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上古代七夕节的五大习俗

历史上古代七夕节的五大习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04 更新时间:2024/1/5 3:19:32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缂丝七夕乞巧图轴,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楼街东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七夕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七夕

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沐发。”而散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标签: 七夕节

更多文章

  • 踏青是怎么来的 踏青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踏青

    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旧时曾以清明节为踏青节,不过,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有正月八日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后来则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来源: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尚书middot;大传》曰:春,出也

  • 苏剧的起源是在什么时候?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苏剧

    苏剧原名苏州滩簧,是流传在江浙民间的说唱音乐,是一切滩簧(包括浦东滩簧、无锡滩簧、宁波滩簧、杭州滩簧等)中最早和最值得注意的一种。苏滩后又分为前滩和后滩。前滩又叫钱滩。据传清帝嘉庆死后,不许民间演戏。当时有个艺人汪紫香,因双目失明不能演戏,便集子侄三四人为一班,改唱滩簧,其脚本半出于昆伶钱坤元之手。

  • 历史上腊八节的由来和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节日起源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祀记middo

  • 重阳节登高的传统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重阳节

    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那重阳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过的呢?关于重阳节的传说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

  • 皇宫女子的服饰探秘:孝圣宪皇后朝服长什么样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孝圣宪皇后

    清朝女子的服饰多比较繁杂,特别是皇宫女子的服饰,朝服作为在最正式的场合所穿的衣服,则更加的庄重讲究。图片来源于网络孝圣宪皇后的朝服像和一般的清朝皇后的朝服像除了长相和表情不一样外,其他的都是一样的。画像中的孝圣宪皇后年纪已经很大了,她所穿的也是皇太后朝服。画像中的孝圣宪皇后头戴皇太后朝冠,由于是冬服

  • 齐白石最有特色的画中画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齐白石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三岁。他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

  • 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唯一传世作品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韩熙载

    顾闳中(910?~980?)江南人,五代十国中南唐人物画家,曾任南唐画院待诏,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擅描摹人物神情意态,与周文矩齐名,唯一传世作品为《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顾闳中现今流传下来的作品有《韩熙载夜宴图》,这也是他的传世代表作,《韩熙载夜宴图》被记录在画史著录中。顾闳中的作品还

  • 少数名族之一回族禁止吃猪肉的原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回族

    我们都知道回族人不吃猪肉,但是很少人能正确的说出回族不吃猪肉的原因,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国56个民族之一的回族是禁止吃猪肉的,那为什么回族不吃猪肉呢?图片来源于网络其实,回族不吃猪肉是因为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规定,杂事动物和食肉动物的肉是不干净的,所以不能吃,长期以来,人们对伊斯兰教为什么不

  • 范宽山水画特色 范宽《溪山行旅图》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范宽

    范宽与董源、李成合称山水画“北宋三大家”,他的山水画备受推崇,创造创造雨点皴和积墨法,自成一派,《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等是他的代表作。范宽山水画范宽善画山水,师荆浩、李成,能自出新意,别成一家。他重视写生,常居山林之间,危从终日,早晚观察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景色,虽风

  • 古代女性的身份标志之一:霞帔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霞帔

    霞帔是中国古代妇女礼服的一部分,类似现代披肩。它同时也是宋以来贵妇的命服,式样纹饰随品级高低而有区别,类似百官的补子。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霞帔霞帔本来只是服饰的一种,据专家们研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