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的捣衣是什么意思 捣衣是洗衣服吗

古代的捣衣是什么意思 捣衣是洗衣服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915 更新时间:2024/2/5 18:47:58

在一些古诗词当中,我们可以读到“捣衣”这个词,而有些人对于捣衣的解释就是洗衣服,因为在很多地方,人们洗衣服的时候是用“打”的,用一个很粗的木棍将衣服浸湿之后打一打,这听起来的确有点像是捣衣,但实际上,古代所说的捣衣并不是洗衣服的意思,那你知道真正的捣衣指的是什么吗?古人捣衣又是怎么做的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捣衣指的究竟是什么

最近发现依然有人将唐诗中的“捣衣”注释为用棒槌敲击洗衣,还说“包括丝绸衣服”。

这是“想当然耳”的误解,一直就有,包括一些权威版本,不绝如缕。但现在大多数版本都注释为“古代制衣先将织好的衣料捶打,使之松软,准备裁剪。”此言近是,但亦语焉不详。也有文章说这是“制作寒衣的最后一道工序,把没有剪裁的纨素(丝织品)折叠好,放在砧板上,然后用杵敲打”。此误矣。还有人说“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这种说法是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却未明关键所在。

准确地说,唐诗中的“捣衣”是制作寒衣的一个程序,用杵捶打葛麻衣料,使之柔软熨贴,易于缝制,更使麻布与里面的棉絮粘连为一体。

因为是寒衣,所以集中的秋天进行,这是一个季节性的集体行动,就像冬天来临之前北方人都要腌渍酸菜一样。寒衣不仅给家里人穿,更要寄给征戍在外的夫君,唐代府兵制规定征人需自带衣服和武器,天宝年间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被迫当兵远征的人很多,安史之乱后更是烽火遍地,所以秋风秋月里满城的捣杵声是那样的响亮和急迫,所以杜诗云:“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李白说“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接着说“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寄托在寒衣里的深情和梦想。

王建的《捣衣曲》:“月明中庭捣衣石,掩帷下堂来捣帛。……垂烧熨斗帖两头,与郎裁作迎寒裘。”这是捣衣的时间、地点和目的。为什么常常是在月明之夜呢?就是为了节省灯油。直到上世纪最后一批纺线织布的老婆婆,为了省点灯油,也是要等要到月亮出来才开工。实在没月亮了,就点一根香,用纺车的转动使香头明明灭灭,从而看清线头。

2、制作寒衣为什么要捣

这是由衣料的特点决定的。在公元1100年绵花引入之前,汉麻(又称葛麻大麻贮麻火麻等)纺织品一直是古人的主要衣着原料,被誉为“国纺源头,万年衣祖”。当然也有丝绸,所谓“桑麻”者,即丝绸和麻布,是古人两种衣料,丝绸是少数人的,贵族和富豪。绝大多数人穿的是麻衣制作的衣服,叫葛衣。笔者小时候家乡还用“麻布衫”代指下苦人。麻布是麻杆纤维纺织而成的,其特点坚韧耐磨,却生硬冰冷,所以杜诗云“布衾多年冷似铁”,韩愈说“衣被如刀镰”。所以制作寒衣时一定要将它放在石砧上用木杵将它捣软,将麻布与里面的棉絮粘为一体。

唐代还没有棉花,寒衣里絮的又是什么呢?应该一是丝绵,这是最高档的。其次是毛绒之类,如羊毛骆绒鸭绒等,这个不会太多。更多的应该是乱麻,这就是所谓的“缊袍”了,乱麻就更得棰得它熨熨贴贴,均均匀匀,柔柔软软。也有极少数絮柳絮的。

丝帛是绝对不能敲打的,这是生活常识。唐诗中的“捣帛”只是形容,而“捣流黄”的流黄是尚未漂白的麻布。

3、古代衣服很不容易,也很值钱,尤其是丝绸

《左传·曹刿论战》里“牺牲玉帛”,帛也是祭神的。“金银细软”,细软与金银并列。皇帝赏赐很多是丝帛。《水浒传》中的好汉常常“卷了金银细软”亡命天涯。《三言二拍》中《王信之一死救全家》中有这么一个细节:洪教头用小老婆织的几匹绢赍发故人,被小老婆骂了个狗血喷头,这几匹绢最后惹出了一个灭门大祸!

有意思的是唐代宫廷也用葛衣赐赏大臣。杜甫《端午日赐衣》中云:“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宫廷将葛衣制作得如此高端,这与民间的麻衣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普通衣服也不容易,《水浒传》九纹龙史进因使尽了盘缠,剪径赤松林,刚刚落败的饥饿难当又不名一文的鲁智深看见后心想“且剥小厮的衣裳当酒吃”,可见衣服能换来酒肉。以前当铺里随便一件衣服都能当出钱。打仗时打扫战场都是要剥衣服的。美国西部片中墨西哥强盗要把对方衣服剥个精光。《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送匡超人一件棉衣,匡回家后亲戚说:“老二回来了,穿的恁厚厚敦敦的棉袄!”民间故事里常用棉衣来鉴定后娘,后娘给孩子用柳絮絮衣,即使棉花也仅仅絮在下端,叫别人摸起来觉得絮得很厚。

这在衣服多得都处理不完的现代人是无法想象的。

笔者小时候还见过纺线和织布,多是棉线棉布,也有麻线麻布,包括大麻的和亚麻的。也见过人穿麻布衫。据说这衣服干活非常好,耐磨、透汗、凉快。据老人讲,在日本“洋布”大规模占据中国之前,中国大多数家庭都纺线渍麻织布,自给自足,每家院子里都有一块平整光滑的“棰褙石”,新织的棉布和麻布上浆后要铺在石上棰打,使布光亮平整。

那时人们洗衣服是用在河边或溪畔或井台上,放些皂荚用棒槌敲击洗涤,所以以上对“捣衣”的各种注释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但再说一遍,棒槌敲打的是土布粗布,细布都不敢用棒槌敲,谁家的丝绸会用杵来捣呢?

