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嫁女:婚礼上的另类嫁妆

古代嫁女:婚礼上的另类嫁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231 更新时间:2024/3/10 8:16:57

“嫁妆”,即娘家嫁女儿时送的财物,又称“妆奁”、“奁具”、“嫁资”,这是至今都在流行的出嫁习俗。那么,古代什么时候嫁女儿要陪嫁妆的?从史料来看,陪送嫁妆的风俗,至迟在春秋时期已出现。《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辕颇为司徒,赋封田以嫁公女”。当时,鲁国大夫辕颇担任相当于今国家土地资源部部长的司徒一职,对封邑内的土地征收赋税,用来作为鲁哀公女儿的嫁资。

不只诸侯嫁女有嫁妆,当时民间也亦然。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国风》中,有一首反映卫风的诗歌《氓》,里面便提到了卫国女子出嫁时的情形:“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是女子对其未婚夫说的,大概意思是,你驾着马车快来吧,我带着嫁妆嫁到你家去。

古代抬嫁妆用的轿子

随后的战国时期,嫁女要陪送嫁妆已成普遍的社会风尚。从考古发现来看,那时的嫁妆还很丰富。如1986年在湖北荆门包山发现的一座战国楚墓中,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一只“彩绘出行图夹纻胎漆奁”格外人注意。经考证,这只漆奁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一只女性梳妆用品。奁盖壁上绘有一幅出行图:整幅画面由26个人物、2辆骖乘、2辆骈车、9只大雁、2只狗、1只猪构成,另有衬托场景的5棵大树,所反映的内容便应该是当时女子出嫁场景。

猪、狗是那个时代很重要的家庭财富,用之陪嫁女儿也属重要财物了。大雁则是当时新郎到新娘家迎亲时必带礼物,即所谓“执雁作贽”,也叫“奠雁”。

在古代,能当嫁妆的东西不少,除了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外,房子、土地、生产工具都可以当嫁妆。清人徐珂《清牧类钞·婚姻类》记录了一条当时黑龙江陪嫁风俗,当地有钱人家置办的嫁妆,一般有“鞋四十只、衣三十袭,包金首饰两事”,另外“洗衣盆、手巾、胰子”什么的,也都列入清单。

从史料来看,古代嫁妆的类别和现代差别并不大,但古代还有几样特殊嫁妆,在现代已见不到了,不会再置办

一是陪小老婆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嫁女都会让女儿的侍婢,即后来所说的“丫环”一起陪嫁,早期还会让妹妹跟着,一起嫁过去。这些陪嫁女子,大概是丈夫最喜欢的“嫁妆”了,往往照收不误,纳为媵妾,这“媵妾”就是俗话说的小老婆。

陪嫁丫环的风俗,在古代颇为流行。成书于东晋年间的《华阳国志》中有这么一个记载:孔珪的两个儿子所娶的媳妇都是富家女,陪嫁来的侍婢便有七八个。一直到清代,陪嫁丫环的现象都还很常见,如《红楼梦》中的“凤姐”王熙凤,她出嫁时丫环平儿便陪嫁进了贾府,后被丈夫贾琏纳为妾。

二是陪丧服

其实,把女子当嫁妆并没有什么稀奇,一夫多妾是古代家庭的正常结构,真正另类是把凶服、棺材这些与喜庆气氛格格不入的不祥之物当嫁妆。

据《余姚六仓志·风俗》记载,在过去浙江宁波慈溪一带,嫁妆中“必预备凶服”。所谓“凶服”,即办丧事穿的缞衣麻裙,是女儿在将来公婆去世时要穿的丧服。而公婆对此“嫁妆”不仅不觉得晦气,还很高兴,觉得亲家想得真周到,体贴女儿。

三是陪棺材板

与丧服一样另类的嫁妆,算是棺材板了。在过去广东大埔一带就有“陪棺材板”的婚俗。据《民国新修大埔县志》记载,当地嫁女“铺排妆奁等物,多者或至新人夫妇百年后所需寿板均备。”如果不方便陪送棺材板,有的地方还会变通一下,如在过去的台湾省台北市,便有用金子打制一只与棺材板价值相当的小金棺材当嫁妆的现象。

四是陪性知识

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嫁妆,比陪送棺材板更另类,它便是“压箱底”。这个可能不少读者都听说过,所谓“压箱底”就是以性生活内容的夫妻作爱模型,因为属于个人隐私,兼具辟邪作用,常放在箱子最下面,不常出示,故名。“压箱底”实际是古代性文化的一部分,类似的还有“嫁妆画”,这比压箱底更直观,再傻的人看后都知道怎么过夫妻生活。

到了明清时期,“厚嫁”之风未见减弱,嫁妆的档次却更为明显。当时流行的叫法叫“X抬”,那时没有现代的汽车运输,嫁妆都是人工抬到婆家的,故有此说,这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结婚流行“48条腿”、“三转一响”是一个意思。

在明清时期的京城,比较富裕的人家给女儿置办的嫁妆,一般是二十四抬、三十六抬、四十八抬,而富豪家则多至百余抬;普通人家多在十六抬、二十抬,至于穷人家便没“抬”了,雇人用肩扛过去即行。

