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唐朝服饰制度历史介绍

唐朝服饰制度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747 更新时间:2024/1/24 2:11:43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皇帝服饰

唐代皇帝服饰类品繁多,有大裘冕、通天冠、翼善冠、武弁白帢等14种。大裘冕是皇帝祭祀天地时穿的礼服和礼帽。礼帽,外表黑色,里面浅红,帽两边悬着的黄绵对着双耳。礼服,外表由缯制成,黑羊羔皮镶边,里为浅红色,领子、袖口为黑色。身带鹿卢剑,白玉双佩。衮冕是皇帝登位、祭庙、征还、遣将、纳后、元日受朝贺、林轩册拜王公时的着装。衮冕中的礼帽,垂白珠12旒,大红丝组带为缨。上衣深青,下裳大红,绣有12章纹。通天冠(形似卷云,又叫卷云冠)是皇帝郊祀、朝贺、宴会时的首服,它比以往的通天冠质地精良,有24梁,附蝉12首,加珠翠、金博山,异黑介帻承冠。

贞观八年,唐太宗开始戴翼善冠。翼善冠因冠缨像“善”字得名。在元日、冬至,上殿听政时,皇帝带翼善冠。在讲武、出征、狩猎时,戴武弁。在大臣去世,则服白帢,即着白纱单衣,乌皮履。《新唐书·车服》中记载:皇太子谒庙、纳妃时穿衮冕;还宫、元日、朔日入朝戴远游冠(形状似于通天冠);五日常朝、元日、冬至受朝穿公服;会见宾客则戴乌纱帽;乘坐马车时穿平巾帻。

文武官员

唐代官员平时穿的服装圆领袍衫,通常用有暗花的细麻布制成,领、袖、襟加缘边,在衫的下摆近膝盖处加一道横襕,故又称“襕衫”。据说,这道横襕是唐代中书令马周建议加上的,以示不忘上衣下裳的祖制。武则天时流行一种新式服装,即在不同职别官员的袍上绣有不同的图案。文官袍上绣有飞禽,颇具文雅气质,武官袍上绣走兽,呈现勇猛气魄。

唐代群臣服饰多达20余种,一品官服为衮冕。冕有九旒,青衣纁裳,绣有九章纹,金玉饰剑镖首。

二品官服为鷩冕。冕有八旒。青衣纁裳,绣有七章纹,银装剑。

三品官服为毳冕。冕有七旒,衣裳绣有五章纹,佩金饰剑。

四品官服为絺冕。冕有六旒,衣裳绣有三章纹,佩金饰剑。

五品官服为玄冕。冕有五旒,青衣纁裳。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官位越高,冕旒越多,衣裳章纹越复杂,佩剑的质地也越好。

唐代官吏的礼帽,种类繁多。文武官吏都戴进贤冠。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两梁,九品以上即国官一梁。杜甫的《丹青引》中写道“良将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指的就是唐代文武官员的服饰。

幞头即包头软巾,也叫折上巾,两脚左右伸出,叫“展脚幞头”,为文官所戴;两脚脑后交叉,叫“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

唐代中叶,二脚稍翘,系裹幞头,里面加衬物“巾子”。“巾子”形状决定了幞头的造型。唐代“巾子”历经四次变革。开始为“平头小样”,呈扁平状,没有明显的分瓣,唐高宗、太宗、高宗时的巾子就是这样的。接着是“武家诸王样”,样式比“平头小样”高,顶部上有明显的分瓣,中间部分呈凹势。因由武则天创制,赏赐给诸王近臣,故称“武家诸王样”。再后是“英王踣样”,出现于景龙四年,它比“武家诸王样”更高,头部略尖,左右分成两瓣,并明显地朝前倾倒。开元后,人们认为“倾倒”的巾子不吉利,逐渐改成“官样巾子”。它比“英王踣样”还高,左右分瓣,形成两个球状,但不前倾。《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因系唐玄宗赐给供奉官及诸司官吏,故称“官样”。

唐代官吏的毡帽比较厚,而且坚固。据说,唐宪宗元和年间,晋国公裴度早朝的路上,突然有人持刀行刺,刀子刺进帽檐,由于唐宪宗戴的是厚毡帽,才躲过一劫。唐代官吏按品级不同分别佩带金、银、铜制的鱼符,他们将金属鱼形的符信装在袋里,这种袋叫鱼袋。鱼符上面刻有姓名并且分成两盘,一盘在朝廷,一盘自带。如有迁升,以鱼符相合为证。鱼符也是出入宫廷的凭证,它的质料因官阶等级不同而不同。例如三品官以上佩金鱼符,五品官以上佩银鱼符。到了天授二年,改为佩龟,三品官以上龟袋饰金,四品官龟袋饰银,五品官龟袋饰铜。直到中宗,又恢复了鱼符。

