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象山先生陆九渊都有哪些成就?陆九渊创立了哪个学派?

象山先生陆九渊都有哪些成就?陆九渊创立了哪个学派?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480 更新时间:2023/12/24 3:38:54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陆九渊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陆九渊,因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调靖安主簿,历国子正。绍熙二年(1191年),知荆门军,创修军城,稳固边防,甚有政绩。绍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卒,年五十四。追谥文安。陆九渊为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与朱熹齐名,而见解多不合。主“心(我)即理”说,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茍知道,六经皆我注脚”。明王守仁继承发展其学,成为“陆王学派”,对后世影响极大。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主要成就

陆九渊官位不算显要,学术上也无师承,但他融合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观点,所谓心既是孟子所说的我,认为我生万物生,我死万物死。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形成一个新的学派“心学”。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陆九渊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陆九渊是中国南宋时期最富有个性的哲学思想家和文化教育家,在程朱理学集大成之际,他以高度的学术责任感和深邃的理论洞察力,最早发现了理学内化道路潜在的支离倾向和教条隐患,成功地开拓出一条自吾心上达宇宙的外化道路,为宋明新儒学思潮从朱子学到阳明学的心学转向创造了必要的学术条件。

陆九渊承认王安石英才盖世,不合流俗,但认为王安石学术上没有触及根本,不苟同其政治改革。对“靖康之变”胸怀复仇雪耻之大义,故访求智勇之士,共谋恢复失地。任地方官时,政绩颇著,而不忘教育,常授徒讲学。去官归里后,他在学宫内设讲席,贵贱老少都赶来听讲,据《象山年谱》称,“从游之盛,未见有此”。

讲学授徒

陆九渊还热心于讲学授徒,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每开讲席,学者辐辏,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弟子遍布于江西、浙江两地。他在长期的讲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思想理论。他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存心、养心、求放心和去蒙蔽、明天理的作用。他主张学以致用,其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以挽救南宋王朝衰败的命运。在教育内容上,他把一般知识技能技巧,归纳为道、艺两大部分,主张以道为主,以艺为辅,认为只有通过对道的深入体会,才能达到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目的。因此,要求人们在“心”上做功夫,以发现人心中的良知良能。陆象山的学生,最著名的是杨简、袁燮、舒璘、傅子云等,其中杨简进一步发挥了其心学。江西抚州是象山学派的重镇,明代陈献章、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心学。今南昌城内的象湖相传为陆九渊当年在南昌开坛讲学之处,“象湖”一名由其号(象山先生)而来。

陆九渊自幼好学,他的好学不在于博览,而表现在善于思考上。三、四岁时,他曾向父亲发问,“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他竟为这个问题费尽思索而至废寝忘食。后来他读书孜孜不倦,又常在书中发现问题。例如读《论语·学而》,就对《有子》三章表示怀疑;读二程书,就发现伊川(程颐)所说的话与孔子、孟子不相类似,甚或有矛盾处。

陆九渊十三岁时,有一天对自己少儿时思考的问题忽有所悟。这天,他读古书到宇宙二字,见解者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于是忽然省悟道:原来“无穷”便是如此啊。人与天地万物都在无穷之中。他提笔写下:“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陆九渊年谱》中说他“因宇宙字义,笃志圣学”,就是说他从宇宙二字,悟得人生之道。陆九渊立志要做儒家的圣人,而他以为,做圣人的道理不用别寻他索,其实就在自己心中,他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对宇宙无穷与对圣人之心广大的顿悟使陆九渊进入了一种新的人生境界,正象他后来在《语录》中说的:人须是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天之所以命我者,不殊乎天,须是放教规模广大。(《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陆九渊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他以“心即理”为核心,创立“心学”,强调“自作主宰”,宣扬精神的作用。他的学说独树一帜,与当时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相抗衡。1175年6月,陆九渊与朱熹在江西上饶的鹅湖寺会晤,研讨治学方式与态度。朱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双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离”,朱讥讽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这就是史学家所说的“鹅湖之会”、“鹅湖大辩论”。

陆象山的学生,最著名的是杨简、袁燮、舒璘、傅子云等,其中杨简,进一步发展了其心学。江西抚州是象山学派的重镇,明代陈献章、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心学

