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皇帝帽子垂着珠帘主要作用

古代皇帝帽子垂着珠帘主要作用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603 更新时间:2024/1/25 2:16:21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维的这首诗描写了古代上朝的情景,整个国家的能臣武将济济一堂朝拜皇帝讨论大计,也算是一种盛况了。这里"冕旒"是代指皇帝。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通俗来说,冕旒其实是皇帝专属的"帽子",它是由"旒"、"缨"、"冕板"等组合而成,顶端是一块长形冕板,前后垂有多串珠玉,以彩线穿起。其中,我们从影视剧中看到的秦汉时期的皇帝帽子造型就是最具代表性的。

那么,"冕旒"为什么成了皇帝的代称呢?其他人可以戴吗?为什么皇帝要在帽子上点缀那么多珠串?这样的装扮有何作用?

一、"冠冕"起源

平时,我们常形容一个人为"冠冕堂皇"。其实,虽然两者都是头上戴着的物品,但事实上"冠"和"冕"是两个意义完全不同的东西。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标志成人。《释名》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意思是,只有士以上的人才有资格戴帽子;平民百姓则戴布巾,因此"冠"一般指古代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而"冕"却是有官职的人才能佩戴的帽子,这在《说文解字》里有说明:"冕,大夫以上冠也。而且级别不同,"冕"的样式也有不同,而最高级别的当然就是古代皇帝头上戴的冠冕。

相传帽饰起始于黄帝,也并不像如今的帽饰是为保暖或装饰,而是权力和尊贵地位的象征,平民自然不能随意佩戴。到了周朝时期,随着礼教等级秩序的建立,也逐渐形成了整套的服饰制度。尤其是在盛大活动如祭祀以及某些大典场合,上至帝王,下至诸侯、卿大夫等都必须带上冕旒。属于一种礼冠。随后逐渐演变到秦汉时期就成为了帝王专属,于是冕旒在很多时候就成了皇帝的代名词,一般各个朝代的帝王都会把冕旒做一定的细节改动和相应的规定,但大致形制是不改的。例如,在唐太宗时期,为了彰显亲民,他下令取消了冕旒上的珠帘。到了宋朝时期,传统冕旒变得不受欢迎,成了"没落贵族";直至清朝,虽然名字没变,但冕的造型却直接改头换面了。

二、冠冕的级别

既然说冠冕曾经是统治阶级和贵族的身份象征,那么具体都有什么区别呢?据《周礼》记载:"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冕旒的本体为冕,垂下来的珠串为旒,而旒的数量也是根据阶级地位分级别的,据《周礼》记载:"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所谓"旒"又叫"玉藻"。不同身份所戴的冕旒主要区别就在于玉藻所用珠子的材质和条数以及颜色等。

一般来说,帝王冕前有十二根玉藻,后有十二根玉藻,一共二十四根,最初是由朱、苍、白、玄、黄各色玉珠进行编穿的,每个珠子之间相距一寸,后来也有用白玉的;太子用11旒11珠;而亲王及诸侯则只能用9旒9珠;卿大夫旒珠则会比诸侯更少。因此,可以通过旒珠数量来确定他们的官职,正所谓"以帽取人"。

那么,为什么皇帝的冕旒偏偏要有十二根玉藻?难道有什么特殊作用?

三、冕旒的作用

综上所述,冕旒的设计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地位的象征,尤其是皇帝的冠冕更是皇权至上的体现。而皇帝冕旒的具体构造相当复杂,有"綖"、"旒"、"缨"、"紞"、"纩"、"紘"六个部件组成。綖就是前面所说冕的顶部的长方形板,前圆后方、前低后高;旒,也叫玉藻,是悬挂在冕板前后两侧的珠帘;缨是冕板左右垂下的红绸绳;紞是丝制线绳,两端自冕板两边垂下位于左右两耳旁,所以又称充耳、塞耳;而纩是挂在紞头两旁的玉;紘则是系在下巴处的系带,为朱红色。

那么冕旒如此设计的用意又是什么呢?其实,冕旒的冕板前低后高的设计,是提醒皇帝不能眼高于顶,而要注意体察民情;而左右两边称"充耳"的玉,又称"塞明",这是提醒皇帝要谨防佞臣谗言、不该听的不听;而那些垂落的珠帘的用意也更是深有寓意了,称"蔽明",表示目不视非,不该看的就睁只眼闭只眼。另外,据说冕旒还能够起到以下作用:首先,对言行举止有警醒规范作用。因为,冕旒前后的玉珠很容易晃动并发出声响,无论说话时的动作还是走路甚至坐姿都要端庄稳重,若动作幅度太大走路太急,就会被打脸;如果坐姿不端正,头歪身斜则冕旒就会滑落。如此一来,佩戴者就会逐渐养成抬头挺胸大气威严的气派。

第二,冕旒的珠帘能隔出一个安全的"心理距离",可以遮挡表情,令皇帝心思不容易被揣摩,从而塑造高深莫测的神秘威严形象,以暗示臣下"不可直面圣颜",同时用距离感让臣子产生惶恐与敬意。

