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挖墓偷艺。
东汉末年,魏国人钟繇酷爱书法,已到痴迷程度,以至于睡前仍心摹手描地练字,将被子都划出了洞。
韦诞也是当时书法名家,钟繇听说他手上有本汉朝蔡邕的“笔论”,便向他求借,可韦诞就是不借,三番五次拒绝,气得钟繇捶胸顿足,差点儿吐血。
后来韦诞死了,钟繇命人掘开坟墓取得了“笔论”,反复专研,终获用笔奥妙。
2、贾岛反复“炼”字,成千古名句。
唐朝诗人贾岛,有一天骑着驴在京城长安行走,随口吟了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觉“推”字仿佛不如“敲”字好,便反复琢磨,犹豫不定。
因聚精会神思考,不小心撞到了大文学家韩愈,韩愈生气道:“你低头骑驴,也不看路,成何体统!”
贾岛马上下驴致歉,同时说了刚才的所思所想。
韩愈听了,转怒为喜:“还是用‘敲’字好,在万籁俱寂时忽起敲门声,更显得夜深人静。”
贾岛赶忙致谢,最终敲定为“僧敲月下门”,这也是“推敲”一词的由来。
3、以柿叶当纸,苦练成材。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著名学者,在书法、绘画和诗词上均有高深造诣,世称“郑虔三绝”。
他年轻时家境贫寒,买不起纸张,为练习书法,就搬到附近的慈恩寺里住下,因为这儿有几间屋子的柿子叶。
他以柿叶为纸,不畏寒暑,每日勤学苦练,时间一长,竟然把几屋子的柿叶都写满了,最后终于功成名就,连唐玄宗也对他赞叹不已!
4、买父字,以求精进。
宋朝欧阳通是欧阳询之子,他很小时候,父亲就过世了,他懂事后,母亲开始教他临摹父亲的字。
他年龄小,难免贪玩,练字时常马马虎虎,母亲就说:“孩子,你父亲的字可好了,很多人都花钱买过他的字,你也要上进,写出像你父亲一样的好字啊!”
欧阳通说:“可是,我没见过父亲卖出去的字呀!到底什么样的呢?”
之后,他留心了,经常把零花钱攒起来,去买回父亲曾卖出的字。
人家不肯,他就花高价买。看罢,知道了父亲的字确实绝妙,便不再偷懒,一心一意苦练,终于练成了与父齐名的书法家。
5、浓墨宰相。
清朝乾嘉时期,刘墉曾任宰相,也是一代书法名家。他集历代书法家的长处,大胆创新别致清奇,自成一派。
他的字初看圆滑轻软,若团团棉花,实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其境界已近静、淡、雅之地,有“浓墨宰相”之美誉。
不过,他突破传统、不循规蹈矩的书法,遭到了其他保守派的指责,翁方纲便是其中之一。
翁方纲有个女婿是刘墉的学生,有一次,女婿拜望岳父,见岳父正在练字,便道:“您和我的老师都是当代名家,您如何评价我老师的书法呢?”
翁方纲说:“你去问问你的老师,他的哪一笔是古人的!”
女婿真的去问老师,刘墉笑笑道:“你回去问问你的岳父,他的哪一笔是他自己的!”
这相互问答,反映了双方对待书法艺术的不同见解,一个守旧,一个创新,也成就了一段书法佳话。
古人练字故事:王羲之(一)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的著名政治家以及书法家,而这些名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人们在平时生活中需要多加学习名人勤奋刻苦的精神。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习名人的长处,更容易进步,下面是有关王羲之专注勤奋的励志故事,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有关王羲之专注勤奋的励志故事:王羲之练书法的故事王羲之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叔父王导为司徒,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叔祖父王澄为荆州刺史。他父亲这一辈人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学习条件。王羲之小时候少言寡语,谁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他热爱学习,喜欢钻研,遇事机智有心计。他7岁开始临池学书,到10岁时,字写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欢他。王羲之到了11岁,很想学一点关于书法方面的理论著作,用来指导自己。有一天,他在父亲王旷的枕头里发现了一本叫做《笔谈》的书,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便如醉如痴地学起来。正当他兴趣正浓时,被父亲发现了,问他:“为什么偷读我枕中秘本?”王羲之只是望着父亲傻笑。母亲从旁插话道:“他恐怕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吧!”父亲说:“你现在年龄太小,等长大了,我自然会教给你读。”王羲之急不可待,不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学,青春年华不就白白浪费了吗?”王旷十分惊奇儿子的这番议论,认为儿子少有大志,应该从小好好培养,于是便将《笔谈》的内容认认真真向王羲之作了讲解。羲之有了扎实的临摹功夫,又有了《笔谈》的理论指导,几个月的功夫,书法便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以后,他又拜当时的女书法家卫夫人为老师,在卫夫人的悉心指导之下,练习书法,有了更长足的进步。王羲之跟卫夫人学了一个时期,书法已十分圆转成熟。连卫夫人也不得不惊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孩子将来一定要超过我了!”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同他转益多师,刻苦磨砺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