唐代的革带不用带钩,而用带扣板扣结。带上装有带銙,这是一种方形饰片,依官职品阶不同饰片质地有所区别。例如,二品官以上用金銙,六品官以上用犀銙,九品官以上用银銙。

唐代文武官员都穿靴。当时,不仅有皮靴,还有马靴。高承的《事物纪原》“唐马周以嘛为之”,指的就是麻布制的靴。

戎服

唐代的戎装,还有袍(用于将军、军士)。公元694年以后,在将帅袍服上绣有雄狮、猛虎、飞鹰等象征性图纹,变现武将的勇猛。唐代武官戴武冠。唐代服装有裤褶之制、腾蛇之制。所谓裤褶之制,就是上着褶下缚裤,便于骑马。例如质地方面,五品官以上,用细绫及罗制成;六品官以下,用小绫制成;颜色方面,三品官以上服紫色,五品官以上服绯色,七品官以上服绿色,九品官以上服碧色。

当时军队有一半以上配有铠甲。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写道“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边塞要地,“将军金甲夜不脱”;可见,边防线上的官兵昼夜铠甲不离身,他们为守护边疆而牺牲自我、坚持不懈。据《唐六典》记载,最著名的是明光铠。它以十字形甲系结在胸前,左右各有一块围护和肩缀披膊。腰下部左右各有一块“膝裙”,小腿各加一只“吊腿”。

有的在铠甲前身左右两片上,各在胸口处装有圆形护镜,铠甲背部连成一片。前后两甲在肩部用带扣相连。两肩披膊作两重,上层作虎头状,烘托出猛虎般威风的气势。中宗时,甲的形制又有变化,披膊作龙头状,表达对君王的效忠。还有绢布甲,是用绢帛之类的纺织品制成,结构轻巧,造型美观,但不具有防御能力,多为武将、侍卫平时服饰,以显示皇家军队的威严。

唐代同样实行佩剑制,包括金装剑、苍玉剑等,有只佩、双佩等品级规定。皇帝佩鹿卢玉具剑,皇太子、侍臣佩剑也相当普遍。朝廷上百官走动,佩剑摆动作响,非常威风。尚方宝剑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它是皇帝御用宝剑,亲信大臣得到它,有权先斩后奏。

标签: 唐朝

更多文章

  • 正月十三的习俗有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正月,十三,习俗,什么,正月,十三,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

    正月十三,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

  • 正月十二的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正月,十二,习俗,搭灯,民间,俗称,十二,意思是,元宵节,将

    搭灯棚民间俗称“十二搭灯棚”。意思是元宵节将近,村庄中的管事人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烤火节黄昏时分,人们在自家门前,点燃柏枝,烟雾中弥漫着一股清香,一家老幼围坐火边,谓曰:烤柏火。烤柏火寓意为“败祸”

  • 正月十一的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正月,十一,习俗,正月,十一,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

    正月十一,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子婿日是春节期间富有特色的中国传统节日。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中国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其实,“子婿日”是很有历史渊源的,在

  • 正月初十的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正月初十,习俗,一天,不准,搬动,石头,石臼,石器,俗信,否

    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则会伤了庄稼。这一天还忌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并有向石头焚香祭拜、午间供奉烙饼的习俗。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

  • 正月初九的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正月,初九,习俗,他是,统领,三界,内外,十方,诸神,以及

    他是统领三界内外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这一天的传统民俗,妇女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在中国民俗信俗中,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

  • 摇曳生姿的满族生活中的旧照片:满鞋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满鞋

    满族妇女的绣花旗鞋以木为底,史称“高底鞋”,或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

  • 一百年前的日本人古香古色的年俗老照片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一百,年前,日本人,古香古色,年俗,老照片,日本,为受,中国

    日本因为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们以前跟我们一样是过两个新年的,即元旦和除夕,不过日本人把除夕叫做“除夜”。他们同样也有守岁的习惯。日本人称元旦初一为“正日”,元月1至3日,称为“三贺日”。在正日,小辈须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

  • 清朝后期的美女都长啥样?清朝美女老照片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

    各有千秋的晚清时代美女,毫不逊色于当今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现代女子。无论哪个时代,女人,都如水般,安然的各自悠闲。。…

  • 昆曲都有什么行当?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昆曲

    昆曲是我国戏曲史上的明珠,那么昆曲都有什么行当?因为早期昆剧属于南戏系统,所以它继承了南戏的角色行当体制,同时兼收北杂剧之长,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行为基础角色。早期作品《浣纱记》反映了昆剧初创时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戏的七行之外,还借鉴了元杂剧的小末、小旦等设置法,更增设小生、小旦、

  • 昆曲的“四功五法”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昆曲

    昆曲的“四功五法”是什么意思?很难做到吗?其实“四功”是指演员的“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基本功,而“五法”则是指“手、眼、身、法、步”五种技艺方法的合称。具体来说,&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