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宰相”称呼的历史由来 历代宰相称谓的变化

“宰相”称呼的历史由来 历代宰相称谓的变化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979 更新时间:2023/12/6 4:09:09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含诸侯、帝王等)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通称,而非法制上的名称。在各朝代的官制中其实是没有这官名的,宰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1],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省视约相”[2],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中国古代政权建立中央集权后正式称谓有丞相、相国、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同平章事等。今日时常称君主立宪国家之内阁总理大臣为首相,即得自“宰相”之名。

商朝时为贵族家中的管家,是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杀祭祀,实已为官的通称。因古时祭祀为头等大事,贵族当王后,变成王的首席副手。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唐朝宰相人数与名目最多,有三省长官的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还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汉代丞相以一或二人为相,唐代的宰相以多人合议制为相,还有许多军人节度使获得宰相的头衔,是为使相,但无实权。

有些朝代会设立左、右丞相(根据皇帝的方向),其地位根据不同朝代对“左尊”或“右尊”而不同。例如先秦时代文官尊左、武官尊右;在汉时期,以右丞相为主相、左丞相为副相;到隋唐两宋随周为“左尊右卑”;元朝依蒙古人习俗也以右丞相高于左丞相;到明初则恢复以左丞相为正职、右丞相为副职。

沿革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汉朝与秦朝相仿,一般称为丞相(金印緺绶,绶紫青色),只是如果称为“相国”(金印綟绶,绶似绿似紫)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号称三公,共同执政,权臣则多称“大司马”。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除了朝廷的宰相之外,由于汉朝采用封建与郡县并行制(也称作郡国制),因此在地方层级上有许多封国(诸如中山国、北海国、赵国等),行政区地位相当于郡。虽然封国的君主为各诸侯王,但只是傀儡,实质的长官,是皇帝派遣的“国相”,因此王国的国相,实际上相当于郡的太守。此外,各郡国内还有许多县侯的封国,侯国的国相,在品级上则相当于县令、县长。

魏晋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尚书令、侍中、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时,隋文帝杨坚创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合称为宰相。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不置尚书令,以副职尚书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除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和门下省长官侍中外,以他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者才是宰相;玄宗开元后,加衔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

宋朝的尚书令和中书令为虚置,以同平章事、侍中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两者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合称“宰执”。[3]从汉朝至唐朝,天子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站立答话,其地位大降。元丰改制,恢复唐朝的三省制度,但三省长官虚设,以副职代之,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靖康间复改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南宋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道间又改为尚书左、右丞相,多兼枢密使,统领军政。

大蒙古国仿效汉制,设立中书省为行政机关,耶律楚材在窝阔台汗时期担任中书令,位居中书丞相之上。元朝建立后续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由皇太子兼领,不常设,下为中书右左丞相,为常设长官,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右左丞及参知政事,合称“宰执”。各地设有行中书省作为朝廷的派出机构,长官为行省丞相。

明初亦设中书省,长官为左右丞相,不设中书令。洪武十三年(1380年),太祖借由胡惟庸案,罢中书省,废丞相,由天子亲决国政。宰相制度和三省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正五品的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内阁职位渐重,但大学士有宰相之实,却无宰相之名,权力受到一定限制,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沿明制,不设立真正的宰相职务。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没有品阶的军机大臣行宰相职责,但没有独立的行政权力。清代习惯上称授正一品殿阁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分。清朝末年,清政府仿效日本改革政治制度,成立以总理大臣为首的责任内阁,取代大学士和军机大臣。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明清以后的大学士及军机大臣虽有宰相职责,辅助皇帝,但实际上只是皇权的执行者,没有独立决策权力。虽有大学士和军机大臣专权的情况发生,但他们的权力只是来自君主的信任,而非制度本身,相对下地位并不稳固。

与皇权的冲突

很少大有为的皇帝能长期忍受权力过大的相权。因此相权在中国历史中不断的被裁减。其中较显著的变革有三个时期:

  • 汉武帝设内廷作为政务中心,逐渐架空以丞相为首的外廷。

  • 隋代正式确立三省制;三公取消开府,成为彻底荣誉头衔。

  •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借胡惟庸案废中书省和丞相,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

  • 历代称谓表

    中国的宰相在历代王朝有不同的称谓。下表是详细参照。

    朝代

    宰相

    内容

    太宰、冢宰、阿衡

    西周

    太宰、冢宰、小宰

    东周

    太宰、冢宰、执政官、少宰

    春秋

    齐:上卿→左相、右相

    晋:正卿

    秦:左庶长、右庶长

    楚:令尹

    越:大夫

    宋:左师、右师

    战国

    秦:大良造→相国→左丞相、右丞相

    楚:令尹

    西汉

    丞相/相国

    太尉

    御史大夫

    丞相/相国辅佐皇帝、总揽政务、统率百官

    太尉司掌军事

    御史大夫统率御史(监察官)

    三公

    东汉

    司徒

    太尉

    司空

    丞相即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所改称

    实权渐渐移至尚书,三公逐渐成为荣誉职

    三公

    尚书

    皇帝个人秘书

    三国

    曹魏:

