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有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 简单点~~

有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 简单点~~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859 更新时间:2024/2/3 7:00:44

丝绸之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和洛阳为东起点(一说以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丝绸之路的故事,整理一则就行了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促成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再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是出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西行,经鄯善(今罗布淖尔附近),沿昆仑山的北麓,经过于阗(今和田)、莎东、蒲犁(今塔什库尔干),逾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今罗马共和国),或由大月氏向南入身毒(印度);北道是自玉门关(今敦煌西北)西行,经车师前国(今吐鲁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经焉耆、疏勒,逾葱岭,至大宛。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奄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安息。这条横贯欧亚的大路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因此被称为“丝路”或“丝绸之路”。

历史上有什么故事与丝绸之路有关

关于张骞的张骞,汉族,字子文,汉中郡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公元前2世纪,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西汉成固人(今陕西城固县)。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西汉时期外交家。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为郎。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前138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张骞随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击匈奴;张骞因迟误军期,当斩,用侯爵赎罪,得免为庶人。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骞为中郎将,公元前119年率300人,牛羊金帛以万数,出使乌孙。张骞到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国,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谢。元鼎二年(前115),张骞还。翌年卒。他所遣副使后相继引西域诸国使者来汉;乌孙后来终于与汉通婚,共击破匈奴。汉能通西域,由张骞创立首功。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西域诸国当时无史籍记载,张骞所报道,备载于《史记》、《汉书》中,是研究中亚史所根据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价值。张骞出使西域壁画张骞已经完成了探索中亚的史诗般的功业。他两次程前往边远的西域,第一次在公元前138年,第二次在公元前119年。①在进行这些冒险行动时期,他在匈奴度过了几年囚犯生活;他观察了印度北部的生活状况;他注意到在大夏有中国货;他派代表远至粟特,甚至安息。由于一次历史的意外,在大夏消除了希腊的主要影响后,张骞访问了那些地区;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如果他早几十年来到那里,并亲眼目睹希腊世界的活生生的文明,中国的文化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并不是推测:张骞及时地报道了与西北诸国往来的可能性;他暗示了与那些地区通商的潜在价值。他还指出了与象中国那样反匈奴的其他民族结盟的好处。[编辑本段]生平“闻道寻源使,从此天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安史之乱中避难秦州(今甘肃天水)时,写下的一首诗。诗中所歌颂的“寻源使”,就是西汉的张骞。在中国历史上,张骞通西域的故事,早巳家喻户晓,并带上了某些神话色彩。民间传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开通西域,曾到了“西天”的黄河源头,会见牛郎和织女,带回了天马。时逢战乱,国社动荡,人民流离,忧国忧民的诗人站在中西古道上,不禁想起这位“凿空”西域,远播国威,造福后世的名臣。时势英雄得展宏图还有这个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有关于颜真卿的故事50字吗?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人称“颜体”。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千百年来不朽的地位,颜真卿是中国书史上富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他的“颜体”,与

  • 有关于陆上丝绸之路的故事50字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陕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再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

  • 丝绸之路的小故事40字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促成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再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是出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西行,经鄯善(今罗布淖尔附近),沿昆仑山的北麓,经过于阗(今和田)、莎东、蒲犁(今塔什库尔干),逾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今罗马共和国),或由大月氏向南入身

  • 米芾与他人的交游对其书法艺术风格有什么影响?如何具体看待分析呢?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米芾是书法史上的一个“怪物”,聪明而狡猾,表现在书法上,就是会学习,到处“偷师”,把古人的技法“偷”了自己用,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集古字”。我们都知道老米最佩服王献之,甚至王献之的《中秋帖》,很多人都认为是老米写的。但你知道吗,其次老米早年是崇尚唐代书法的,他在颜真卿、褚遂良上用功最多。米芾有个特点

  • 有关长江黄河的的故事,急急急?请找到答案的人快速回答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远古时,在须弥山外的青涧洞里,住着青黄二条孪生龙,它们嫉恶如仇,常常与那作恶人间的东海之滨的“魍魉”作战。有一年,人间大旱,山神土地纷纷告急天界,如来佛知道两条龙深谙人间世道,便差青黄二龙来到人间。不久,青黄二龙便查知,原来是“魍魉”二妖又在人间作怪,它让魔子魔孙分散到人间,到处放火。又使魔力让每个

  • 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班超)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班超:东汉初年,被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带领36人到达鄯善,受到鄯善王的热情接待.过了几天,鄯善王的态度忽然冷淡起来.班超估计这时匈奴的使者到了鄯善的缘故,就对侍从说:不如虎穴,焉得虎子.当今之计,只有夜袭匈奴大营!夜半风起,他率领36人防火

  • 谁有在历史上关于书法家在未成名之前勤学苦练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书圣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练字故事已是千古美谈。王献之自幼受父亲的影响,与众兄弟习字。论天资,他确实是超出常人,然而更加超出常人的,是他的刻苦。王献之的书房中有一口大缸,专为其研墨而设。春华秋实,由于王献之习字刻苦,转眼间已经用去了三大缸水。王献之打算用这最后一池墨写出的作品请母亲评论,兴冲冲地拿着一个

  • 关于王羲之成才之道的作文?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

    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王羲之,字逸少,曾官居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生于公元303年,卒于穆帝升平五年,即公元361年,终年59岁。其所处时代正是战乱纷飞、政治黑暗之时。因与权贵王述不睦,故辞官誓墓,终老东土。阅读全文:41:18法界的泰斗-王羲之_650字文专稿未经允许不得王羲之

  • 有没有关于黄河的典故啊?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河走温县城,仓头猛一穷”;孤柏嘴着了河,驾部唐部忘往外挪黄河百害,惟富一套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黄河落天走东海

  • 颜真卿的事迹包含一个成语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B试题分析:B不合语境。涸泽而渔,抽干池水捉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含贬义。A:数米而炊,数着米粒做饭。比喻计较小利。也形容生活困难。C:信誓旦旦,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言说得真实可信。D: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点评:辨别成语使用的正误有两个条件: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