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王羲之换鹅故事?

王羲之换鹅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221 更新时间:2024/3/6 6:37:09

有个道士为了得到王羲之的真迹,专门在王羲之常去的地方放养白鹅。王羲之看见之后,意欲求购。道士笑着说:“我的鹅不卖,但您若替我抄一部《黄庭经》,我就送给你。”王羲之欣然答应,便把抄的经文给道士了。

书城换白鹅的故事

相传山阴有一位道士,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想求王羲之给他写一本《黄庭经》,但又担心王羲之不肯答应。他打听到王羲之非常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群漂亮的大白鹅,在王羲之坐船路过山阴的时候,故意在他面前赶鹅。

王羲之看到河里游着一群白鹅,羽毛白净,形态优美,喜欢极了,让道士开个价。道士却说:“这么好的鹅哪能舍得卖掉。不过先生您要是真喜欢,就给我写一本经来换。王羲之一听,马上就答应了,当即用半天时间写好一卷《黄庭经》交给了道士。道士如获至宝,便让王羲之把大白鹅带走了。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琅琊临沂人,被人们称之为“书圣”。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他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O、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

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

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王羲之练书法的故事

王羲之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叔父王导为司徒,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叔祖父王澄为荆州刺史。他父亲这一辈人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学习条件。

王羲之小时候少言寡语,谁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他热爱学习,喜欢钻研,遇事机智有心计。他7岁开始临池学书,到10岁时,字写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欢他。

王羲之到了11岁,很想学一点关于书法方面的理论著作,用来指导自己。有一天,他在父亲王旷的枕头里发现了一本叫做《笔谈》的书,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便如醉如痴地学起来。正当他兴趣正浓时,被父亲发现了,问他:“为什么偷读我枕中秘本?”王羲之只是望着父亲傻笑。母亲从旁插话道:“他恐怕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吧!”父亲说:“你现在年龄太小,等长大了,我自然会教给你读。”

王羲之急不可待,不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学,青春年华不就白白浪费了吗?”王旷十分惊奇儿子的这番议论,认为儿子少有大志,应该从小好好培养,于是便将《笔谈》的内容认认真真向王羲之作了讲解。羲之有了扎实的临摹功夫,又有了《笔谈》的理论指导,几个月的功夫,书法便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以后,他又拜当时的女书法家卫夫人为老师,在卫夫人的悉心指导之下,练习书法,有了更长足的进步。王羲之跟卫夫人学了一个时期,书法已十分圆转成熟。连卫夫人也不得不惊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孩子将来一定要超过我了!”

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同他转益多师,刻苦磨砺分不开。

王羲之练书法,并娶得美人归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羲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

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郡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王羲之人物生平

入木三分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e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袒腹东床

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相聚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称病弃官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8]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

会稽安逝

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卒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豆腐干豆腐右军祠于墓前。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丝路精神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2000多年前,我的先路,穿越草原沙漠,辟出通非的上之路我的先帆航,穿越浪,出接西方的海上之路。古之路打了各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了人展步的新篇章。中西史博物珍藏的千年“鎏金”,在印度尼西的千年沉船“黑石”等,了段史。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通道,更重要的是丝绸之路体现的“丝路精神”。丝绸之路作为人文社会的交

  • 健康丝绸之路的背后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新冠疫情之下,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公共卫生、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通过“健康丝绸之路”和“数字丝绸之路”,帮助非洲国家进一步发展。“健康丝绸之路”意义重大在“健康丝绸之路”框架下开展的全球公共卫生合作,有力地帮助非洲及其他地区的国家抗击疫情,凸显了中非医疗合作的重要性。自新冠

  •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上曾多次改道?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说到“黄河改道”,二十一世纪初一部火遍两岸三地的古装剧里,唐朝大臣正向唐高宗紧急汇报“黄河改道”的事情,却不料大臣们说得心急火燎,唐高宗却听得昏昏欲睡,竟真在朝堂上打起了瞌睡。好不容易醒了过来,却也只是打着哈欠回了一句:“不就是黄河改道嘛,只要对老百姓有利,朕就准他改道了。”当场雷翻群臣。不过,放在

  • 丝绸的故事的好词好句?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好词好句: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铃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这个网站上有大量资料。丝绸之路古代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

  • 与黄河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简写?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相传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称河伯。他站在黄河岸上。望着黄河水自西向东流,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

  • 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简短点的)谢谢啦!!!!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从前,有个打渔的老头,他有个女儿叫黄荷。有一天,老头在河中捞起一个小男孩,这男孩和黄荷一般大小。老头将男孩带回家,给他起了个名子叫黄河。黄河渐渐长成了一个英俊威武的小伙子,老头便把美丽贤慧的黄荷嫁给了黄河。有一年过年的时候,老头突然得了一种病,什么也吃不进去,急得一家人团团转,又求神,又请医,还是治

  • 丝绸之路来历说明文?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丝绸之路,一条古代贸易交流路线。是穿越中亚,翻过帕米尔高原,抵达西亚的线路。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1)张骞通西域: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2)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它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

  • 中国黄河流域文明成就?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

    大汶口文化石家河文化中原龙山文化中原文化江汉文化大溪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窟文化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在古老的黄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幕壮丽辉煌的剧目,回报母亲河的养育之恩。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

  • 找有关黄河的民间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上古伏羲皇时,洛上有龙马跃出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浮出洛水,背驮“洛书”,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仓颉依河图洛书而造丹甲青文。传说中有个小伙子叫黄河,英勇无比.恋上一富豪的女子.但女子的父亲看不起他,就让他百步之箭,进一个铜钱的孔里.他做到了.女子的父亲又让他在百步之外射一箭,穿透原先的箭他也做到

  • 有关晋祠四大铜人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不是四大铜人,是四大铁人。在晋祠博物馆内“对越访”东南方位有一座金人台,台上立有四尊铁人,四个铁人站在四个角度东西南北。最早的铁人铸造于宋朝,迄今已有千年历史。一直以来都在此流传着一种说法,台子上的金人是用来镇水的,宋朝时期这个地区洪水泛滥,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人们以为只有金神可以镇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