    司空

    司徒

    太尉

    大将军

    尚书令

    尚书仆射

    相国

    蜀汉:

    丞相

    大将军、录尚书事

    大司马、录尚书事

    尚书令

    东吴:

    丞相

    左丞相

    右丞相

    西晋

    丞相

    复置三公

    录尚书事

    尚书之最高职位

    尚书令、尚书仆射

    门下侍中

    中书令

    尚书先任者

    皇帝侧近之首,兼掌出纳帝命

    皇帝秘书官

    东晋

    录尚书事

    中书监

    中书令

    中书侍郎

    侍中

    尚书令

    纳言

    内史令

    为避隋太祖杨忠讳,侍中改纳言,中书令改内史令

    三省长官

    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

    侍中

    中书令

    尚书省长官

    门下省长官

    中书省长官

    尚书左、右仆射

    侍中

    中书令

    或他官加

    知政事

    参知政事

    参预朝政

    专典机密

    同中书门下三品

    与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等称号为宰相,名目之多为历朝之冠,详见唐朝宰相。

    由于太宗曾任尚书令,后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

    贞观之后,尚书左、右仆射不带“同中书门下三品”者,不是真宰相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代中叶之后,多以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六部尚书或侍郎为本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原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等官职成为勋戚元老或节度使的加官

    节度使兼同平章事者非真宰相

    五代十国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参知政事

    等称谓

    大多沿袭唐代旧制,真宰相为“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形式

    又有加延资库使(唐武宗时设置,后梁沿置)、太清宫使(唐后期设置,为首相加衔,后唐复置)、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及集贤殿大学士等称号区别首相、次相和其它宰相

    吴/南唐: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参知政事

    等称谓

    同上

    杨吴权臣徐温、徐知诰先后以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等头衔把持朝政,一如唐末朱温篡位前以相国总百揆自称,非常置

    前蜀/后蜀: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参知政事

    等称谓

    同上

    南汉: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参知政事

    等称谓

    同上

    北宋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参知政事

    一般设置两名或三名宰相

    双相时首相兼领昭文馆大学士及监修国史,次相兼集贤殿大学士

    三相时以兼昭文馆大学士者(即唐代的弘文馆)为首,兼监修国史者次之,兼集贤殿大学士者又次之

    副相为参知政事

    间或有一二权臣真除门下侍中一职,也为真宰相

    不兼三馆馆职之同平章事或兼节度使之同平章事为虚衔,非宰相

    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门下侍郎

    中书侍郎

    尚书左丞

    尚书右丞

    神宗元丰年间重校《唐六典》改革官制,废除绝大多数沿袭晚唐五代的差遣职务,政府架构形式上回归了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但原来的三省长官虚设

    首相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副相为门下侍郎、中书侍郎以及尚书左、右丞

    太宰兼门下侍郎

    少宰兼中书侍郎

    徽宗时期蔡京曾以太师总领三省,称为“公相”

    太宰、少宰系原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改名

    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钦宗登基后,恢复元丰改制后的旧称

    南宋

    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建炎时三省正式并一,撤消中书、门下侍郎及尚书丞等衔,宰执官恢复“同平章事”“参知政事”衔

    左丞相

    右丞相

    左、右丞相乾道时自左、右仆射改名

    韩侂胄曾以“平章军国事”一职把持朝政,位在丞相之上

    “平章军国重事”多以勋戚老臣为之,有实权者唯贾似道一人,位在丞相之上

    北宰相府:

    北府左宰相

    北府右宰相

    总知军国事

    知国事

    南宰相府:

    南府左宰相

    南府右宰相

    总知军国事

    知国事

    中书令

    中书省大丞相

    中书省左丞相

    尚书令

    尚书省左仆射

    尚书省右仆射

    尚书令

    尚书左丞相

    尚书右丞相

    平章政事

    完颜亮执政时期裁撤中书门下二省,以尚书省为行政中枢

    中书令

    中书右丞相

    中书左丞相

    平章政事

    门下省不置,尚书省不常置,以中书省为行政中枢,仿照蒙古风俗,男右女左,男尊女卑,右丞相较左丞相高。中书令为皇太子兼任,不常置

    中书左丞相

    中书右丞相

    由于丞相胡惟庸被诛而废止,省宰制度旋即结束,而后及至清末行宪,不再有真宰相之职

    明清废相后,皇帝躬览庶政、自兼相权、亲辖六部。大学士和军机大臣等的职权与前朝宰相实有差距

    中极殿大学士

    (原华盖殿)

    建极殿大学士

    (原谨身殿)

    文华殿大学士

    武英殿大学士

    文渊阁大学士

    东阁大学士

    入阁预机务、参预机务、入阁办事等称号

    原为皇帝顾问兼秘书,官阶为正五品。后期权力扩大,实际上掌握部分宰相的职权,首席大学士习称为“内阁首辅”

    议政大臣

    议政王大臣会议成员

    中和殿大学士

    (乾隆年间废)

    保和殿大学士

    文华殿大学士

    武英殿大学士

    文渊阁大学士

    东阁大学士

    体仁阁大学士

    (乾隆年间增设)