标签: 陆九渊

更多文章

  • 固伦和静公主的生母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固伦和静公主

    随着近几年清宫剧的热播,人们对清朝历史也有所了解,虽然延禧已经是去年的剧,但如今热度依旧未减。很多人被乾隆和皇后的感情所打动,但其实他和魏佳氏,也就是令妃之间的情感也很让人羡慕。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她与皇帝的第一个女儿,刚出生皇帝就为她选好了人家。大家都知道满清的历史上共出现过12个皇帝,而乾隆在里面

  • 汉寿亭侯是谁封的 汉寿亭侯是官职还是爵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寿亭侯

    建安五年,曹操率军亲征刘备,刘备无奈投奔袁绍,但关羽是被曹操生擒。曹操一直很欣赏关羽,所以不仅没有为难关羽,更是以厚礼相待,还封他为偏将军。在和袁绍的战役中,关羽斩得颜良首级,其勇武程度袁绍手下无人可挡。经此一役,关羽立下战功,被封为汉寿亭侯。有很多朋友对“汉寿亭侯”这个头衔

  • 黄花闺女的黄花是什么花?黄花用来比喻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黄花闺女

    现如今人们经常会用“黄花闺女”这个词来比喻还没有结婚的小姑娘,不过黄花这个词听起来让人不是很好理解,黄花到底是什么花,为什么可以用来比喻未婚的小姑娘呢?黄花到底是什么意思,和少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黄花闺女这个词到底是怎么来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

  • 古代女子有多高?古代女子的身高是多少?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古代

    我们知道,古人和现代人还是会有很大的差别的,比如身高,在不同的时期,人们的平均身高其实都是不太一样的。很多人很好奇,兵马俑里面的人俑各个都那么高,难道秦朝时期人都有那么高吗?而古代的女子身高也很让人好奇,现如今女子的身高相比古代女子的身高,哪一个要更高一些呢?古代的女子是偏高好看还是矮一些更好看呢?

  • 武汉为什么会被称为“江城”?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武汉

    中国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别称。比如广州被叫作“羊城”,上海被叫作“申城”,昆明被叫作“春城”,成都被叫作“蓉城”,深圳被叫作“鹏城”,哈尔滨被叫作“冰城”&

  • 宋太宗皇后列表及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太宗

    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制度中,一直都是秉承父子相传帝位,亲生长子继承帝位的传统制度。当然,也有一些为了争夺帝位的皇家人员弑父杀兄、弑兄杀弟、逼死子侄的事情一直不绝于史。宋朝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当初为了争夺帝位采取的行为也是很不光彩,后来难圆其说,为了找出自己的亲人接替皇帝位,又采取卑劣手段逼死亲兄弟和侄

  • 清朝“中堂”这个官职大吗?中堂主要负责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堂

    说起李鸿章,我觉得大家应该不陌生了,我们在历史书上学到过,他就是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人,他曾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在历史课本上,他被描述成一个对国家不利的人。下面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故事。他是晚清的重臣,还曾经参与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因为他担任过中堂这个官

  • 孝和皇后在位时间有多长?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孝和皇后

    她被称为最公正无私的皇后,是因为旻宁在成为皇帝前,嘉庆的密旨在“正大光明”后面没有找到,是她果断立了旻宁为皇帝,而不偏私于自己的儿子,她就是湘妹子今天要和大家讲的孝和皇后。孝和皇后,钮祜禄氏,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十月十日,比嘉庆要小16岁,父亲是清进著名的开国功臣弘

  • 李鸿章都担任过什么官职?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鸿章

    从1850年授任翰林院编修,到1901年病逝于直隶总督任上,李鸿章足足当了51年官,见证了晚清50年的绝大部分风云历史。如果把李鸿章担任过的职务,放在今天来看,相当于什么官职呢?我们从头说起吧。李鸿章是在1847年考上进士的。随后,他进入翰林院学习。3年后的1850年,翰林院散馆,李鸿章授任翰林院编

  • 左宗棠都担任过什么官职?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左宗棠

    用“大器晚成”来形容晚清重臣左宗棠,一点都不为过。左宗棠虽然20岁就考中举人,但此后3次进京参加会试,均以失败告终。左宗棠一怒之下,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回到老家种田过日子。1852年,当左宗棠接受湖南巡抚张亮基的邀请,到省城长沙担任张亮基的幕僚时,已经年满40岁了。那时候,比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