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宋朝长翅帽的由来及作用

宋朝长翅帽的由来及作用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444 更新时间:2024/1/11 8:46:17

在我国历史上,古人对于帽子的样式是非常重视的,甚至在某个时间段是以帽子的样式来区分一个人的层次和地位的,皇帝所佩戴的帽子肯定是与其他官臣将相是不一样的。不过到了宋朝时期,却出现了一种长相奇特,极为罕见的帽子,这便是“长翅帽”,官方名称是幞(fu二声)头,这种帽子不管是大臣还是皇帝,都需要佩戴,而且还是在正规场合佩戴。在古代皇权统治下,出现这种情况,是很值得深究的。

一、 古代的朝堂

对于后代人来说,对于朝堂的理解基本都处于影视作品,再深一些的就是一些浅层次的史书,对于古代真正的朝堂并不是很了解,而基于这些认知,我们大多数人都以为,朝堂就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场合,官员们战战兢兢地汇报工作。

其实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古代朝堂和菜市场差不多,非常混乱,官员们交头接耳是非常常见的事情,甚至朝堂之上还打死过人。

公元1449年,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明军损失惨重,明英宗也被瓦剌给生擒了,而作为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的太监王振等人自然难逃罪责。

王振自知没有生路,早早自杀,但这件事并没有结束。明代宗继位后,大臣们要求清算王振的党羽。

明代宗想要息事宁人,结果大臣们不同意,锦衣卫指挥使马顺是王振提拔上来的官员,在朝堂之上生生被一群文官打死,这也造成了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朝堂打死人的事件。

这次事件发生在明朝,而明朝是一个经历了宋朝理学统治过的时代,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都发生了这样的事件,更别说刚刚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宋朝时期了。

五代十国作为唐朝之后的乱世,国家更替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军拥兵自重,建立政权,这样的时代,皇帝和大臣之间的权力平衡相当脆弱。

朝堂如果大臣强势,发生争斗是很正常的事情,哪怕大臣不强势,朝堂上依旧会争吵不休,而皇帝不可能在朝堂上杀发言的官员,唐朝时期的魏征就是一个例子,将李世民气个半死,但李世民却不能杀他。

中国真正将皇权提高到巅峰是明朝完成的,明朝朱元璋特别重视官员的监察工作,可就算如此,朱元璋也依旧不敢在朝堂之上乱杀人。

明朝皇权如此集中尚且如此,更别说是宋朝时期了。宋朝时期,赵匡胤早就规定,不能随意杀害朝堂之上发言的言官,基于这种情况,所以朝堂一直都是吵吵嚷嚷的,说是菜市场绝对不为过。

其实统治者怕的不是官员不发言,而是官员交头接耳,发言就意味着一件事还有解决的办法,如果不发言,那几乎就是判了死刑,没有多少解决办法了。

比如古代常见的缺粮问题,如果遇上天灾,又遇到外族入侵,那朝堂之上发言的寥寥无几,最后或许只有皇帝的几个亲信发言。

所以对于皇帝来说,发言是好事,但如果在朝堂之上交头接耳,就是大事,这就意味着有人拉帮结派,宋朝时期,为了不让官员交头接耳,长翅帽就出现了。

二、 长翅帽的作用

长翅帽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两根长翅,这个长翅不是戏剧表演的时候的那种长翅,戏剧表演的长翅是被缩短了的,宋朝长翅帽的长翅是非常长的,而官员与官员之间的距离就是长翅的距离。

这样的距离,让想要讨论的人必须要提高声音,不然对方听不到,而一旦提高声音,那整个朝堂都知道了,而且,因为长翅帽过于明显,不管是转身还是转头,皇帝在上面都可以清楚地看到。

但这只是其一,长翅帽的长翅偏长,动作幅度过大就会导致长翅大幅度摇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崇尚端正的国家来说,长翅的大幅度摇摆是绝对难以接受的。

而且宋朝是理学昌盛的一个朝代,对这种不雅的行为更是难以接受,所以长翅帽也有着端正官员行为的作用。

长翅帽的发明据说和赵匡胤有关,赵匡胤是宋朝的建立者,他建立宋朝之后,曾进行过杯酒释兵权,是政治手段非常厉害的一位君主。

另一方面,赵匡胤是从五代十国过来的君主,经历过唐朝之后的军阀割据,而且是由将军起家,他杯酒释兵权是害怕有人和他一样,将军起家。

但他忌惮的绝对不仅是将军,还有朝臣,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朝臣交头接耳讨论朝政,这样的局面赵匡胤怎么可能忍受。

虽然没有具体的史书证明,但根据宋朝历史,赵匡胤发明长翅帽的可能性非常大,除了赵匡胤,就是赵光义,赵光义是宋朝第二位皇帝,而且他的皇位得来的问题很大。

赵匡胤莫名身死,他就继承了赵匡胤的皇位,继承皇位之后,他自然害怕朝臣议论自己的皇位,所以也可能是长翅帽的发明者。

不过综合来看,赵匡胤发明长翅帽更为可信一些,因为没有那位朝臣大庭广众之下讨论皇位的接替,反倒是赵匡胤,在经历了五代十国之后,更害怕朝臣勾结,所以发明了长翅帽。

其实长翅帽并不适合官场办公,很多影视剧里将长翅帽放在很多地方使用,其实这是不正确的,长翅帽一直都只在重要场合使用,比如大型的庆典,以及上朝之类的。

一般办公的时候并不会用到长翅帽,因为戴上长翅帽就意味着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仪态,稍不注意就会导致长翅摇摆。