    协办大学士

    雍正之后,殿阁大学士均为正一品,地位仅次虚位三公,为名义上的文官之首,时人称为“中堂”,

    另设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为大学士之副

    军机大臣

    雍正之后,以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或亲王兼充没有品阶的军机大臣,入值军机处,协助皇帝处理军国机要事务

    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名义上仍为沟通中外的政府总机关,实际上只负责处理一般性的公开事务。因此清代大学士不兼任军机大臣者,不被时人视为“真宰相”

    内阁总理大臣

    宣统三年仿日本立宪制度,预备立宪,裁撤旧内阁、军机处等机构。不旋踵清亡

    标签: 宰相

    更多文章

    • 明朝“中极殿大学士”称呼的历史由来 中极殿大学士的权限与职责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极殿大学士

      中极殿大学士,旧称华盖殿大学士,为明朝、清朝内阁大学士之一,明朝为正五品衔。掌管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等职位[1]。明朝初期,明太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杀胡惟庸,罢中书省,废除二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2]。但由于工作分量实在过于庞大,洪武十五年,朱元

    • 明朝“建极殿大学士”称呼的历史由来 建极殿大学士的权限与职责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建极殿大学士

      建极殿大学士,嘉靖以前称谨身殿大学士,为明朝内阁大学士之一;清朝称保和殿大学士。清朝为正一品衔。掌管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等职位[1]。明朝初期,明太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杀胡惟庸,罢中书省,废除二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2]。但由于工作分量实在过于庞

    • 明清“文华殿大学士”称呼的历史由来 文华殿大学士的权限与职责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华殿大学士

      文华殿大学士为明清两代所设官职。明朝明代设有“文华殿大学士”一职,以辅导太子读书[1]。清代逐渐演化形成“三殿三阁”的内阁制度,文华殿大学士的职掌变为辅助皇帝管理政务,为正一品,统辖百官。洪武年间文华殿大学士:鲍恂、全思诚、全铨、张长年、张溥清朝清朝,

    • 明清“武英殿大学士”称呼的历史由来 武英殿大学士的权限与职责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武英殿大学士

      武英殿大学士,为明朝、清朝内阁大学士之一,初期为正五品衔,清代为正一品。掌管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等职位[1]。办公地址为武英殿。明朝初期,明太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杀胡惟庸,罢中书省,废除二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2]。但由于工作分量实在过于庞大,洪

    • 明清“文渊阁大学士”称呼的历史由来 文渊阁大学士的权限与职责 文渊阁大学士人员名单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渊阁大学士

      文渊阁大学士,为明朝、清朝内阁大学士名号之一。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置,以翰林院官员充任,以备顾问应对,官居正五品。明成祖永乐年间,开始以殿阁大学士衔简选入内阁参预机要。洪熙、宣德以后,内阁之权开始加重,掌管批答奏章,草拟诏命,实际行使宰相的职权。因为品秩较低,常以六部尚书兼任[1]。清朝

    • 明清“东阁大学士”称呼的历史由来 东阁大学士的权限与职责 东阁大学士人员名单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东阁大学士

      东阁大学士,为明朝、清朝内阁大学士之一,正一品衔。掌管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等职位[1]。办公地址为紫禁城左顺门南庑房[2]东阁。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除一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3]。但由于工作分量实在过于庞大,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不得不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

    • 对诸葛亮最忠心的将领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诸葛亮

      乱世三国时期,诸葛亮不仅智谋超群,个人魅力相当强大,几乎与曹操有的一拼。刚得到诸葛亮时,刘备立马被他的才华所征服,对关羽和张飞两兄弟说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常山赵子龙,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堪称诸葛亮的铁杆粉丝,几乎对他言听计从。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

    • 东汉汉寿亭是个什么官职?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寿亭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前期一般是以“关某”或者“关云长”来称呼自己,等到斩了颜良之后,才自称为汉寿亭侯,有的时候会说是“汉寿亭侯关某”,也即关羽将汉寿亭侯放在自己的名字之前。当然,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关羽对于汉寿亭侯同样非常

    • 武则天是几岁进宫为妃的?武则天多少岁登基多少岁退位?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古代唯一正统的女皇帝,相比其他手握大权的女子,她不仅做到建国称帝,还主持国家大事多年。但细节总会被成果掩盖,时至今日,若问她的闺名是什么?几岁进宫为妃?几岁登基为帝?又是多大年龄去世的?却少有人知道了。一:少女时代。武则天,不是她的名字,这一点大家都知道,那她叫什么?武媚娘?这是唐太宗

    • 三国处死自己妻子的帝王都有哪些人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国

      公元204年,冀州的邺城被曹操攻破,在此之后,曹丕率先进入袁府,当时他看到有一位妇人披头散发,躲在刘夫人的身后哭泣,虽然曹丕看不清她的容貌,但是还是看出她身材凹凸有致,于是曹丕当即问她是谁,虽然这个妇人并未回答,不过刘夫人还是告诉了曹丕,称她就是袁熙的妻子。曹丕很是惊讶,将此女的发簪绾起来,并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