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三十六计故事介绍: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三十六计故事介绍: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954 更新时间:2023/12/14 20:48:01

原文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①;刚柔之际②,奇而复奇。

注释

①虚者虚之,疑中生疑:第一个“虚”为名词,意为空虚的,第二个“虚”为动词,使动,意为让它空虚。全句意:空虚的就让它空虚,使他在疑惑中更加产生疑惑。

②刚柔之际:语出《易经·解》卦。解,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震上)。上卦为震为雷,下卦为坎为雨。雷雨交加,荡涤宇内,万象更新,万物萌生,故卦名为解。解,险难解除,物情舒缓。本卦初六.《象》辞“刚柔之际,义无咎也”,是使刚与柔相互交会,没有灾难。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敌我交会,相战,运用此计可产生奇妙而又奇特的功效。

解析

这则汉语又讲了两个故事。张守圭接替战死的王君焕,正在修筑城墙,敌兵又突然来袭。城里没有任何守御的设备,大家惊慌失措。守圭说:“敌众我寡,又处在城池刚刚破坏之后,光用石头和弓箭是不对退敌的,应该用计谋。”他让将士们和他一道,坐在城上,饮酒奏乐,若无其事。敌人怀疑城中有备,只有退兵。齐祖铤也用近似的方法退兵,他的做法比张守圭又多一招:等贼兵以为人走城空,不设警备时,突然命士兵大声叫唤,更将贼兵搞得糊里糊涂,只得退兵。

虚虚实实,兵无常势,变化无穷。在敌乘我虚之时,当展开心理战。一定要充分掌握对方主帅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切切不可轻易出此险招。况且,此计多数情况下,只能当作缓兵之计,还得防止敌人卷土重来。所以还必须有实力与敌方对抗,要救危局,还是要凭真正实力。

【故事:李广巧布迷局】

李广是汉武帝时的一位名将,人称“飞将军”,匈奴人听到他的名字,无不闻风丧胆。

有一次,李广率军在上郡与匈奴人作战,随军的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在草原上放马飞奔,不意遇到3个箭法娴熟的匈奴兵。汉兵大部分被射中,带伤狼狈地逃回军营。李广点齐100名骑兵,飞身上马,冲出军营。不一会儿,追上了那3个匈奴兵,李广的士兵蜂拥而上,射死两个,俘虏一个。

正当李广一行得意洋洋往回赶的时候,大队匈奴骑兵追了上来,远远望去黑压压一片,足有好几千人。李广镇定地对大家说:“我们已经离开大营几十里了,如果往回跑,匈奴一定会追上来把我们消灭。现在大家只有保持镇静,迎上前去,匈奴人以为我们是来引诱他们的,一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带领士兵迎着敌人向前走,在离敌人两里远的地方停了下来。

事情果然像李广所预料的那样。匈奴大队人马遇到李广的百名骑兵后感到很疑惑,不知他们到底要干什么。后来见汉兵不仅没被吓跑,反而迎上前来,匈奴将领认定是李广使用的诱敌之计,命令大队人马稳住阵脚,不许贸然出击。为证实自己的判断,匈奴将领命令手下的一位骑白马的将军率小队人马前来挑战。李广看到后,拉弓搭箭,一下子射死了那位白马将军,其余的吓得抱头逃回。

这一试探使匈奴将领相信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不久,夜幕笼罩了大草原,匈奴将领反而心虚起来。他联想到以前误中汉兵埋伏死里逃生的情景,身上感到一阵阵地发冷,于是命令全军马上撤退。

面对几千人的匈奴骑兵,李广临危不惧,利用匈奴人多疑的特点,巧布迷阵,用空城计吓退了敌人。在与匈奴骑兵长时间的对峙中,李广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的惊慌,一直坚持到敌人退走。可见,运用空城计关键在于镇定自若,不让敌人发现一点破绽。

【故事:诸葛亮抚琴退魏兵】

三国时,诸葛亮屯兵阳平。不久诸葛亮派大将魏延率大军东下,自己只留1万人守阳平城。这时,魏兵统帅司马懿率20万大军逼近了阳平城。诸葛亮知道想叫魏延回军己来不及了,如果弃城逃离阳平,魏兵很快就会追上。经过思考,他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所有士兵都隐蔽起来,打开四面城门,选20名老弱兵士扮作者百姓在街上洒水扫地。

魏兵先头部队来到城下,看到这种情形,立即止住脚步,不敢前进。司马懿向城里观望,只见20名百姓低头扫地,旁若无人,完全没有敌军压境的惊慌气氛。再看城头之上,诸葛亮身披鹤氅,镇定自若地弹琴。幽雅的琴声在天空中回荡。两个小童站在诸葛亮身边,一个在左,手捧宝剑,一个在右,手挥拂尘。

司马懿越看越怀疑,越想越害怕。他马上下令:后队变前队,前队变后队,立即撤退。司马昭劝父亲说:“也许城里根本没有士兵,诸葛亮故弄玄虚来欺骗我们。”司马懿自信他说:“诸葛亮办事历来谨慎。今天却四门大开,城内必有埋伏。我们贸然进城,必然中了他的诡计。不要耽误时间了,赶快退兵!”

