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商周“鼎”或为最早火锅 汉代人已吃“鸳鸯火锅”

商周“鼎”或为最早火锅 汉代人已吃“鸳鸯火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920 更新时间:2023/12/31 14:52:51

从考古发现来分析,中国人吃火锅确是有传统的,早在两三千年前上古商周时期,已开始吃火锅了。

那么,古代中国人怎么吃火锅,喜欢吃什么火锅?

商周时期或吃“小火锅”,战国墓内发现“狗肉火锅”

如果追究火锅的源头,当从商周时期的青铜鼎说起。

鼎是商周时期人们做饭做菜、祭祀最用的炊具即今天的锅。鼎与锅的不同之处在于,鼎有三足,不需要另置灶台,可直接置于地面,做饭时将木柴放在腹下燃烧就行,不少鼎出土后,腹下有烟熏火燎的痕迹,就是这种原因,而这正是火锅的加热特征。

大盂鼎(西周康时期),通高102.1厘米,清道光年陕西省岐山县礼村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这种鼎,其实就是一种火锅,将炊器与盛器结合到了一起。

2010年11月,在陕西西安咸阳机场二期考古工地上,清理出一座距今2400多年的战国时期秦墓。在墓的壁龛中发现了一件青铜鼎、一件青铜钟一件漆器残件。此鼎高20厘米、腹径24.5厘米,有盖,令考古人员惊讶的是,鼎内竟然还有骨头。骨头经鉴定,被认定是狗骨,证明这是一锅狗肉汤,被圈内趣称为“狗肉火锅”。这说明,狗肉火锅古今中国人都喜欢吃。此发现经媒体披露后,引起轰动。

而在更早的西周,甚至再早的商代墓葬考古中,也出土过火锅。

1974-1975年,在陕西宝鸡市茹家庄发掘了两座西周墓葬,其中一只出土于二号墓中,上面有铭“白乍井姬鼎”。此鼎造型奇特,只有一只足,上部是立耳鼓腹圆鼎,底部中央有一圆柱鼎足,立于一个三足盘上。经分析,这不是普通做饭的鼎,而是当时的火锅,底部盘内可置炭火加热,方便将火源与菜品一起端到桌上。从其容量来看,盛满菜也只够一人食用,进而推测是分餐制情况下所用,一人一只,吃的是“小火锅”。

汉代人已吃“鸳鸯火锅”,染炉将调料加热后涮蘸

到了汉魏时期,人们吃火锅更为普遍了。从考古发现来看,此时已有各式各样的火锅,火锅的材质也不局限于青铜一类,出现了铁火锅、陶火锅等;除了吃分餐制形式的“小火锅”外,那时人们还吃起了可以放不同料汤、烧煮不同口味的鸳鸯火锅。

南京博物院在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中考古出土的一件分格鼎,直接证明墓主、西汉江都王刘非是一位十足的火锅“吃货”。而且,不只证明他喜欢吃火锅,还证明他吃的是“鸳鸯火锅”。分格鼎,就是将鼎分成不同的烧煮空间,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汤串味,其饮食原理就是现代的鸳鸯火锅,方便有酸、辣、麻、咸等不同饮食习惯的食客。鼎分5格,中间圆格外面再分出4格,可以将猪肉、狗肉、羊肉、牛肉、鸡肉这类肉品,放在不同的格内,从而能吃到5种不同风味的火锅。

刘非很会吃火锅,在分格鼎旁边还出土了两套“染器”。所谓染器,就是吃火锅时放作料的盘子。从这些来年的考古发现来看,染器有的是盘状,有的则呈杯状,如果有加热装置,则称为“染炉”。从染炉的出土来分析,汉代人吃火锅与现代人的吃法稍有不同,将调料加热后,再涮蘸着吃。

2007年初在南水北调工程、湖北郧县境内上宝盖遗址上发现的一只陶质火锅,则与现代鸳鸯火锅设计完全一样。经鉴定,此火锅系西汉时期炊具,可见当时的鄂西人也吃火锅了。类似的陶质火锅,在重庆云阳2000年前的一座汉墓中也有发现。这是一件釉陶质釜灶,釜灶相当于今天的烫火锅,应该是根据墓主生前生活中的实物,原样制作出来的随葬明器。可见,以吃火锅著称的重庆人,在2000年前就好这一口了。