标签: 捣衣

更多文章

  • 古代亲王和郡王的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亲王

    古代的王爵分为亲王和郡王,可以说王爵是古代皇帝之下最高的一等爵位,更是无数功臣一辈子难以企及的高度,像唐朝的李世民在成为皇帝之前是秦王,宋太宗在成为皇帝之前是晋王,杨广在成为太子之前的爵位就是晋王,这些人的爵位都是亲王,像郭子仪的汾阳王,徐达死后追封的中山王,郑成功在南明被册封为延平王等等,这些爵

  • 盘点古人对妻子的三个称呼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妻子

    我国的历史悠久而深厚,从古时候流传下了许多文化礼仪和习俗讲究,一直到今天还在被人们津津乐道。古代人的称呼并不像现代人这样随意,他们都是非常讲究的,比如提及旁人的父亲要说令尊,而称呼自家的就是家父,称呼别人家的儿子就是令郎,而叫自己家的儿子就是犬子,总是称呼就是尽量抬举别人家的人,而自己就要显得谦卑

  • 秦始皇的小女儿叫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始皇

    说起秦朝历史,不论是正史当中还是野史当中,都会表面秦始皇的孩子是非常多的,在正史上记载的有12个,但是在野史中,专家考证大约有30几个。看上去这数字挺多的,但是想想这后宫佳丽三千,也就能理解了。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些秦始皇的子嗣的下场是什么吗?根据史料的记载秦始皇的儿女众多,但都没有什么好的下场,秦始皇

  • 荀氏八龙是指哪些人?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荀氏八龙

    魏晋时期,整个中原世族最有影响力的,要数颍阴(今河南许昌)荀氏。东汉时期的荀淑(83-149年),为战国荀卿第十一世孙,品行高洁,学识渊博,乡里称其为“智人”,曾征拜郎中,再迁升当涂长,当时名士李固、李膺都曾拜他为师,后出为朗陵侯相。荀淑办事明理,人称为“神君&

  • 金谷二十四友之首是谁 金谷二十四友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金谷二十四友

    可能有很多人听说过,在西晋时期,有“金谷二十四友”这样一个团体组织,而这个名字来源于金谷园,这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大富豪石崇的一座别墅。而说到石崇,很多人也都有所了解,他是当时鼎鼎有名的富翁,说他富可敌国也绝对没有半点夸张,那这样一个极其富有的人,他所建立的金谷园中的金谷二十四友

  • 宋朝士兵头上戴的帽子有什么作用?它是由什么制作而成的?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朝

    宋代的士兵,头上戴着一顶笠子。这种装扮,很多人会觉得很滑稽,甚至怀疑宋朝的士兵是不是真戴了一顶笠子。理由是,这样的笠子,其防御性是很差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戴在头上呢?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不过,我倒觉得应该不会是假的。证据如下。其一、《水浒传》里多次提到这种笠子,比

  • 古代的人占有多少土地才算地主?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地主

    地主是一个过去式,建国之后,地主就已经成为历史名词了。那么什么是地主?百科里面是这样解释的:地主指家庭拥有土地,其成员不参加劳动的人。封建社会里最大的地主为皇帝,拥有全国土地,其它的根据级别之类的划分。从大地主下划到小地主,最后划到级别最低的农民手里。低级别的向上级定期交税。没土地的雇佣农工直接受

  • 郑国渠有什么作用 郑国渠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郑国渠

    郑国渠其实最开始的确就是一个阴谋,韩王想要借此来使秦国国力衰弱,让秦国没有办法继续东出,想要保韩国安定十年。但是这一举动,就算在当时的确令秦国疲乏,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十分有利的,韩王的这个“阴谋”不得不说的确是一个损招。那历史上郑国渠究竟有什么作用,给秦国带来了什么呢?郑国渠

  • 盘点历史上为了皇位杀兄弑弟的帝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杀兄弑弟

    在古代封建社会,皇帝们想的最多的就是怎么能保住自己的位置,让自己的朝代能一直延续下去,所以帝王们才会非常渴望能够长生不老。而下面的人想的都是怎么能上位,野心更大的就想自立为王。不过历史上一位臣想篡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更多的还是皇帝的儿子们来争夺这个皇位。为了太子位头破血流很正常,最恨的人连自己

  • 荀彧为曹操出过哪些计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荀彧

    提到曹操手下的智囊团,那么荀彧就必须要说一说了。他跟随曹操二十余年,一直被认为是曹操的首席谋士,就连曹操极其信任的郭嘉也都是他推荐来的。在曹操看来,荀彧有着“王佐”级别的谋略智慧,对他的到来也是非常兴奋。那么,荀彧到底有着什么样过人的谋略,能够得到这样的赏识呢?三国时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