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什么是“和亲政策”?

什么是“和亲政策”?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986 更新时间:2024/2/13 3:07:45

“和亲”,又称“和蕃”,是指中国古代皇帝将自己的女儿或皇室宗族中的女子,当作和亲公主嫁于边疆少数民族或藩属国的统领来彰显两国友好情谊的一项政策,是带有明确目的的政治上的联姻。值得注意的是,和亲二字的应用主体与范围是有确定界限的,一般多指中原大地上的以中华汉人自称的王朝政权将公主嫁与其附属国的联姻行为。我国的和亲政策始于汉高祖刘邦,在这之后这项政策开始成为了一项对外政策。本文将以唐代这样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切入点,细谈古代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的交往媒介――“和亲政策”。

一、和亲政策的内涵概述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之间大体上以和平交好为主,但局部纷争也时有发生,民族关系的处理是否得当,关系到中原王朝政权的稳定与社会的发展,因而寻求安边之策成为了历朝历代统治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和亲”一词首见于先秦典籍,《礼记》中记载“礼仪积而民和亲”,可指百姓间的和睦相处;据《礼记·地官》“五家相受,相和亲;有罪其邪,则相及。”可知和亲一词还可指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荀子》中写“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指父子兄弟中的关系融洽。由此可知古代早期“和亲”二字被广泛的运用到百姓、邻里、家庭之间,指亲善,友好之意。

“和亲”一词虽在先秦时期被广泛应用,但都与婚姻无关,到了汉代,婚姻被包含进了和亲之内,从汉高祖刘邦采纳刘敬“以公主妻于匈奴单于”的“奉春之计”之后,和亲开始具有了联姻之意,并为后世所承袭,成为了中原王朝处理与边疆政权的关系的重要媒介。

二、和亲政策形成的根源

任何政策的都不是偶然或凭空产生的,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与现实依据,和亲政策自不例外。和亲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各朝统治者都会不约而同或多或少地借鉴前朝的安边之策。

1、宗法血缘制度

和亲政策形成的根源,可以从先秦时期华夏政权与周边狄戎等少数民族之间的政治联姻中找寻到踪迹。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的和亲观念,源于中国古代社会根深蒂固的宗法血缘观念,中国古代构筑的是家国一体的社会,家庭是古代社会的核心,血缘则是构成家庭的依据,而婚姻是血缘缔结的基础。可以说和亲政策是宗法血缘制度的延续与笼络外族的外在存在形式。

先秦时期的部落首领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通常会选择联姻的方式建立部落联盟,如《史记》中记载“鬼侯有女美,而进之于纣”就讲述了商纣王纳娶方国鬼侯之女的故事。再如周幽王娶申戎之女为后,并且立皇后的儿子宜臼为太子,种种诸如此类的典故,都显示了先秦时期中原政权与边疆民族的联姻是和亲政策的滥觞。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中原与戎狄等少数民族之间的联姻活动更加活跃,如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娶狄女为妻,史载晋献公五年,“骊戎男女以骊姬,归”即晋献公娶骊戎女骊姬,秦穆公娶晋献公之女,齐桓公娶郑国之女,楚昭王娶齐国之女等等,诸如此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联姻情况在春秋时期数不胜数。

2、帝王德治观念

古代和亲政策是在德治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德治观念是和亲政策产生的政治基础。古代帝王在治国理政之时,往往提倡与采用“仁道”与“德治”的思想,对边疆少数民族大多奉行如《尚书》中提及的“修德怀柔远夷”的理念。

如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定为后世治国理论的基石,董仲舒在阐释儒家德治理念之时谈到帝王应“爱及四夷”,这也成为了历代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借鉴依据。那么,统治者应如何施行德政与四夷呢?唐朝的统治者们给出了答案,如高祖李渊认为:“要荒蕃服,宜与和亲”,唐中宗强调和亲是“柔远之图”,唐玄宗云“义通姻好,怀柔之道”,可见统治者们对和亲这一体现王朝德治重要内容的深刻认识。

3、周边政权的发展壮大

上面所讲的种种,都是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和亲的内因,推动和亲政策发展的外在因素,与周边民族的发展壮大不无关系。就拿唐朝来说,唐周边分部着许多民族,如北部的突厥、回纥等部落,东北部的契丹、高丽等族,西北部的党项、羌等,这些民族随着自身实力的提高,会依据唐王朝之兴衰而制定归属与依附策略,正所谓“弱则卑顺,强则忤逆”,迫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唐王朝只得借鉴前朝经验,采取和亲政策。

