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
潼关,处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之处,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八年抗战期间,潼关始终处于战争的最前沿。飞机轰炸、炮击、渡河与反渡河等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1937年11月8日,日军攻破了太原城的东、北两面城墙,蜂拥而入,太原陷落。此前一天,日军开始轰炸潼关,炮声在潼关的上空,一直响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为止,几乎整整8年。
1938年3月7日,刚刚占据山西风陵渡的日军,突然从黄河北岸向潼关凤凰山陇海铁路桥进行炮击,猝不及防之下,潼关车站的客货车被击中,民房倒塌,民众出逃。
驻守华阴的陆军四十六军,在军长樊崧甫的率领下驰援潼关,潼关县城北的黄河沿线,一道道防御工事开始构筑。
但是,此时潼关驻军缺乏炮兵部队,只能被动防御。危急之中,十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再三请求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派炮兵部队防守潼关。潼关保卫战打响!
从1937年11月7日,第一次被轰炸到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潼关顶住了日寇一次又一次的轰炸,成了日寇无法逾越的雄关!
潼关黄河风景区的景区特点
潼关黄河风景区有七大特点:一是这里传说中整个人类的诞生地,《上下五千年》载:“女娲在此抟地造人,创造了人类”;《水经注》等书载:“女娲陵在潼关东门外三华里左右的黄河岸边,且建有女娲祠”。皇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而女娲则是整个人类的始祖,是我县、是渭南市乃至整个陕西省的金字招牌。二是“天下黄河第一弯”即黄河上唯一一个小于90度的急弯在潼关古城外,形成独特壮观的“黄河潮”。三是壮观的黄、渭河交汇,因其黄河水黄、渭河水蓝,故在交汇后的黄河段形成了罕见的黄蓝两色河水奇观。四是潼关段黄河因由北向南在此急转向东,惟潼关黄河长年均紧靠河南岸而流,岸水之间无沼泽泥滩相困扰,伸脚即可下水,极易开发利用。五是万里黄河上唯一珠一处内河岛屿——鸡心岛,绵延尤亩,水划茂盛,芦荡密布,冬日常栖息着天鹅、鸳鸯、大雁等多种珍禽鸟类,开展生态旅游极佳。六是潼关独创的黄河上唯一的一个传统名吃——潼关黄河鲶鱼汤,风味独特,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食客,已形成固定的客源。七是潼关段黄河与310国道、二级路、高速路并行,相距仅百米,与郑州、三门峡及陕西其他临黄县市特点公路远离黄河形成显明对照,不需专往游览顺路停歇即可观光,景区路华山仅十分钟路程。
中国四大名关的潼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历史悠久,闻名遐迩。为华北,中原,西北之咽喉要冲,《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又称冲关。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是关中的东大门,西进长安东去洛阳的必经之路,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畿内首险,三秦镇钥,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就是形容潼关。潼关,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关隘之一。《山海关志》记载:“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险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万古用一夫”的诗句。