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旗袍简介 旗袍文化特点 女性穿旗袍为什么好看

旗袍简介 旗袍文化特点 女性穿旗袍为什么好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43 更新时间:2024/1/19 8:16:38

旗袍简介:旗袍是什么时候诞生的?旗袍的历史发展有多久了?旗袍有什么化特色?为什么只有女性穿旗袍?为什么女性穿旗袍这么好看?本文小编来说说旗袍。

旗袍简介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大陆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礼仪服装。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

旗袍的发展历史

旗袍的诞生

论及旗袍风尚的起始时间,通常认为在20世纪民国时期,郑逸梅先生即称 “原来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国后始御之”。至于具体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对比较含糊。周锡保先生和张爱玲女士均以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后,周氏还以1923年的画报等资料推断,所谓旗袍在其时的上海数十人中不过一二。

事实上,以当时上海的新闻界对社会现象敏感程度,一种新式样的风行必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报》等报纸上很难查到有关于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资料为旗袍在1925年的出现提供了佐证。在作为旧帝都的北京,也有记载表明旗袍时尚始于1925年。因此,将旗袍流行的起始时间视为1925年当为合理。

旗袍的四种样式

第一种以周锡保先生《中国古代服饰史》为代表,认为旗袍即是从清代旗女的袍服直接发展而来。

但也有学者认为:“民国旗袍虽然具有类似于旗女之袍的形式,却不再具有旗女之袍的涵义,如果完全认为民国旗袍是直接由旗女之袍发展而来,未免有失偏颇”。

第二种以袁杰英教授《中国旗袍》以及包铭新教授《中国旗袍》《近代中国女装实录》为代表,认为旗袍和旗装袍有一定继承关系,但同时认为旗袍的源头应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装或先秦两汉的深衣。

第三种以宇清《历代妇女袍服考实》为代表,认为中国妇女所穿的袍,远溯周、秦、汉、唐、、明时代,并不是只有在清代旗女才穿袍服。他认为旗女之袍对民国旗袍有影响,但不认为二者有直接继承关系,因此认为民国旗袍称之为“旗”袍并不合适,所以他倡导旗袍改名为“祺袍”,并把“台北旗袍研究会”改名为“台北祺袍研究会”。多年以来,台湾服装界人士一直呼吁为“祺袍正名”。

第四种以卞阳教授《论旗袍的流行起源》为代表,认为旗袍是中国服装传统的西化变异。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 同时又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 构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于中国传统袍服,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象征的新时尚流行和服装审美的特点,可为中西服饰交融的设计典范。

旗袍的定义

“旗袍”是专指民国出现的旗袍,还是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在内,旗袍概念的界定,和旗袍起源样式一样在学术界颇有争议。

众所周知,旗袍在文革期间被当成“四旧”“封、资、修”的象征进行批斗备受落,对于旗袍的研究在学术界成了禁区,一直到了改革开放后对旗袍的研究才在大陆学术界才逐渐多了起来。

改革开放后早期,基于政府提倡的“中华民族是一家”政策,同时为了证明旗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贵的出身,研究旗袍是学者有意识地把民国旗袍和清代旗人服饰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联系起来。“‘旗袍概念,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的观点并非特别之多,但也自成一派。

但是“旗袍”概念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的观点,从一开始就在学术界受到质疑。“在整个清代浩瀚的文献中,‘旗袍一词从未出现,在清代旗人称呼自己所服袍服为旗服或旗装,满语称呼为‘衣介。旗袍二字作为一个具有特定意义词出现,最早见于1918年沈寿口述,张睿笔录的《雪宦秀谱》一书中:‘绷有三:大绷旧用以绣旗袍之边,故谓之边绷。这里的旗袍是作为一个特定的指代某种刺绣服饰的名词。

民国为什么流行旗袍

民国旗袍风行的原因,有众多学者和当时的媒介认为,民国初女子为寻求思想的独立和女权的解放,效仿男穿子长袍是一个重要原因。

民国建立初期的一段时间里,由于西方文化与思想的大量涌入,国家饱受列强侵略和军阀战争之苦,思想先进的年轻人积极学习西方,特别是女性勇敢地追求解放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当时爆发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以年轻人为参与主体的社会运动,为当时女性寻求思想解放和平等权利提供了巨大推动力。

辛亥革命前夕的许多积极参与革命团体的青年女性也喜穿长袍,周亚卫在《光复会见闻杂忆》中回忆1907年秋瑾的装束:“当时身穿一件玄青色湖给长袍(和男人一样的长袍),头梳辫子,加上玄青辫穗,放脚,穿黑缎靴。那年她三十二岁。光复会的年轻会员们都称呼她为‘秋先生”。

所谓女子为求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而穿男子长袍之风气,并没有随着革命的胜利而结束。1920年《民国日报》刊登朱荣泉写给楚伦先生的信,讨论女子着长衫的文章“女子着长衫的好处”,“长衫”最初是广东一带对男子长袍的称呼,可见当时上海地区女子着长衫者已经不罕见。

