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作文让我了解到了黄河的历史,让我对我们的黄河有了更深的感情,我爱黄河,更爱我们的祖国
1943年夏天,铺天盖地的蝗虫将秋庄稼苗吃个精光,村民只能靠拔野菜、挖草根、捋荆籽、剥树皮维持生命。但是侵略者比蝗灾残酷百倍。很多人干着干着就不见了,不是饿倒在路上,就是被打死在悬崖下。爷爷说,他亲眼见过往黄河南岸逃难的,到了渡口因日军严密监控根本过不了河,被饿死的难民不计其数,人们绝望了,有的甚至将亲生孩子抛进黄河,祖父拼了老命也未能保全自己,当差中摔伤左腿成了残疾。祖母病饿交加,她去世后,年仅10岁的父亲就被送到几十里外一家大户当长工。父亲从此就在那里生活,再也没有回到老家。
祖父恨透了鬼子,他们想方设法把鬼子的动向转告给当地的抗日联队,出其不意给敌人一个截击。祖父见证了抗战胜利时,当地人是怎样将鬼子赶出黄河流域。后来,祖父还经历了踊跃支前的火热岁月。讲起这段故事,爷爷就像枯树逢春,精神焕发。大军南下黄河那年,一支部队长途行军傍晚时到达家乡,暂住在村子里歇息,由于疲乏躺下就能睡着。次日拂晓,爷爷赶紧过去劈柴、挑水,帮助炊事员做饭,准时在黎明前做好了饭菜,带兵的首长非常感谢,要给报酬,爷爷坚决不收,还一直请求跟随部队服务。爷爷随军到了黄河岸边,开路、造船,和村里人一起,日夜赶工干了10多天,护送大军渡过了黄河。解放军过了黄河就打了胜仗,不久宣告全国解放。
与黄河有关的传说
鲤鱼跳龙门:【介绍】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山),就会变化成龙。《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清李元《蠕范物体》:“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后以“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后来又用作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山[编辑本段]【出处】《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编辑本段]【典故】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子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和南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道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文言文】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渚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译文】龙门在河东的界内。大禹凿平龙门山,又开辟龙门,有一里多长,黄河从中间流下常百端知得版全保户去,两岸不能通车马。每年的晚春有黄色鲤鱼,从大海及各条大河争着来到龙门。一年之中,登上龙门的鲤鱼,不超过七十二条。刚一登上龙门,就有云雨跟随着它,天降大火从后面烧它的尾巴,就变化成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