潼关八景,是潼关能够欣赏的八处胜景。八景是雄关虎踞、禁沟龙湫、秦岭云屏、中条雪案、风陵晓渡、黄河春涨、谯楼晚照、道观神钟雄关虎踞雄关,是指潼关故城东门的关楼。踞是蹲或坐的意思。虎踞,是指东门外麒麟山角形似一只猛虎蹲在关口。东门城楼北临黄河,面依麒麟山角,东有远望沟天堑,是从东面进关的唯一大门,峻险异常,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进关时,沿着东门外陡坡道拾给而上,举目仰望关楼和巍峨的麒麟山,恰如一只眈眈雄视的猛虎,守卫着陕西的东大门,它以威严雄险著称。禁沟龙湫龙湫,上有悬瀑,下有深潭叫做龙湫。禁沟龙湫景致在禁沟口石门关北面禁沟水与潼河相汇处。北距潼关故城约2公里。禁沟既长且深,下有流水,水源出自秦岭蒿岔峪,汇合沿途泉水流至沟口石门关。沟床突变,湍流直下,飞沫四溅,好似白练高挂。沟水下落与潼河相溶,汇为深潭。碧波荡漾,鱼跃兴波,绿树成荫,花香鸟语,颇有江南水乡风韵。秦岭云屏潼关南面的秦岭峰峦起伏,苍翠清新,令人赏心悦目。每当雨雪前后,景象更为佳妙,峰峦中游云片片,若飘若定,似嵌似浮,来之突然,去之无踪。一会儿若龙腾跃,一会儿若马奔驰。有时如丝如缕,有时铺天盖地,或如高山戴帽,或如素带缠腰,或如绵团乱丝。千姿百态,变化无穷。迨旭日初露,锦幛乍开,五光十色,山为画,画为山,画山融为一体。《秦蜀驿程记》的作者曾欣喜地写道:河南(黄河以南,指潼关一带)连山,绵绵不绝。……时见白云逢逢,自半山出,惝恍无定姿,心目为之清旷。中条雪案中条指中条山,在今山西省。其西面端与潼关隔黄河相望,明代时为蒲州所辖。中条雪案,指中条山清幽的雪景。在时代,潼关正是军事重镇,设防范围北跨黄河,在蒲州境内筑守御城,设千总,管辖蒲州一些关津渡口。潼关故城处正是欣赏中条雪案的最好位置。大雪纷飞,苍翠的中条山换上了银装素裳。站在潼关城头北眺,但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满目皑皑,大河上千,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银为树,玉作峰,粉塑栏杆,素裹山川。倘好雪后新晴,则银光四射,琼瑶失色,云游雾荡,观者恍惚置身于仙境之中。风陵晓渡风陵,神话传说中女娲氏之墓。位于潼关故城东门外黄河岸河滩。风陵处的渡口叫风陵渡。每日拂晓,沉睡的黄河刚刚苏醒,岸上树影依稀可辨时,南来北往的客商就熙熙囔囔地朝风陵渡集结了。推车的,骑马的,赶牲口的,荷担的,负囊的……接踵而来。有的赶路,有的候渡,有有则已经坐在船头泛舟中流。遥望黄河上下,烟雾茫茫,桅灯闪烁。船只南北横驰,彩帆东西争扬,侧耳倾听,哗哗的水声,吱吱的橹声,高亢的号子声,顾客的呼喊声,鸟声,钟声,……汇成一片,古渡两岸回荡着优美的清晨争渡的交响曲。黄河春涨万物复苏,春暖花开,黄河上游的万山丛中,积雪消融,封冰解冻,黄河流量剧增。站在潼关城头北眺东望,只风银光四闪的冰凌伴随着河水,汹涌而下,水于一色,眼前一叶叶冰船傲居浪头,忽高忽低,时隐时显,有的排着长队,中流争渡;有的单枪匹马,岸边徘徊。风声、水声、隆隆的冰块相撞声,威武雄壮,激荡情怀。谯楼晚照谯楼,古代建筑在城门上的楼,楼上驻兵,用以望,报警报时。谯楼晚照,指日落时候潼关谯楼(指西城门楼)的景致。夕阳西下,晚霞似火,高大巍峨的谯楼----西城门楼披上锦乡,置身于彩云之中。雕柱斗角,飞檐钩心,光辉四射,谯楼暗亮分明,边沿折光,五颜十色。栏杆空处,红霞道道如束。谯楼四周归鸿默默争先集,落雁翩翩入望中。楼上游客,指点山川,似在画中赏景。道观神钟道观指道教的庙宇。道观神钟,因道观里的异于一般的神钟而驰名。相传在明万历年间(公元1590年左右)洪水泛滥,黄河汹涌澎湃,流有雌雄二钟,摩荡有声,雌钟(铁钟)止于潼关,出,扣拓阴晴。而雄钟(铜钟)则流于陕州。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这口奇异的雌钟,被悬挂在麒麟山顶的钟亭上。钟亭周围绿树参天,白云缭绕,晨昏扣之,钟声抑扬顿挫。宫商递变,律吕相生,声扬远闻,清脆悦耳,山川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