旗袍的特点

中国旗袍的领式经历了交领、矩领、直领、盘领、圆领、立领等变化。

旗袍的领型花样百出,领的高度先高后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领风气之先,流行起“元宝领”,领高可直抵腭下,继而至耳,拢住下巴,美化了脸型。旗袍的领型由高到低,低领成为流行趋势,并慢慢向无领发展,女学生爱穿无领旗袍,因为样式新颖、俏皮,引得社会上的其它女性也纷纷效仿。

旗袍的领型有元宝领、圆领、方领、低领、凤仙领等,还有水滴领、V字领、连立领等款式。为了保证旗袍的领时硬挺的,师傅用浆糊将白布浆硬,放入领内,有些高级面料制成的旗袍,在低于领口处,手工缝上一条刮浆白棉布,便于拆洗。

开襟方式

中国袍服从商、周开始就习惯使用开襟形式,而且大多是右衽。

旗袍衣襟的款式多种多样,包括单襟、双襟、斜襟、直襟、曲襟、琵琶襟、中长襟、如意襟、大圆襟、双圆襟等。在制作旗袍上,双襟比单襟复杂,双襟旗袍在视觉上更显美观、高贵。

袖型变化

旗袍袖型的款式主要有宽袖型、窄袖型、长袖、中袖、短袖或无袖等。

袖型的花样常随潮流而变化,时而流行长袖,长过手腕,时而流行短袖,短至露肘,这些都体现了女性对美的孜孜以求。

20世纪20年代,旗袍袖子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倒大袖的出现,袖长至肘部,呈喇叭状,袖口滚镶锯齿形、波浪形、线香形的边,或是衬着白色蕾丝花边。在1927年的北洋画报上,曾刊登了一幅时装插画,画面上的女子已经穿起时装化的倒大袖旗袍,腰身略宽松,面料华美。

到了20世纪30、40年代,旗袍收腰明显,展现出女性玲珑有致的曲线,袖子时而细长,长过手腕,时而短至肘部,甚至有的袖长至肩下两寸,还有一些旗袍直接省去袖子。袖子在装饰上求新求异,出现了荷叶袖、开衩袖、镶蕾丝袖等款式。

旗袍的裙摆有宽摆、直摆、A字摆、礼服摆、鱼尾摆、前短后长、锯齿摆等。

裙摆的变化与旗袍腰身的变化有着紧密关系。清代满族女子的旗袍不分上下,一件通身,长过脚踝,腰线较高,裙摆又宽又长,遮盖了女性的曲线美。随着旗袍腰身的变窄,裙摆也变得平直。

20世纪初期,旗袍的裙摆悄然发生了变化,透过老照片和老广告可以察觉到旗袍的裙摆变短了,鞋子甚至小腿都露在裙摆外面。

20世纪20年代,上海流行起一款新式旗袍,类似无袖的马甲,罩在短袄外,后来长马甲与小短袄合成一件,长至腿部,大袖口,造型仍是直线型,腰线较低,曲线不明显,下摆至膝。

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流行短旗袍,下摆稍过膝盖,裙摆收紧,凸显出腰部曲线。20世纪30年代中期,来自欧美的高跟鞋开始与旗袍搭配,改变了旗袍的流行风尚,裙摆渐渐加长,精巧的高跟鞋更增加了旗袍的美感,使女性身材更显纤细袖长、性感动人。随着旗袍下摆加长,开衩也越来越高。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些自省自觉的女子开始提倡低开衩,开衩仅到小腿,裙长也

发展到了极致,盖住了双脚,裙边及地,被笑称“扫地旗袍”。

抗战爆发后,各界女性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了行动方便,裙摆逐渐变短,开衩也逐渐升高。

20世纪80年代,无论是在国际时装舞台,还是日常工作和生活,旗袍以多变的姿态展现着女性美,演绎着别样的东方风情。

女性穿旗袍为什么好看

看着那民国装扮的女子,穿着各色旗袍演绎各种姿态的古韵佳人,香肩蜂腰,如玉温婉,那玲珑的曲线勾人摄魂,典雅的韵味内敛含蓄,细细品来,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民国作为旗袍最为盛行的一个年代,它在古典的旗袍款式中融入了西方开放思想,尤其是将人体艺术美融入到旗袍里,将女性的身材轮廓完美展现出来,动人的曲线被描绘的惟妙惟肖,俏丽的姿态在动人的曲线下卓尔不群,这样美的服装怎么会不令女人心动呢?

中国女人为什么穿旗袍,不仅是因为美,更是因为它所承载的文化,中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有“礼仪之邦”之称,而我们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是我们国家所倡导的一种传统文化,包括语言、仪容、仪态、风度,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艺术,而旗袍在女人身上体现的正是中国的礼仪文化,比如穿上旗袍的女人,仪容是整洁而精致的,姿态是端庄优雅的,气质是内敛含蓄的,处理事情时的风度是从容不迫的,还有说话时是温言婉语,这些都是在旗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记忆文化。

