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万钟是明代最著名的士人之一,受到同时代大多数士林的拥戴和敬仰。所以,推崇他的学问、执政、和人品,自然也趋之若鹜地收藏他的作品,并以此为荣。流传到现在肯定是珍品,没得话说。
其实,在那个时代,以及后来清朝乃至民国,能够写好书法的人读书人很多很多,因为他们从小就大,几十年都是毛笔写字,个个儿都有一手书法绝活。那不是专门练出来,而是信手玩出来的。
所以,个人认为,我们现在人可以欣赏古人书法,但决不能迷信、崇拜古人书法,想陶冶情操可以上手捋一捋,练一练,能够赶超古人是很稀罕的一件事。不知道大家认同不?
米万钟(15701628年),字仲诏,号友石,又号海淀渔长、石隐庵居士,原籍陕西安化,后居燕京,米芾后裔。米万钟先后任户部主事、江西按察使、山东右布政使等职。他为政清廉,关心百姓疾苦,注重文化教育,深受民众拥戴,有水境慈母之称。
米万钟毕生手不释卷,学识渊博。尤擅长书画,作品风雅绝伦,气势浩翰,运笔流畅,名满天下。米万钟自幼勤奋好学,博才多艺,不仅诗文翰墨驰誉天下,而且在石刻、琴瑟、篆隶、棋艺、绘画以及造园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他的书法学米芾,但无法转换米芾的精致笔法,尤其作大幅立轴,甚多枯笔、破笔,虽有豪迈之气,但终落空乏与粗率。米万钟在书法审美功能遽变中追求,甚至用白羊毫兼麻苎做笔写大字,可惜终未达自由完美之境。不过,他所建造的勺园、湛园、漫园称为“米氏三园”,当时享誉京师,爱石上比他那位在北宋“以石为丈”的先祖有过之而无不及。
米万钟的书法,汲取了王羲之、米芾、东坡精髓,“做到了师古不悖时代,学今不同弊俗,走着自己的艺术道路,显示了一个文人书家风流儒雅的气质。和他的绘画一样,毫无雕饰造作,信笔拈来,充满了写意的味道,有刚健婀娜、妍润秀雅的韵致”。无怪乎“四方争购之,不惜数镪一纸”,“书迹遍天下,擅名四十年。世称米万钟、董其昌、邢侗、张瑞图并称“明末四大书家”。
但也有不少书家认为,单从作品来讲,米万钟被评为“明末四大书法家”着实有些意外,在当时与他同期的书法家有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人,这几人的书风对后世影响深远,然却并未选列其中让人疑惑。大概里面有官职和“米芾后裔”的因素吧。
教米芾写字的秀才叫什么名字?
《米芾学书》里面确实提及了教米芾写字的秀才,但是应该为虚构米芾学书是自学的,如果说是得到谁的指点的话,也是苏轼,曾经得过苏轼的指点宋仁宗嘉五年(1060年)米芾手帖云:余年十岁,写碑刻,学周越、苏子美扎,自成一家,人谓有李邕笔法,闻而恶之。希望能帮到LL~
怀素的故事
怀素(737~799)中国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主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立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因他三家为僧,书史上称他“零陵僧”或”释长沙”。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怀素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忽发出家之意”,父母想阻也阻止不了。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文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在长安怀素声誉青云直上,歌颂他草书的诗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真是各尽其妙。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怀素晚年是在四川成都宝国寺生活的。他是东塔律宗的律师。与法砺律师的“相部律宗”、道宣律师的“南山律宗”鼎立为三大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