后来司马懿得知了阳平城的虚实,但诸葛亮已做好了防备,司马懿对此悔恨不已。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探索中国的炼丹文化,历史上最著名的炼丹者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传统文化

    封建社会时期,受到道教的影响,无论皇帝还是百姓,都对炼丹术情有独钟,他们通过炼丹追求长生不老或者治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炼丹术在中国诞生以来就肩负着长生不老的荒唐使命。事实上,中国古老的炼丹术并非用来提炼丹药,而是用来冶炼金属。早在原始社会,中国人就掌握了冶炼铜

  • 杜姓男宝宝的姓名怎么取好听脱俗?杜姓的名人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传统文化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杜姓宝宝取名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好像现在很多家长在给孩子起名时常常拿不定注意,或者说做不出取舍。其实起名没必要想的过于复杂,为了彰显独特可能会牺牲很多更重要的东西,一般来讲还是简单好记比较重要。这次是帮大家准备了一些杜姓男生的三字名,希望有需要的家

  • 达努节是如何庆祝的?其中的习俗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传统文化

    达努节习俗民俗有哪些打努节最重要的活动是打铜鼓、跳铜鼓舞。铜鼓分为两种:公铜鼓、母铜鼓。铜鼓表演需要五人出场。两人打铜鼓,一人打铜锣,一人敲皮鼓,一人舞竹帽。锣声先响,接着铜鼓、皮鼓有节奏地敲响。铜鼓有十二套传统的打法,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表现耕作、狩猎等与自然搏斗的场景。其动作粗犷有力,舞姿

  • 唐朝时期的"泼水节"!唐朝人为什么在冬天玩泼水?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传统文化

    唐朝时期的“泼水节”!唐朝人为什么在冬天玩泼水?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其实,古代人的生活,并没有我们现在想象中那么无聊,相反,古人真的是比现代人还要会玩,比如唐朝时期的“泼水节”,竟然是泼寒胡戏,是在大冬天的时候举办的类似于泼水节的游戏。我们知道,泼水当然是天气很热的时候,玩起来会

  • 三十六计故事介绍: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传统文化

    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原典】全师避敌①。左次无咎,未失常也②【注释】①全师避敌:全军退却,避开强敌。②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语出《易经.师》卦(卦名解释见前二十六计注)。本卦六四.《象》辞:“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是

  • 遁卦"好遁,君子吉,小人否"表达了什么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遁卦“好遁,君子吉,小人否”表达了什么道理?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遁卦九四。好遁。君子吉,小人否。《象》曰:君子好遁,小人否也。意思就是:遁卦九四。合宜的退让,君子吉祥,小人困阻。《象》说,君子做到合宜的退让,小人做不到而陷入困阻。遁卦是

  • 佛教的"南无阿弥陀佛"是怎么意思?正确的读音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佛教的“南无阿弥陀佛”是怎么意思?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我国佛教信仰人数非常多,每逢初一十五或者佛教重大节日,许多信众往往都会选择到寺院里烧炷香、礼佛供养,以广作功德,得佛菩萨慈悲护佑和加持。我们如果经常到寺院,会发现佛教里有一句出现频率最高的话,那便是“南

  • "两口子"为什么是指夫妻,怎么来的?夫妻之间还有其他什么称呼?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传统文化

    “两口子”为什么是指夫妻,怎么来的?夫妻之间还有其他什么称呼?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我们都知道两口子是夫妻的意思,其实这个说法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据说两口子来源于清朝乾隆年间,但在古典辞书中并没有“两口子”的释义,所以这种说法应该只是民间对于夫妻口语的别称。关于两口子

  • 云冈石窟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云冈石窟历史发展轨迹!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统文化

    云冈石窟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云冈石窟历史发展轨迹!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到云冈石窟其实大家也懂的哈,这个地方小编也知道,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而且也非常的向往,其实是文化吸引到我了,真的感觉到了这个地方是真的不错,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个云冈石窟那么厉害,到底有没有相关的历史呢?它到底

  • 南宋时期的正统思想是什么?理学是如何在南宋发展的?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传统文化

    南宋时期的正统思想是什么?理学是如何在南宋发展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南宋奠定了理学在封建正统思想中的主导地位。南宋时期,理学被钦定为封建正统思想和官方哲学,影响了元、明、清三代的思想和学术领域。大约在南宋开禧年间前后,也就是在金