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百鸟朝凤喜事还是丧事?百鸟朝凤表达的寓意

百鸟朝凤喜事还是丧事?百鸟朝凤表达的寓意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86 更新时间:2024/3/5 19:53:54

在我们生活当中,人都是有情感的,这情感包含着很多方面,对于自己的乡土之情也是占着一席之地的。在很多人的心里,只要是踩在了家乡的土地上,心里面才会觉得踏实,才会美滋滋的。因为这地方就是根,就是家,而在外的便是“漂泊”。小编近期才看了电影《百鸟朝凤》,看完后心中有那么几天无法安宁,因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没有家。

《百鸟朝凤》这部影片更大的意义不是讲传统化缺少了传承,最真实的意义是透露出,对这个时代年轻人茫然的担忧。

记得前些年一个北漂女孩写出的一段话:

“那天加班到很晚了,我去吃了一碗面。吃着吃着就哭了,面里有妈妈做的饭的味道,想起一个人在外这么长时间,多久都没见过妈妈了,也没再吃过妈妈做的饭。自己出来工作这么多年,只能做到不再父母伸手要钱,当初全凭了冲动走出,这一刻,突然想回家了。”

当年,这段话在社交平台上疯转,该是看哭了许多人吧,因为感同身受。

我想很多人,尤其是在外漂泊的年轻人,看了都会心酸吧。只因一碗面,或是路边的一簇花,甚至天边的一朵云,像极了家乡曾有的感觉,就不由的心尖一酸,忍住潸然泪下,继续漂泊。

我学文时,也有师父的。他曾告诉我,只有你眼含热泪写出的文章,别人才会眼含热泪的读完。

《百鸟朝凤》是吴天明导演的遗作,也是他含着热泪创作的影片,辗转两年,黯然离世,跪求排片,戏里戏外都让人唏嘘不已,泪眼模糊。

看了《百鸟朝凤》,总会有感而发。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私信或留言把你的感受写出来吧。不过暂且不忙,先看下文。

吴天明导演是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 2014年3月4日中午,吴天明因心梗离世,享年75岁。

八百里秦川的土地上,总少不得焦三爷的身影;庄户人的农闲身畔,更难得是有唢呐声。

黄土地的脊背上长出了无双镇,无双镇的唢呐声喊大了一代人,就像天鸣喊妹子回家吃饭一样,全村人都能听得见。这亲情就濡染到了血脉中,这乡音就印在了骨子里,这唢呐声中包含的意味就一代代响起在庄户人的骨头缝儿里了。

黄河岸边,少不了这声响。

《百鸟朝凤》剧照:唢呐焦三爷

《百鸟朝凤》剧照:焦三爷与游天鸣合奏《百鸟朝凤》

然而这个时代留给传统文化风俗的时间太少,少的甚至来不及思考,便在现代化潮流的裹挟之下衰颓消散。也许社会的进步总会撕裂着曾经的回忆,当初响起在田间地头、红白喜事的唢呐声只能流淌在录音机里。

《百鸟朝凤》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乡土情结亲情气息让他们那个时代更饱满和温存。那个时代的国人,骨子里是热忱、淳朴的,一曲大丧的曲子就能评判一个人生前所有的功德,因为人心自有公论。一支唢呐,是匠人精神的传承,也是“焦家班”到“游家班”的人生过渡。焦三爷会成过去,游天鸣也会成过去,甚至唢呐也会成为过去,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国人这种祖辈传下来的德性是不是要成过去!

《百鸟朝凤》剧照:焦三爷与游天鸣对饮

儿时的记忆,怕是在当下再也找不出原型了吧。也许有一天,你现在推崇的一切都会被年轻人,像你嘲笑前辈一样嘲笑你。我们终会老,衰老的过程是缓慢的,而社会的脚步是飞快的。所以,你步履匆匆,初心已忘。

这个时代太浮躁,这个时代的人也浮躁,因为快。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没有家,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过着自己不喜欢的生活;看着自己不喜欢的自己,靠着惯性,活着。

我们儿时的游戏早已不见

是这个时代给了年轻人太多压力,不得不放下梦想,步履蹒跚?

是这个社会给了年轻人太多不公,不得不放下尊严,衣衫褴褛?

你可问过自己,初心在?拍拍尘土,继续上路吧。

那如果放大、抽象到一种技艺,一种风俗,一种文化呢?

是不是感同身受,想说一句,世风日下,斯文扫地。

这个时代充斥着浮躁

《百鸟朝凤》让我深深的感怀,以至于连日心乱如麻。

用一句高晓松的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于是我想起年轻人最热的一个问题:旅行的意义。为什么要问旅行的意义?因为你没有家,只能把漂泊路上的清风拂面,当成儿时母亲的呢喃低语。

现实的压迫让一代代年轻人不得不放下梦想,承担起本不属于这代人的痛苦。当从北上广的挣扎苟且下蓦然回首时,世间全然变了模样。

逃不离的北上广,回不去的是家乡。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没有家。没有家,就丢了魂,就少了骨子里的硬实。

人在他乡格外贱。

很刺耳,但不错。

每当你寒夜独归,扫落一身疲惫,孤坐窗前桌畔,可曾回忆过当初的梦想和作别的故乡?可曾思索过生活的意义和憧憬的远方?