第三,告诫皇帝"水至清则无鱼"的寓意,让皇帝具有包容心怀,无伤大雅之事不必在意。另外,还可以想象:珠帘微微晃动间,一切被珠帘遮挡得若隐若现。这种画面正好时时提醒当权者要牢记,凡事不可看表象,甚至有时亲眼所见也未必是事件的全貌;而为江山社稷考虑的明君应该拨开心中的珠帘,取舍有度、尊重事实。

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无处不在,一顶帽子也可以有如此多的讲究和深层寓意。虽然这样的帽子并不能监督每一位皇帝成为合格的掌权者,但是却也代表了华夏文明中的自知之风度。

标签: 古代

更多文章

  • 王府的丫鬟都是做什么工作 王府的丫鬟地位怎么样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王府

    丫鬟是古时候王公贵族家中的奴仆,是地位最为低贱的人,贫苦人家的孩子如果无力养活,往往会送到大户人家中做丫鬟,而寄人篱下又地位低贱,注定了丫头的悲惨命运。晚清的王府,就像一个小型的皇宫,王爷和福晋相当于皇帝和皇后。既是小型皇宫,自然少不了伺候人的太监和丫头。在皇宫里,碰上主子心情不好,太监和丫头就成

  • 古代君子的三戒指的是哪三戒?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古代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纵观后汉三国枭雄,其盛其衰都有迹可循:道家有五荤三厌之戒,儒家也有君子三戒,对一代枭雄来说,戒不戒五荤三厌无伤大雅,但是犯了君子三戒,却只有死路一条。五荤三厌这个名词,很多人都是看了《西游记》里的猪八戒才知道的,但事实上五荤三厌是道家之戒,不知道怎么传到了西域,却变成了别人

  • 清朝嫔妃脖子上的白布条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清朝

    大家看宫廷戏的过程中,常常会见到后宫的妃嫔脖子上,有一块较长的白布条。实际上,它是满人进关以后,才盛行的一种独特服装。小小白布条,实际上蕴含很深的特色文化,除去裝饰妃嫔以外,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方便”皇上。“白布条”究竟是什么?白布条,实际上便是大家当

  • “后”、“帝”、“天子”的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天子

    《道德经》有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上古时期,神州大地一片蛮荒,先民不知东南西北,不知春夏秋冬,更无国家概念,随着认知提升与社会发展需要,先民给予万物命名,于是万事万物逐渐有了名字,统治者也有了独特的称号。随着文明的发展,距今四千余年时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登上

  • 清朝内阁大学士主要负责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内阁大学士

    大清是历史上比较长寿的一个王朝,这与其制度和大清前几代开明君主的励精图治是不无关系的。当年努尔哈赤从女真部落崛起,养精蓄锐从而势不可挡,最终用自己的铁骑敲开了山海关的大门。这是文明的一种演进,是汉族文化与满族文化互相交融的结果。历代王朝开国之初,其智囊团队首要做的就是运用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团结百

  • 历史上谁有丹书铁券?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丹书铁券

    最近有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丹书铁券的事情,很多人也都知道的,丹书铁券还是非常有故事的,小的时候看电视剧什么的也都非常的开心,非常的想拥有这个丹书铁券,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说说看,看看这个丹书铁券具体是什么情况吧。话说最近很多人比较关心的就是历史上谁有过丹书铁券呢?又有哪些人用过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

  • 沈括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沈括

    说到沈括不知道大家认识不认识,不认识的一定要认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几大发明家之一,他到底有多么的厉害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来介绍介绍,下面大家就一起来看看这个沈括有哪些贡献吧,沈括有哪些成就吧,对于这些问题大家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1、数学隙积术隙积术指如何计算垛积,沈括运用类比、归纳的方法,以体积

  • 中国古代八圣都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古代

    我中国的数千年文化历史当中,出现了非常多影响深远的人物,直到千年后的今天都有很高的人气。他们的名声代代相传,在各自的领域独占鳌头。圣人是指在我们的普遍认知中是说那些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的人!为了表示对他们的敬仰称呼他们为圣人,这就有了中国的“古代八圣”!1、文圣孔子文圣孔子!

  • 南北朝女子发型是以什么为主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南北朝

    说起南北朝,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了。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在南北朝时期的时候,女子都是怎么打扮自己的呢?而在西安南郊的一处南北朝墓葬中出土的乐俑却让我们知道了南北朝女子的发型,是以戴假发的形式为主,而且还是当时的一种时尚。那么接下来就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五位女乐俑都戴假发昨日,考古人员在南郊发掘一

  • 奥运圣火盆的作用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奥运圣火盆

    圣火盆主要用于火炬接力城市庆典活动。点燃圣火盆意味着当天火炬接力传递活动的结束和庆典活动的开始。日本原定于2020年7月举办的东京奥运会和残运会已分别延后至2021年7月23日及8月24日开幕。3月25日消息,东京奥运会圣火传递出发仪式今天在福岛举行。奥运火炬传递大使、知名演员、主持人石原里美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