因为“厚嫁”和重聘礼,古代好多穷人家的女儿因此无法及时出嫁,儿子娶不起老婆的现象也很常见。如在清代,即便在“康乾盛世”,都有不少女子因为置办不起嫁妆而无法出嫁,甚至一些皇族宗室女也这样。

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有奏折便称,有41位宗室女因贫不能出嫁。康熙皇帝看到后,便恩赐每人银百两,供其置办嫁妆。乾隆皇帝也曾就此下旨,赐给家境贫穷的宗室女“银一百二十两以为妆费”……

有人说,现代男女结婚既烦又难,男方要掏空父亲的腰包买房买车,女方也要花很多金钱和精力用来置办嫁妆。从上述来看啊,古人结婚比现代有讲究,但对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者而言,也颇不容易!

标签: 嫁女

更多文章

  • “九五至尊”的皇帝的穿的龙袍是什么样子?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龙袍

    龙袍古至今,龙袍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都是特别神秘的。其实古代中国人缔造出了很多瑞兽,比如龙、麒麟、凤凰等,尤其是麒麟,有太平、安康、祥瑞的意思。可为什么偏偏选择龙作为皇帝衣衫上的图案呢?简单地说,因为龙的寓意要比麒麟更深刻一些。麒麟说起来很有意思,有学者认为,我们创造麒麟这个瑞兽早期是受长颈鹿的启发。从

  • 皇袍一件值多少钱 一件朝袍耗时2年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皇袍

    皇帝作为一朝天子,吃穿用度肯定是最好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服饰制度最为繁缛的一个朝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皇帝的服饰,其严密性和复杂度让人吃惊。“服色品章,昭一代之典则,皇袍的颜色、款式以及其上细微的纹样,无不具有深刻的含义。”清代皇帝的服装基本上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

  • 古代什么时候开始有内衣的 没有内衣的时代是怎么做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古代

    文明发展至21世纪,诸多事物已经比以往方便快捷了许多,而人们的文明程度也逐步提升,以至我们若回头观望历史,觑见某些生活细节,难免会驻足凝视片刻,先是迷惑,既而粲然。比如,内裤的历史。中国汉以前,女人腰部以下,是没衣服可穿的,直到汉朝,才间或穿上开裆裤。所谓裤,其实只有两只裤管,裹住腿,目的恐怕主要

  • 清代穿衣有什么规矩 清代服饰花纹禁忌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清代服饰

    清装每个朝代都有特殊的禁忌,有的是颜色,有的是图案,在清朝,对于服饰也有着一些特殊的规定,特别是在贵妇的衣服花纹上,有更多的规矩。清代服饰花纹禁忌在清代服饰中,有两个不成文的规定。其一:后妃、公主、福晋下至七品命妇在穿便服时,如果服饰上面要织、绣花卉,均应为应季的花卉。例如冬季所穿的便服上,多织绣冬

  • 中国古代至今的农业生产的时序、节令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古代

    农业生产中国农业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这种经济形式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因而从农业产生之日起,人们就在不停地探寻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经过长期的观察,人们逐渐总结出了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其中,二十四节气就是指导人们从事农业活动的重要依据。虽然在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存在很大差异,但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无论是

  • 中国古代至今的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古代

    占天象中国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对天象进行了长时期的观察。在这一过程中,古人的天文学和气象学知识日渐丰富,尤其是广大农民,他们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肖中,并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习俗。虽然这些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地域的局限,但是它却有很强的可信性和可行性。农业生产要适应天象、气候的变化规律,这是保证农

  • 中国古代至今的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古代

    耕田在农业社会里,收成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对于农业收成极为看重,并由此形成了古代的小农经济意识。在这种条件下,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广大农民,都逐渐形成了在年关节令转换的时候占卜农事丰歉、祈求免除各种灾害、避祸得福的习俗。虽然这些习俗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科学成分,但是它却充分地

  • 寒露的习俗有哪些 寒露节气的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寒露

    寒露寒露是我国第17个节气,属于秋季,意味着秋季的正式开始。寒露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露水更凉,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进入秋季,有些甚至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那么,寒露这个节气都有着哪些习俗呢?寒露的习俗有哪些寒露登高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

  • 秋分是国家法定假日吗 跟秋分有关的谚语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秋分

    秋分秋分也称降分,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表示秋季中间,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南方由此开始入秋。秋分开始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气温逐日下降,农业上秋收、秋耕、秋种都开始了,养生方面要注意阴平阳秘、收敛闭藏。秋分是国家法定假日吗秋分2018年6月,国务院同意自今年起将每年的秋分设立为“

  • 白露和寒露的区别 白露的习俗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白露

    白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每年的9月上旬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诗经赋予了它绵绵诗意。白露的到来表示气温迅速下降,天气已经转凉了,清晨也会有露水出现,人们要注意预防秋燥、滋阴益气、贴秋膘等养生活动。白露和寒露的区别寒露白露和寒露都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季节气,但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