标签: 火锅

更多文章

  • 公章是怎么来的?公章的来历及历史发展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公章

    上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赴天津考察调研,见证了109个审批专用章被封存,强调将必要的审批集中到一起,只需盖一个章。公章,古称官印,是行使权力的信物,故又有“印信”的别名。公章是怎么来的?又是如何发展的?“掌大印”、“拿印把子”成

  • 中国古代众多少数民族今何在? 盘点历史上消失的民族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少数民族

    今天的少数民族,与古代的少数民族并不完全相同。今天的少数民族,包括南方的山居民族,如壮族、瑶族、苗族、彝族、侗族、土家族、傣族、 畲族、高山族等,曾经还可能被误认为是汉族;而北方的游牧民族,有一些已经在历史的演化中同化入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中了,如匈奴族、羯族、鲜卑族、氐族、 契丹族、党项族、突厥族

  • 清朝的提督是从一品 那九门提督是多大的官?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九门提督

    明朝提督多为非正式官职,各地镇守总兵官,有时因军事需要常加提督军务、提督等衔。而到了清朝,提督一职则为常设。提督为武职官名,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主要负责统领一省的陆路或水路官兵。提督可以分为陆路提督与水师提督,掌管区域达一至两省,随受总督和巡抚节制,但权力极大。清朝共在全国各地设置了十二名陆路提督

  • 袁宏道创立了什么说 文学家袁宏道代表作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袁宏道

    袁宏道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和理念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他是明代反对复古文学运动的主要人物,在文学上反对写文章模仿秦汉,写诗词模仿唐代的做法,他认为写文章要跟自己的时代相连接不能只是一味地效仿前人留下的方法。图片来源于网络他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简单地说就是

  • 苏轼的一生是怎么度过的 苏轼代表作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苏轼

    伟大文人苏东坡,苏轼的一生,给人们留下许多故事,太多的谈资,有令人向往的美丽爱情故事,有令士子们奋发图强,终取得功名之传说,当然同时留下了关于他人生起起落落的谈资。图片来源于网络单从爱情角度来看,苏轼一生中有三段明媒正娶的婚姻,还有无法得出实际数字的妾室和情人,我们相信在这其中至少是一段是真正的爱情

  • 周娥皇的妹妹是谁 周娥皇花蕊夫人什么关系 周娥皇究竟喜欢谁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周娥皇,花蕊夫人

    周娥皇的妹妹是谁周娥皇的妹妹便是小周后,名周嘉敏,小字女英。小周后也是闻名于天下的绝色美女,只可惜也是芳华早逝,28岁时就香消玉殒了。小周后画像关于周娥皇的妹妹周女英和李煜的这段感情,并不给予好评。李煜和周娥皇本是神仙眷侣,只是周娥皇身体不好,不久便病倒了,周娥皇生病,李煜就将她的妹妹召进宫里陪伴左

  • “女大十八变”是什么 女子有什么变化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女大十八变

    俗话说:“女大十八变”,那么“十八”是指“女孩子长到十八岁时会有变化”还是指“女孩子长大后会有十八个变化”呢?什么叫女大十八变显然,这两种解释都不正确。这里的“十八”,即非专指年龄

  • 历史百科之三姑六婆指得是什么样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姑六婆

    在日常口语中,“三姑六婆”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用来泛指社会上各色各样的女人,带贬义。那么,“三姑六婆”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三姑六婆的解释“三姑六婆”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明代一位叫陶宗仪的学者在笔记中记载了三姑六婆的身份。清代李

  • 为什么我们会约定俗成的遵守男左女右的传统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男左女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男左女右,好像约定俗成地渗透到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上公共厕所,男左女右;戴婚戒,男左女右;另外,还有照结婚玉照,夫妻二人出席某些礼仪场合等等,男的往往在左边,女的往往在右边。如果颠倒了位置,就会有人笑话,说是违反了“男左女右”的习俗。图片来源于网络据

  • 著名诗人叶绍袁和妻子沈宜修是怎么相识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沈宜修

    叶绍袁是明朝人,在诗歌创作上拥有很高的造诣,对文学批评和美学思想也有一定的建树,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他出身富庶之家,家中祖产丰厚,但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抚养他长大。母亲一心想要叶绍袁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为他遍请名师,让他悉心学习。后来,叶绍袁不负众望,考取了进士。叶绍袁简介基本如此。叶绍袁画像叶绍袁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