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三伏”的由来与习俗

“三伏”的由来与习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343 更新时间:2024/1/24 2:00:03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以后的“三伏”。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三伏的由来

每年夏日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我国独有的“三伏”节气,并都印在我国的日历上。

我国从公元前776年至今,流行“干支纪日法”,即是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个字结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组的不同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秦汉时盛行“五行生克”的唯心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火克金(金怕火烧融),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就规定从夏至日(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阳历8月7日或8日)后第一庚日为三伏,有十天。这样,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这种规定,可以算出伏天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

伏天之所以酷热,从日地关系上看,自春分日开始到夏天,太阳从直射赤道逐渐变为直射北回归线。夏至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这一天北半球地面接受的太阳热量最多而散热最少。但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并不是夏至,而是夏至后的伏天,特别是中伏和三伏天。

伏天的说法据说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三伏的习俗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俗话说九天一九,十天一伏。三九天最,三伏天最热。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伏日宜吃面,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上说,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这是迷信说法。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

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

伏里还可以吃“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九九消“夏”歌

老北京的习俗,冬至曰起要画“九九消寒图”,其实夏天也有《九九歌》,不过夏天可不像冬天一样,要画什么“九九消暑图”了。夏天的九九与冬天相对应,从夏至日算起,也有九九八十一天,据明代《五杂俎》记载为:“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古代有冰窖,冬天藏冰,夏天取出应用);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难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人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促织指蛐蛐)。”这夏天的《九九歌》写得十分生动有趣,而且以人的主观感觉为主。

上述夏(九九歌)反映了老北京地区人们对于气候变化的了解与关心。

三伏灸、三伏贴

“三伏贴”全称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主要用于调治秋冬春季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三伏贴”的传统贴敷时间为农历三伏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共需贴敷3次。今年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分别是7月19日、7月29日、8月8日。目前,三伏天的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贴敷,但每次间隔应为7至10天。

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祖国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疗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这种疗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通过有经验的针灸医生辨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灸治疗。

“三伏贴敷”与“数九贴敷”可以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三伏炙是指在三伏里每伏的头一天,采用某些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敷贴于人体的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这是“冬病夏治”中最具代表的方法。主要适用于两类疾病:一是过敏性疾病;一类是跟虚寒有关的疾病。

古代疗法

所谓的三伏贴疗法,其源自于清朝,又名天灸,可治疗过敏性气喘、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肤炎、经

常反覆性感冒等疾病,并预防感冒。只要在一年当中最炙热的 3天,在背部的特定穴位贴上膏药,到了秋冬您就可以轻松告别过敏气喘老病;古代和现代中医师皆指出确实有其疗效。

三伏贴疗法自古代流传至今,已有悠久的历史,清代张潞的张氏医通就有记载『诸气门下?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未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冒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就是三伏贴疗法的应用。

三伏贴所用中药,白芥子、细辛、甘遂可温肺散寒、止咳平喘、化痰散结、开窍通络,细辛还具免疫抑制作用,可使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减少抗原抗体反应,降低过敏发作机率,也减轻过敏症状,姜汁则具散寒止咳的效用,所以综合使用有助改善气喘。

三伏的意义

“冬病夏治”好时机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气候最炎热的时候,也是治疗冬季慢性、顽固性疾病的最佳时机。患有寒性胃肠病,寒性腰腿痛、虚寒性筋骨肌肉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腹泻的市民,可以在初伏7月19日、中伏7月29日、末伏8月8日到医院接受“三伏贴”治疗,通过药物的温热作用、穴位对脏腑的调节作用,达到治疗效果。

据了解,“三伏贴”也叫“冬病夏治”敷贴膏。“冬病夏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殊疗法,是指冬季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阳气最盛时进行治疗,防止其在冬天发作。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前人在长期锻炼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例如,在严寒天气下锻炼,能增加肌体对寒邪的抵抗力,可预防冬季常见病的发生;而在酷热天气下锻炼,能提高人的耐热能力,使得肌体能更好地适应炎热的自然气候,从而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但对老年人来说,一味强调“夏练三伏”,则就不太适宜了。

