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蔡邕救琴的故事“蔡邕救琴”这一故事出自于《后汉书蔡邕传》,讲述了蔡邕的人生故事。汉灵帝时期,蔡邕在朝廷为官,因他屡次正直谏言而惹怒了汉灵帝。蔡邕担心自己被杀害,便偷偷地逃离了京城,辗转之下来到了吴地。蔡邕精通音乐,在他烦躁苦闷之时,常常以弹琴缓解自己的惆怅。一天,蔡邕正在家中弹琴,隔壁的女房东正厨房烧火做饭。随后,蔡邕听见厨房灶膛中发出清脆的噼啪声。这声音引起了蔡邕的注意,他便聚精会神地倾听了木柴的声音。突然,蔡邕冲进了厨房,不顾灶膛的火势,急忙将这根桐木拽了出来。蔡邕的手被大火烧伤了,他的反常举动也引来女房东的诧异。蔡邕不顾手伤和他人异样的眼光,急忙扑灭了桐木上的火苗。幸亏蔡邕抢救桐木及时,它只被烧破了一块,桐木的主体还未被损坏。蔡邕如释重负地长舒一口气,并如视珍宝地将桐木进行了一番抚摸。随后,蔡邕便将这块桐木买了回去。蔡邕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桐木制作成了一把音质上乘,外表精美的古琴。蔡邕拨动琴弦,桐木琴发出清脆动听的声音。通过它弹奏的乐曲,也十分动听婉转,成为一把绝世好琴。后来,这把琴流传于世间,被人们称为“焦尾琴”。通过“蔡邕救琴”的故事,世人了解了蔡邕在音乐方面超高的造诣和水平,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音乐家。
你知道哪些我国古代那些著名的书法家你知道他们的哪些故事,150字?
写作思路:可以根据历史背景进行描述,可以写《师宜官卖字换酒》,将人物的背景以及在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详细地说明一下。正文:汉代(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前后共经历426年,这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到东汉,隶书进入了书体成熟,流派纷呈的阶段,名家迭出。东汉灵帝虽昏庸无能,却喜爱书法,一次征召天下擅长书法的人集会在鸿都门,大约有几百人。汉灵帝仔细看了各人的作品以后,发现这些人中,南阳人师宜官的书法如?鹏展翅,大开大阖,一派大家风范。而他的八分书法最为出色。大的,一个字的直径可以有一丈长;小的,在寸方的一片竹简上,可书写一千个字。汉灵帝大喜,便差人召师宜官入宫。此时的师宜官,并不知情,正口袋空空地在酒店里喝酒。喝足了,店家来要酒钱。恃才傲物的他,取出笔,在酒店的墙壁上挥书求售,招来许多人围观。师宜官的条件很简单:若卖给他酒,就多出售给店家几个字;否则,就铲掉墙上的字。酒钱是付足了,但汉灵帝听说以后,召他为官的想法就此打消。师宜官曾为袁术立的钜鹿耿球碑书写文字,这也是他唯一见于史书记载的作品,但是历史久远,碑也不见踪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