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是书法史上的一个“怪物”,聪明而狡猾,表现在书法上,就是会学习,到处“偷师”,把古人的技法“偷”了自己用,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集古字”。
我们都知道老米最佩服王献之,甚至王献之的《中秋帖》,很多人都认为是老米写的。
但你知道吗,其次老米早年是崇尚唐代书法的,他在颜真卿、褚遂良上用功最多。
米芾有个特点,他初学人家时,老老实实,一旦学会了,转头就骂人家。比如颜真卿,老米把人家的“蟹爪勾”偷学了,转身就说“颜柳挑踢”。但他对褚遂良很尊重,他骂了那么多人,独独骂褚遂良,可见他对褚还是没有意见的。
回到题目,老米的书风有一次重大的转变,而这源于元丰五年他与苏轼的首次见面。
话说苏东坡被贬黄州后,1082年,老米大约是去湖南上任,绕了下路,跑到黄州去拜访下东坡这位文坛泰斗。
彼时东坡先生45岁,老米31岁。酒酣耳热之际,东坡先生就说,小米啊,你这样写来写去不是个事啊,唐代的那些老家伙,我们哪能写得过他们?你还是学一学魏晋书法吧,咱哥几个说不定可搞个“尚意书风”玩玩。
此处纯属在下胡编,反正东坡先生不知说了些什么话,竟然让高傲的米芾听从了他的建议,自此书风大变,这才有了书史上“八面出锋”的米老怪。
由此可见,一位眼光独到而又敢讲真话的朋友是多么重要。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笼统地说,可以概括为“功夫在书外”。如要仔细分析,米芾的交游从来都有很强的目的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米芾索帖的典故,原文
米芾诙谲好奇。在真州,米芾尝诣蔡太保攸于舟中,攸出所藏右军《王略帖》示之。芾惊叹,求以他画易之,攸意以为难。芾曰:“公若不见从,某不复生,即投此江死矣。”因大呼,据船舷欲坠。攸遽与之。
(选自《石林燕语》)
所以,米芾的交游对他的书法成就有着很大的帮助,而其书法风格,也正因为博采众家而而自成一体。
米芾在用笔上有哪些论述?
对不起!
没有研究过。
我来回答:
米芾留下真墨迹、精拓本皆多,大小字皆有,笔法丰富而明晰,故对今人启迪最大。通观其流传的书法作品,并分析其理论著作,可以概括出以下特点:
八面出锋
『八面出锋』字面意思是指笔画、字形周围皆可锋棱外露。
米芾笔法之多,即『一字亦无一笔似』。『一』的长短、粗细、直曲、平斜等表面形状尚且不论,就出锋来说,一般就是两头出锋,即使如横向陈列的四边形也不过就是四个角,都在两端,但有哪个书家会写四边形的横画呢!
《复官帖》的第三个『一』字居然也一画三折,煞是耐看。其它出锋处有不同而同样可观的『一』还有很多,不再赘言。
此仅举如其大字《虹县诗》的『十』字,居然从中间过半处起笔,逆锋到如此夸张程度,真是出乎意外,恐怕也只有米芾敢如此写、写得如此好了。
在米芾看来,唐楷之弊,不独大小划一,状如算子,而用笔单调,更为不足。
刷掠迅疾
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
米芾自云刷字,就形象生动得多,对此注解亦多,各有发明,大约皆含运笔迅速、丝丝留白等。
《虹县诗》体现更为显著,如『研』石旁一撇、『千』字一竖等,刷得尤为精彩,此外的大字如《多景楼诗》中『海』字末笔的长横『刷』的特点也甚为明显
大胆运用侧锋
米芾的高明处无非时常出人意料地中断中锋行笔,在笔画未到尽头时就出锋了,然后又换到中锋再走一段,这在其横向笔画中偶有体现。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垂露须顿笔回锋,下垂后微有上缩动作;悬针须出锋,多用在字之末笔,下字起笔应有呼应动作。
『帝』字的横画,自然也是『有往有收』的:起笔的逆入如同『惊蛇入草』,这是对上面一点作的映带呼应;横尾顿笔后的回收犹似『飞鸟出林』,此动作则为带出下面一点。
米芾的高明处是起笔处夹角可以在中心线之上也可以在中心线之下,可以是任何角度,都自然可观。
米芾《学书帖》云:『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又书非以使毫,使毫,行墨而已。其浑然天成,如莼丝是也。又,得笔,则虽细为髭发亦圆,不得,虽粗如椽亦褊。此虽心得,亦可学。』
运笔时有意笔笔生变,藏露兼备、正侧交用,粗细更替,较少雷同,或于轻重提按之际自然而变,多姿多彩,绝非简单使毫行墨而已。
米芾写大字作品也往往用其跌宕多变的笔法,有时显得动作过多了,不够沉稳,难免会招来『造作』、『俗气』之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