众所周知,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当环境气温达到33℃时,人在安静的状态下就会出汗,但尚能保持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如果此时还进行体力活动,则出汗量就会大增,而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小的风速,又使汗液蒸发无法快速,人体散热出现困难,体温调节就受到限制,热量积蓄在体内,就有可能引发全身发热、头晕、口渴、恶心等中暑症状。此外,高温导致人体盐分过多流失,水盐代谢平衡失调,使得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出现肌肉痉挛、尿量减少、脉搏加快等“热痉挛”症(也是“中暑”之一种)。

标签: 三伏

更多文章

  • 清末民初牛人一夫多妻照 清朝民国时期家庭妇女照片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末,民初,牛人,一夫,多妻,清朝,民国,时期,家庭妇女,照

    一夫多妻多子多福多子多孙大户人家大家庭满族全家福全家福全家福全家福全家福

  • 史上最全清末太监照片集 清朝太监照片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太监

  • 古代女子内衣艺术风情 古代女性内衣变迁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内衣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以其“近身衣”的浪漫情怀在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它是女性私密空间中的悄悄话, 含羞而内敛、充当着美和情的抒发载体,一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那塑身修形的造型理念、大俗大雅的配色处理、无限寄寓的图腾纹饰、独具创造性的技艺手段,无一不吐露出女性对生活价值理念、审美情趣

  • 旗袍演变全过程 中国女性旗袍变迁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旗袍

    上海影视乐园的服饰收藏馆中,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旗袍。她们怀旧而高雅地为每一个观者讲述着自己的演变。近百年来,随着中国文化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中国旗袍这枝世界女装园地中的奇葩,以适应女性体态和时尚而经久不衰。旗袍虽然是由满族的骑装脱胎而来,但在1930年“北伐战争”后,随着短袄与

  • 中国秦朝汉朝时期服饰介绍 秦汉时期服饰演变历史 秦汉时期服饰图片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秦朝,汉朝,时期,服饰,介绍,秦汉,演变,历史,图片

    一部人类服饰演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中国古代服饰总是与当时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水平、文化礼仪及道德规范等社会因素密切相联。它的发展、演变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服饰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丰富

  • 中国魏晋南北朝服饰介绍 魏晋南北朝服饰演变历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图片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魏晋南北朝

    魏晋服饰魏晋南北朝服饰 宋代诗人苏轼的《念奴娇》中“羽扇纶巾”的纶巾,是幅巾的一种,一般认为以丝带织成。因传说为诸葛亮服用,故名“诸葛巾”。幅巾束守,即不戴冠帽,只以一块帛巾束首,始于东汉后期。一直延续到魏晋,仍十分流行。对唐宋时期的男子首服也有一定影

  • 中国上古商周服饰介绍 上古商周服饰演变历史 上古商周时期服饰图片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上古,商周,服饰,介绍,演变,历史,时期,图片,原始

    原始服饰根据出土的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想象复原的。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层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

  • 魏晋南北朝建筑特点 魏晋南北朝建筑风格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魏晋,南北朝,建筑,特点,风格,介绍,时期,为我,国大,分裂

    此时期为我国大分裂的时代,也使我国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此时专制王权衰退,士族势力扩张,特权世袭,形成门阀政治,此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汉族劳动人民和汉族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益相互争斗,无休止的战争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一些地方货币停止使用,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

  • 唐朝上流妇女穿着暴露:常因衣服宽松而走光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朝

    范爷冰冰貌似要挑战一姐刘晓庆的地位了,不仅出演《武则天》中的武则天,还要准备为凶恶娘们儿翻案。有鉴于“八历史”栏目首期就拿正史中武则天的淫邪事“八”了一番,本期将围绕范爷版的《武则天》剧透的服饰说道说道。唐皇的“帽子戏法”先从

  • 回族为什么不吃猪肉 回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回族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回族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