三、和亲内容(以唐朝为例)

和亲除了两国主体的政治交互之外,还包含着如册封、贡赐等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交往。由于和亲涉及到了政权,因而被联姻双方极为重视,形式礼仪都颇为隆重,在唐朝与周边各民族之间的联姻中,以公主出嫁外蕃为主,由于中原文化农耕文化与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不同,在和亲公主的婚礼上也充满了礼俗之争。

1、求婚或赐婚

唐代的和亲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边疆民族主动向唐王朝求婚,如公元635年,西突厥可汗就亲自“上表请婚”,少数民族求婚时,礼仪一定要周全,求婚者往往会带着丰厚的聘礼来表达自己的诚意。史载公元724年,唐玄宗就以“来人既轻,礼亦未足”为由拒绝了由后突厥毗伽可汉派遣入唐求亲的使者。另一种是由唐朝皇帝直接下旨赐婚,据《全唐书》记载唐玄宗因李失活归顺唐朝,并无二心而“属贤王慕义,予以赐亲”。

2、册封公主

唐朝的公主们作为具体执行者,是和亲政策的关键人物,在唐与少数民族订立婚约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选择出嫁的合适人选。唐代选择和亲公主的原则一般是按照盟约关系的重要性,从宗室关系上据皇帝由远及近的顺序而来的,即首选宗室女、外戚女子、最后最尊贵的是皇帝自己的女儿,和亲人选定后,统治者会对其进行册封,赐之“公主”的称号,让其以帝女的身份出嫁。

3、筹备婚礼

册封礼仪完成之后,礼部就开始筹备公主的婚礼,因为和亲公主是以帝女的身份远嫁蕃外,且大多“绝无还乡之望”,唐王朝为弥补对她们情感上的亏欠以及彰显中原雄厚的经济实力,会赐给公主们极其丰厚的嫁妆与众多随性人员。《西藏王统记》就记载了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出嫁吐蕃的随行嫁妆如:“经史典籍三百六”,“玉片鞍翼黄金鞍”,“一世温暖锦绫罗”等。

4、迎亲礼仪

唐朝公主远嫁,路途遥远,一般由其夫君亲自来迎接。如玄宗时期契丹首领李失活亲自到长安城迎娶永乐公主,唐太宗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亲迎于河源”,即在边界驻兵来迎娶文成公主。还有些则会派遣使者迎接,如公元821年回纥可汗就派遣宰相、公主等使者入唐来迎娶公主。

5、婚后生活

公主入蕃之后,无论是生活还是礼仪习俗都必须遵从蕃人习俗,还要接受少数民族的收继婚习俗,即父兄死,子可妻其后母及弟可妻其寡嫂,有些和亲去的公主甚至有三嫁、四嫁的情况出现。在理政方面,据《资治通鉴》记载,“突厥之俗,可贺敦预知军谋”,和亲公主嫁与外域之后,具有了参与少数民族政治与军事事宜的权利,可以决定子嗣的继立甚至是调和汉蕃之间的矛盾。

四、和亲政策的影响

唐朝为应对民族关系采用的和亲政策,对唐朝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唐代的和亲政策,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的政治联系和亲政策减少了战争的数量,维护了边疆的稳定,拉拢了少数民族政权,安定了唐朝的统治。

在经济上,促进了双方经济贸易的发展,带动了沿边地区特产向内地输出,双方商业往来密切,如《资治通鉴》载“胡客留长安久者,或四十余年,皆有妻子,买田宅,举质取利”此外,和亲还带动了丝绸之路沿边城镇的繁荣;在文化上,正如白居易《与元九书》中云“文章合而为时著,诗歌合而为时作”,诗歌离不开现实生活,和亲为唐代诗歌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素材,唐代涌现出的大量和亲诗丰富了唐代文学。

五、总结

综上所述,和亲政策虽然建立在女子完全丧失婚姻自主权的幸或不幸的婚姻上,但纵观其影响,仍然不能否定和亲政策以其独有的特质,在民族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增进了民族情感,强化了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了我国这样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和平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标签: 和亲

