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王安石黄河一诗中的两个典故是什么内容?

王安石黄河一诗中的两个典故是什么内容?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97 更新时间:2024/2/3 6:18:24

这首《黄河》,不是真要赋咏黄河,而是借事寓意,抨击和讥讽唐代的科举制度.

一开头,作者就用黄河无法澄清作比喻,暗示当时的科举考试的虚伪性,揭露官场正和黄河一样混浊,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都倾进去,也无济于事.接着又用“天意难明”四字,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下面两句,作者进一步描画科举场中的黑暗.李白诗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黄河古来又有九曲之称,如刘禹锡《浪淘沙》词:“九曲黄河万里沙”.诗人巧妙地把这两层意思联系起来,驰骋想象,写道:“解通银汉应须曲”.表面上是说黄河所以能够通到天上去,是因为它河道曲折.可是“银汉”在古人诗词又常用来指代皇室或朝廷,所以这句的真实意思是说,能够通到皇帝身边去的(指通过科举考试取得高官显位),必是使用“曲”的手段,即不正当的手段.唐代科举考试,特别是到晚唐,主要不是在考查学问,而是看士子有没有投靠巴结当权人物的本领,正直的人肯定是要失败的.

古人误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所以作者说它“才出昆仑便不清”.这也是有寓意的.“昆仑”同“银汉”一样,是指朝廷豪门贵族甚至当朝皇帝.因为那些被提拔荐引做了官的士子,都是与贵族、大臣私下里勾结,一出手就不干不净,正如黄河在发源地就已经混浊了一样.

五、六两句,包含了两个典故.第五句是指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翻译出来就是:要到黄河象衣带那么狭窄,泰山象磨刀石那样平坦,你们的爵位才会失去(那意思就是永不失去).第六句说的是汉代张骞奉命探寻黄河源头.据说他坐了一只木筏,溯河直上,不知不觉到了一个地方,看见有个女子正在织布,旁边又有个放牛的男子.张骞后来回到西蜀,拿这事请教善于占卜的严君平.君平说,你已经到了天上牛郎织女两座星宿的所在了.

作者借用这两个典故,同样也有寓意.上句是说,自从汉高祖大封功臣以来(恰巧,唐代开国皇帝也叫“高祖”),贵族们就世代簪缨,富贵不绝,霸占着朝廷爵禄,好象真要等到黄河细小得象衣带时才肯放手.下句又说,封建贵族霸占爵位,把持朝政,有如“仙人占斗”.(天上的北斗,古代天文学属于紫微垣,居于天北极的周围.古人用以象征皇室或朝廷.)他们既然占据了“北斗”,那么,要到天上去的“客槎”(指考试求官的人),只要经他们的援引,自然飘飘直上,不须费力了.

由此可见,诗人虽然句句明写黄河,却又是句句都在暗射封建王朝,骂得非常尖刻,比喻也十分贴切.这和罗隐十次参加科举考试失败的痛苦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说“黄河千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见王嘉《拾遗记高辛》),所以诗人说,三千年(应是一千年)黄河才澄清一次,谁还能够等得着呢?于是笔锋一转,不无揶揄地说:既然如此,就不劳驾您预告这种好消息了!换句话说,黄河很难澄清,朝廷上的乌烟瘴气同样也是改变不了的.这是对唐王朝表示绝望的话.此后,罗隐果真回到家乡杭州,在钱幕下做官,再不到长安考试了.

这首诗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第一,诗人拿黄河来讽喻科举制度,这构思就很巧妙;其次,句句紧扣黄河,而又句句别有所指,手法也颇为高明.诗人对唐王朝科举制度的揭露,痛快淋漓,切中要害,很有代表性.诗中语气激烈,曾有人说它是“失之大怒,其词躁”(见刘铁冷《作诗百法》),即不够“温柔敦厚”.这是没有理解罗隐当时的心情才作的“中庸之论”.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有关黄河的历史或神话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黄河的神话源远流长,说也说不完。如果你非要我神话,那么我会告诉你:“黄河原先是条龙,后来老闹旱灾,老百姓天天求着下雨感动了这条龙,于是下凡人家变身为这条河,以造福老百姓。”感兴趣吧,要想继续听我神话,请加分。秋天洪水的时令到来,千百条河川都奔注入黄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

  • 海上丝绸之路有趣小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1凯撒大帝与丝绸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凯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绸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及贵妇人都惊叹不已,认为凯撒大帝的长袍美妙绝伦。当时的罗马人一般都穿粗毛布制作的露着臂膀的披风式长衫,贵族则穿轻柔透明、亚麻织造的麻衣。但当他们看到美丽的丝绸后,就不可遏制地爱上了它。丝绸很快成为风靡罗马

  • 关于黄河的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李闯王渡黄河》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在陕西米脂起义,要打过黄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统治。当时正值初冬时分,黄河水还未结冰,而只有河水冻成了坚冰大军才能顺利通过。怎么办呢?闯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须头发在一夜之间全都白了。第二天一清早,有两人来报:“黄河已经冻得结结实实的了。”闯王

  • 书法家的故事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1、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小故事】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成语“入

  • 丝绸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笼统地称为“西域”。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的命令使西域,想联合西域的国家共同抗击匈奴。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

  • 丝绸之路与民族团结精神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丝绸之路与民族精神的故事很多,最为经典的当属张骞的故事你知道著名的“丝绸之路”是谁开拓的吗?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张骞。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

  • 柳公权的故事,简写?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写诗助人:唐武宗曾长时间对一名宫中女官生气,后来把她召来,对柳公权说:“朕对这个人很不满意,如果能得到学士你的一篇作品,朕就不怪罪她了。”于是把御案上的几十张蜀郡产的纸递给他。柳公权不假思索,立即写成一首绝句:“不分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皇帝非常高兴,赏赐给他

  • 著名书法家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齐白石,著名书画家,以下就是他的故事。在齐白石小时候,他的家里很穷,八岁大的时候他便出去给人家放牛,干活,他深知自己家里给自己交不起高昂的上学费用,于是他便每天用一个小树枝在地上练习画画,将自己所看到的小动物画在上面。后来,为了谋生,家里让他去跟着别人学习木匠这门手艺,白天劳累的生活并没有让齐白石放

  • 书法家柳宗元刻苦练字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柳宗元小时候字写得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和父亲的批评。他虚心听取教诲,经过勤学苦练,他写的字进步很大,受到老师的表扬,后来变得骄傲。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写大楷比赛。他很快地写好了一篇,满以为稳拿冠军,脸上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一位卖豆腐的老人见他这么不谦虚,想给他泼点凉水,走过去对他说:“华原城

  • 关于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1、肖显拜师传说明朝书法家肖显少儿时,同村里好书的孩子们聚在一起作“写大字比赛”。有一位砍柴的老爷爷路过这里,见他们写字,便放下柴担走近前来观看。肖显手举着自己书写的“天下第一”条幅让砍柴老人看,老人说:“这字写得并不好,怎么能称得上第一呢?”肖显不服气地说:“那就请您写字,让我们开开眼界如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