有一句话这样说的“无旗袍,不女人”为这么说呢,我想莫过于一个原因,那就是女人的韵味。旗袍是真正能完美诠释女人韵味的服饰,它的设计有种行云流水般的韵态美,它穿在女人身上不仅可以展现中国山水的韵律美,还洋溢着一种开放开朗的新时代女性的性感美,让女人时刻散发出中国的特有的魅力。浓纤合宜,风华万千,穿上旗袍的中国女人总是能成为众多景点中最引人注目的那一处,她们的韵味在旗袍的包裹下凸显无遗,曼妙优雅,风姿绰约,好不温文尔雅。

最后呢,我觉得也是女人为何穿旗袍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旗袍懂女人,懂女人的美、女人的味儿、女人的韵。旗袍只是一款简单的服饰,它没有过多繁复的设计,反而是以简约流畅著称,但却能在一布旗袍加上几粒盘扣和开衩中就能将女人的美丽、风情、韵味儿统一展现出来,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旗袍只是半成品,女人赋予了它灵魂。确实,只有中国女人穿上旗袍,旗袍所呈现的美才会完美,这也直接表达除了旗袍为何懂女人,女人为何能与旗袍达到和谐统一的原因,这也是女人爱穿旗袍的原因。

标签: 旗袍

更多文章

  • 二胡历史简介:二胡的基本构造是怎样的?二胡有哪些分类?二胡的演奏技巧是怎样的?二胡究竟起源于何地?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二胡

    二胡历史简介:二胡的基本构造是怎样的?二胡有哪些分类?二胡的演奏技巧是怎样的?二胡究竟起源于何地?小编马上为你介绍:二胡简介二胡(拼音:Erhu) 始于唐朝,称“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

  • 岐山臊子面来历是怎样的?臊子面起源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臊子面

    臊子面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道传统美食,喜欢吃面食的朋友肯定都知道臊子面。其实臊子的意思就是肉丁,而臊子面的做法也并不复杂,除了臊子在准备一些蔬菜自己就可以在家做出一碗美味的臊子面。臊子面拥有悠久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当时在岐山各个饭馆都有自己的招牌臊子面。那这次就为大家讲讲臊子面的起源和来历,经

  • 古人睡得枕头都是什么样式的?古代枕头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枕头

    枕头,相信这个是我们生活当中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每天睡觉都需要枕头。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每一个时期的枕头都有着怎样的历史呢?每一个时期的枕头独有这怎样的作用和文化呢?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下我国古代枕头的文化吧。枕头是枕的一种,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用品之一。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草

  • 本命年有什么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本命年

    本命年最初为五行数命回归之年,即60年一本命年,目前主要是十二年一遇的农历属相所在的年份,俗称属相年。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的民谣是关于本命年不甚吉利的最好写照。故民间通常把“本命年”

  • 唐朝上元节是什么节日?狼卫为什么选择在上元节行动?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上元节

    可能很多小伙伴还对上元节这个节日感到陌生,实际上上元节就是元宵节,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时期,唐朝的元宵节有三天假期而且全国各地都会举办赏灯夜游,举国欢心,所以元宵节非常热闹。狼卫想要动手引发骚乱,那在元宵节这天应该是最好的选择,毕竟人多,而且行动后也容易脱身。其实《长安十二时辰》对于大

  • 德昂族文化历史介绍 德昂族茶文化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德昂族

    在我们历史悠久的华夏大地上流传这很多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守护的传统文化,在这些文化当中茶文化就是其中之一。我国是茶文化的起源,经过了多年的传承和不断干山,人们就将茶文化变得更加的古色古香。在德昂族文化中也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茶文化,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一向被誉为“古老的茶农&rd

  • 血型遗传规律表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血型

    什么样的血型与什么样的血型结合在一起会生出一个什么样血型的孩子。关于这疑问问题,一不小心弄错了,还有可能会影响到家庭的幸福与和睦。其实想要判断两种血型的结合会有一个怎样血型的孩子是可以根据血型遗传规律来得出的。根据血型与血缘(遗传)规律一览表,对父母与孩子血型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以常见血型ABO型

  • 最全的血型遗传规律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血型

    Rh血型遗传规律表Rh(D)血型只有正、负(阳性、阴性)两种,其遗传亦是如此。Rh(D)血型遗传规律:父母Rh(D)血型:正+正 子女Rh(D)血型:正/负父母Rh(D)血型:正+负 子女Rh(D)血型:正/负父母Rh(D)血型:负+负 子女Rh(D)血型:负注意:有一些罕见的例外,如病变、基因变

  • 土家族赶年简介 土家族赶年起源 土家族为什么提前过年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土家族

    土家族赶年简介在土家族地区,每进腊月,过年的气氛便渐渐地浓了起来,忙碌了一年的土家人从置办年货开始,便将过年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杀年猪、做煻糁、推豆腐、打粑粑、贴对联、置办团年饭菜等为过年做准备的活动一件件地在土家族聚居区被弄得红红火火,这种喜庆的气氛直到正月十五日堂屋中撤下祭祀围帐,摆手锣鼓收场,整

  • 朝鲜族的资料:朝鲜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朝鲜族

    简介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其次是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省(区),其余散居在内地的一些城市。最大的聚居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里的朝鲜族居民占了朝鲜族总人口的近一半。此外还有位于长白山怀抱中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也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区。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朝鲜语,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