更多文章

  • 曹魏开国三公都有谁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曹魏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取代东汉登基为帝,三国之一的曹魏从此正式建立了。曹丕登基后封华歆为司徒、王朗为司空、贾诩为太尉。但因为贾诩当时年老多病,所以钟繇很快就取代贾诩成为曹魏太尉。因此华歆、钟繇、王朗并称为“曹魏开国三公”。但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真实历史,华歆、钟繇、王

  • 郭嘉为曹操贡献过哪些计谋?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郭嘉

    熟读三国历史的人,对于郭嘉可能不太陌生,有人认为郭嘉可以比肩诸葛亮,甚至可以超过诸葛。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下江山,成为一国之君。而郭嘉给予曹操的帮助可谓之深大,可惜的是郭嘉去世的比较早,不然这三国是谁的天下不可知也。曹操在经历赤壁之战后就曾感慨的说若是有郭嘉在此,也不至于败的这么惨。曹操多次想把自己的

  • 清朝公主和格格有什么区别 古代公主的权力有多大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公主

    公主与格格有区别吗?有!这是肯定的,而且非常明显。格格这个称呼的出自于清朝,存在的时间非常的短,而公主的称呼出现于周朝,历史是比较久远的。两者虽然看似都一样,但是其内涵却完全不同,古代公主的地位远高于格格,其差异也是天差地别。公主为帝王之女的称号,在周朝,天子之女称王姬,在战国以后,国君之女称为公

  • 古代公主和郡主比较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郡主

    我们经常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就会看到某某公主或某某郡主;那古代公主和郡主有哪些区别呢?1、公主 在古代一般是指:皇帝的女儿。但是在有些朝代里,王爷的女儿也有被称为公主,如元朝。 2、郡主 在古代是皇族女性的封号,是郡公主的简称。在东汉、魏晋南北朝、隋等朝代时是公主的最高等级。而在唐朝,郡主是皇太

  • 王阳明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王阳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

  • 苏东坡为何被称为坡仙 坡仙的来历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苏东坡

    苏东坡本名叫苏轼,而他的别名有很多,例如苏文忠、苏玉局等,其实还有很多人把苏轼称为“坡仙”,这个“坡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这和苏东坡与道教之间的联系有关。苏东坡62岁时,被流放至海南儋州,再次回到朝廷后,他被任命为成都玉局观提举,而苏轼和玉局观

  • 华阳夫人和芈月的关系介绍 华阳夫人是芈月的什么人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阳夫人

    历史上,华阳夫人是秦孝文王王后,而秦孝文王是秦昭襄王的儿子,所以芈月和华阳夫人之间的关系就很明了了。嬴异人能继位成秦王,和华阳夫人有很大关系。因为华阳夫人无法生育,所以谁能当她的嗣子,基本上就获得了继承权,不过这个人为什么是嬴异人呢?其实华阳夫人也是为了自己能够安享晚年,只是异人上位后,完全不受华阳

  • 仲父是什么意思 秦始皇为什么称吕不韦仲父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仲父

    嬴异人临终前,让儿子嬴政称吕不韦为仲父。很多观众都好奇,这个仲父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历史上,嬴政继位时只有13岁,一个13岁的孩子是无法处理家国大事的,所以嬴异人希望吕不韦能够好好辅佐嬴政,实际上当时嬴政的命运是握在吕不韦手里的。“仲父”二字的意义非常重大,看似是对吕不韦的褒奖

  • 项羽手下有哪些大将?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项羽

    霸王项羽虽然是历史上极其有名的人物,但是做到那些千古流出啊难道事迹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除却没有名字记载的那些士兵,还有带领他们的将领。今天就一起来看一看,项羽手下有哪些有名的将领,他们是谁,最终又是什么样的一个结局。项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 古代的捣衣是什么意思 捣衣是洗衣服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捣衣

    在一些古诗词当中,我们可以读到“捣衣”这个词,而有些人对于捣衣的解释就是洗衣服,因为在很多地方,人们洗衣服的时候是用“打”的,用一个很粗的木棍将衣服浸湿之后打一打,这听起来的确有点像是捣衣,但实际上,古代所说的捣衣并不是洗衣服的意思,那你知道真正的捣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