你活得不像自己。

你的家在何方?有人说家是远方翘首远望的父母,有人说家是男儿脚下的土地。这都要从自己的基因里找答案祖辈传下来的德性。

祖辈传下来的德性,和现代社会不冲突。这个时代处在变革的阵痛中,我们不知道下一步将何去何从,那就坚守自己的传统就好。有了传统,就有了家。

很多人都喜欢提起西方来对比我们,更多的人会推崇绅士精神。我们传统的道德学之一二便能彬彬有礼,气度自华,堪称君子。何必学什么西人的绅士精神,学来学去学得四不像,反倒丢了国人自己的德性。

“孝”是中国最美的传统道德

把遗传在骨子里的那些热忱、淳朴的基因继续坚持下去,东方人有自己的含蓄和道德,是这片沃土孕育出的人与人相处的伦理规则。更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自信。

君子温润如玉,守好本心,修身养性,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多一些静和内涵,就少了迷茫和戾气。迷茫时向着阳光仰望,总会有家的方向。

标签: 百鸟朝凤

更多文章

  • 三味书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三味

    说起三味书屋,相信大家对这个词肯定不会陌生了。所谓的三味书屋就是晚清时期绍兴府城内著名的私塾,也是当年鲁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位置。三五书屋位于都昌坊口11号,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那么这个三味书屋所谓的三味到底是指哪三味呢?189

  • 六亲不认是哪六亲?胡说八道是哪八道?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六亲不认

    中国的成语非常之多,用简短的几个字,就能够表达出复杂的含义,并且很多都有一段历史故事,有一个典故,通过这些历史也能够给人们很多的启示。不过,有些成语也比较特殊,比如说“六亲不认”“胡说八道”,这些成语人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也知道该怎么用,但是其中的&l

  • 中国的傣族和泰国傣族是一个民族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傣族

    说到傣族其实大家也知道的中国的少数名族,那么有的人要问了,不仅仅是中国有傣族啊,话说这个泰国也是有傣族的啊,这两个傣族有什么关系呢?这中国的傣族和泰国的傣族是不是一个名族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事情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看看到底是不是一个名族吧!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和泰国的泰族,是同一个

  • 乾隆帝晚年册封的唯一贵妃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乾隆帝

    乾隆皇帝他的后宫妃子是数不胜数,大家也是可以通过最近几年热播的古装剧里面知道乾隆皇帝他的后妃。而在乾隆皇帝他的皇宫妃子里面像富察皇后,辉发那拉氏继皇后令贵妃等等这些都是乾隆的后妃。那么今天小编和大家讲述的是乾隆皇帝他后宫里面的其中一位妃子,她不像上面那几位妃子那么的有名,但是她却是乾隆皇帝晚年的时候

  • 三国江东四大都督分别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江东

    三国不仅是董卓、曹操、刘备这些枭雄的舞台,还是谋士和武将的舞台,谋士坐镇后方运筹帷幄,武将在前线斩将杀敌,攻城略地,给读者奉献了一出智力与智力较量、暴力与暴力碰撞的美学和权游大剧。在谋臣武将方面,蜀汉有五虎上将、四大谋臣,曹魏有五大谋士、五子良将,江东也不遑多让,有自己的十二虎臣,但相比较十二虎臣,

  • 乾隆帝三大汉人嫔妃分别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乾隆帝

    乾隆当皇帝的时候,位置就相当的稳固了,为此除了一如既往地与蒙古联姻以外,他的后宫里还出现了不少的汉人嫔妃,甚至还有一位叫做香妃的回族女子,可见他比起前面的皇帝来说,真的是艳福不浅。虽然他对于汉人很重视,但事实上在他后宫里的那些汉人嫔妃,即便是那些深得宠爱的,也都是满清茶的辛酸。先来说一下他封为皇贵妃

  • 贾充和贾诩什么关系 贾充和贾诩有血缘关系吗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贾充,贾诩

    最近有人问这个贾充和贾诩这两个人非常有意思的,那么从这两个人的姓来看的话,应该是一家人,那么这个贾充和贾诩到底是不是一家人呢?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到底有没有血缘关系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吧!贾充和贾诩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他们只是同姓而已,贾诩的活动轨迹在董卓曹操曹丕,而贾

  • 唯一与咸丰帝合葬于定陵的皇后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咸丰帝

    大家都知道,清朝自乾隆朝末年就已经走向了下坡路,虽然之后的嘉庆皇帝是一位比较勤政仁慈的帝王,但还是遏制不住清朝衰落的态势。而之后的道光皇帝则是一位资质平庸的君主,虽然一生节俭,但是清王朝早已病入膏肓。随之继位的咸丰皇帝恰好生逢乱世,国内外饱受战乱,提到咸丰皇帝的皇后,大家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后来的两宫皇

  • 历史上五位漂亮的女将军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女将军

    中国古代的冷兵器战争多为近身搏斗,对力量的要求决定了主要是男人的舞台。但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驰骋疆场、战功赫赫的巾帼英雄,历史小编特地精选其中的五大漂亮的女将军,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她们的英雄事迹。第五名、冯婉贞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1860年英法侵略军占领北京以后,四处掳掠,十九岁的冯婉

  • 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名将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唐朝在经历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以及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后,百年的国祚安稳鼎盛也迎来了“盛极必衰”的拐点安史之乱。在唐玄宗统治的末期,他一改前期的励精图治,开始宠信奸臣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