精通《诗》、《

  • 霍去病的妻子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霍去病

    前段时间有一部电影非常的火,叫做《天将雄兵》。在这部电影中就提到了拯救主角霍安的人,这个人就是霍去病。霍去病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他作战的时候非常讲究方法与策略,灵活多变,不会只用一种方法死磕到底。正式这样灵活的作战风格,给国家立下了不少的汗马功劳。都知道霍去病是著名将领,对于他的私生

  • 民国时期的金条”黄鱼“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黄鱼

    说到明国时期的黄鱼其实大家多多少应该知道的,其实就是一种金条了,但是我们经常性的看到一些电视剧里面好像送黄鱼都是一箱一箱的送的,那么这个黄鱼看起来应该不怎么值钱吧,要不怎么都是一箱一箱送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这个俗称黄鱼的金条到底值多少钱吧,感兴趣的网友不要错过了!从前人们对

  • 古代最常见的六种毒物盘点 它们药性之强能立竿见影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毒物

    在古装剧中,见到不少能令人致死的毒物,它们毒性之强令人畏惧,以下这六种毒物是最常见也是药性最立竿见影的。断肠草断肠草又名钩吻,还称胡蔓藤、大茶药、山砒霜、烂肠草等。它全身有毒,尤其根、叶毒性最大。断肠草是藤本植物。其主要的毒性物质是葫蔓藤碱。吃下后肠子会变黑粘连,人会腹痛不止而死。一般的解毒方法是

  • “福禄寿”三星的由来是什么 寿星大脑门何来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福禄寿

    在过年贴年画中,“福禄寿”也是醉常见的选择之一,那么这三星是怎么来的呢?又有多少人知道,中国早期福星其实具有的凶险一面;禄星原本是一个身怀绝技的道士;寿星那硕大无比的脑门有怎样的来历?福星原本怪兽模样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古人称之为岁星、福星。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马王堆汉墓

  • 纯惠皇贵妃有几个子女?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纯惠皇贵妃

    康熙五十二年五月廿一日生。清高宗乾隆未登基之前,苏氏便以选入潜邸,成为弘历府邸格格。雍正十三年,苏氏生乾隆帝第三子永璋。乾隆帝即位后,受册封为纯嫔。乾隆二年,册封为纯妃。乾隆八年,生第六子质庄亲王永瑢。乾隆十年,苏氏又被册封为纯贵妃。同年生第四女和硕和嘉公主。乾隆二十五年四月晋封为纯皇贵妃,同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