其次,长翅过长,不管是伏案办公还是行走,都不方便,所以长翅帽的使用,并不是很普遍,只存在于重要场合。

三、 皇帝和官员一样戴长翅帽

流传下来的皇帝的画像,秦汉时期皇帝佩戴轩冕,这种帽子可以挡住朝臣们的视线,让朝臣看不清皇帝的面部表情,轩冕也融入了我国的神话体系,玉皇大帝就是佩戴轩冕的。

轩冕除了有阻挡的作用外,还具有区分的作用,除了皇帝,任何人都不能佩戴轩冕。

而到了宋朝,宋朝的皇帝画像基本都是戴着长翅帽,如果不是一身黄衣,恐怕皇帝和朝臣没有什么区别,为何宋朝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之前提到过,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曾下令不得杀害言官,历史上著名文豪苏轼因为乌台诗案下狱之后,除了王安石等人的营救,也和这条命令有关,宋朝统治者非常重视文官,皇帝几乎就是和士大夫一起在治理天下。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决了武将的武装,而对于文人,他是既防着,又重用着,为了和文人拉近距离,因此他也开始和朝臣一样,佩戴长翅帽。

皇帝佩戴长翅帽,虽然拉近了和朝臣的距离,但也埋下了隐患,因为长翅帽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仪态,朝臣佩戴可以让皇帝看清楚官员有没有失仪,而皇帝佩戴,也让官员们可以看到皇帝有没有失仪。

这种情况导致宋朝中后期的皇帝都十分注重自己的仪态,流于形式化,重文轻武,加上皇帝一直被严格要求,这是宋朝武力孱弱的重要原因。

结语

长翅帽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政治物品,它一方面成为了皇帝控制朝臣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成为宋朝的枷锁,锁住了宋朝的君臣。

不能说长翅帽的出现没有积极作用,长翅帽也是君权高度集中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理学的催化剂之一。

但对于宋朝来说,长翅帽虽小,但久而久之,形式化的规矩,让宋朝整体守规守矩,没有改变风气的魄力,以至于武力从始至终都非常孱弱。

标签: 长翅帽

更多文章

  • 古人炼丹炼出来的到底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炼丹

    说起炼丹术,相信现在很多人听到这个都是非常不屑的,认为都是古代封建迷信的产物,在如今科技发达,崇尚科学的社会中并不被待见。而且在历史上多少帝王想要炼出长生不老药,但是最终死的一个比一个快。其实,如今的科技发展是离不开荒诞愚昧的探索的,昔日欧洲医生完全错误的放血疗法,也才有了现代医学的基础经验。因此古

  • 盘点元朝历史上的五位汉人名将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元朝

    元代不论为官还是为将,只重视出身。几乎还是部落那一套。元代的汉人是统指生活在原来金,辽,西夏统治下的汉族和其它民族(契丹、党项、女真、高丽等等)。而生活在长江以南,南宋统治下的人民,被称为“南人”。蒙古兴起的过程中,因为蒙古人少,在北方金国统治区也重用汉人,历史上称为&ldq

  • 历史上10位令人惋惜的英年早逝天才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英年早逝

    天妒英才,一种文化积累的心理暗示。意思大抵是这样:一个人的得与失是守恒的,在一个地方失去一些,就一定会在另一个地方找回一些。就像上帝为你打开一扇门的同时,必定会为你关上一扇窗。1、霍去病---纵死犹闻侠骨香天欲其亡,必先让其狂。与音乐家聂耳一样,霍去病也活了23岁,是货真价实的奴隶出身。聂耳虽

  • 明清时期秦淮八艳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淮八艳

    满腹经纶的学者里可能有卖国求荣的败类,青楼卖笑的妓女里也可能有气节不凡的勇士。妓女,虽然被认为是最没有节操的人,可有些地位很高、名头很大的人,却寡廉鲜耻,连妓女都不如。“秦淮八艳”,即明末清初南京秦淮河上的八个南曲名妓,故又称“金陵八艳”。计有柳如是、

  •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名妓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名妓

    1、倾城名花薄命红颜钱塘名妓---苏小小 苏小小,南齐钱塘名妓,能歌善舞,公艺倾绝当时,然而造化弄人,在西泠与阮朗相遇,一见钟情,结为伴侣。不幸被阮郁始乱终弃,后小小又累遭官府中人欺辱,一代薄命红颜,终于含恨夭折风流,用生命唱出了一曲凄美的哀歌。苏小小的生可谓古典唯美主义的绝唱。她年方十八,偶遇风

  • 中国历史上10位“垂帘听政”的太后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垂帘听政

    提起垂帘听政,大多数人会立刻想到慈禧太后,没错,她把持朝政长达四十七年,是中国历史上垂帘听政时间最长的人。但是,垂帘听政从何而来的呢?“垂帘听政”的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旧战国时期。 垂帘是指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殿上用帘子遮隔。听是指治理,太后临朝管理国家政事。今

  • 历史上五位功败垂成的农民起义领袖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农民起义

    1、打工仔陈胜名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替人做过小工的陈胜和吴广这两个雇农出身的戊卒,在大雨滂沱的穷乡僻壤揭竿而起,以区区九百之众向一个庞大的帝国发起了挑战。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轻举妄为,然而这把火却最终成为燎原之势,它激起了一场连锁式的全国民变。 虽然陈胜及其“张楚”政

  • 大器晚成的十大历史人物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大器晚成

    10、苏洵 据说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常和一帮“狐朋狗友”赛马、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

  • 《唐新本草》:唐朝孙思邈所著 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孙思邈

    隋开皇元年(581年),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他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并记录,终于完成了《千金要方》。唐初,孙思邈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

  • 《千金方》:唐朝孙思邈所著 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孙思邈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